引子

好几天前就看了《雄狮少年》的点映,说实话,很惊喜。当时网络上也是一片黑马、爆款的呼声,各种专家跳出来预测票房,10亿、25亿、40亿,一时间成了比嗓门大赛,好不热闹。

昨晚第一时间跑去看了《误杀2》,结束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拼票房,《雄狮少年》肯定是打不过了。

当然,在上周末连续大规模点映效果平平之后,就已经可以确定,《雄狮少年》不会成为那个很多人预想的超级黑马了。40亿?先过4亿再说啦。

至于《误杀2》,豆瓣6分(最终大概会在5.7分左右),我个人打一个4.5分。参考《误杀》豆瓣7.5分,我个人的6分——续集大幅下滑的现实,也是可以盖棺论定了。

不过,《误杀2》拿到一个12亿左右、持平前作的票房,应该还是难度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部新片,都值得一篇专门的影评来好好分析分析。但我思来想去,真正的兴趣点,还是在两部新片的对比上。

真的,越比越有趣,越品越有味儿。

(以下涉及剧透)

1.

《误杀2》为什么口碑不佳?

要说在前面的是,尽管打分不高,但我对两部《误杀》的创作团队,还是相当佩服的。

这佩服,首先来自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国外,来拓宽中国电影的表达宽度和表达力度。

《误杀》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但以此来提升表达,还能做到名利双收,它算是开了先河。而面对始终悬在头顶的审查之剑,这也确实算是“曲线救国”的一种。不管出发点是什么,两部电影都触及了权力腐败和阶级矛盾,结果摆在那里,这我是认的。

这佩服,还来自两个团队的专业度和执行力。

尤其是续集,第一部公映之后就赶上疫情爆发,顶着各种困难和压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仅仅两年就能实现《误杀2》的顺利公映,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另外,平心而论,《误杀2》对原版《迫在眉梢》的部分改动,在我看来,也算是正确的改编路子。

以现在的眼光回看,近20年前的《迫在眉梢》有一个比较大的逻辑问题,就是男主儿子的最终得救,纯粹因为一个概率极低的巧合。虽然电影的核心意图是对美国医疗保险体制的批判,但站在翻拍角度,将凭空的巧合改为男主设局、主动赴死,剧本的大逻辑的确变得更顺了。

换句话说:

原作是标准的写实向类型片,批判、反思是第一位的;而改编后的《误杀2》,则是标准的娱乐向类型片,原作的批判、反思,让位给了刺激和煽情。

公平地说,这两种思路,本身并无高下之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为什么《误杀2》最终还是不能及格呢?

长话短说,两个原因:

首先,故事的大逻辑顺了,但大逻辑下的诸多小逻辑完全是浮皮潦草,禁不起细想的。

更重要的是——两部《误杀》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为了核心表达,所有人物从主角到配角彻底工具化,人物全是一盘大局的棋子,是毫无灵魂的牵线木偶。

到续集,这个问题有进一步崩塌的趋势。

不光是父亲运筹帷幄的英雄光环过于耀眼,随着出场人物变多,从记者到市长秘书再到警察局长,行为逻辑一个比一个强行,人物转变更是生硬。

当剧本的设计感过强,这个看似精心安排的大局就难免显得虚假不可信,每个人物说话,也都像是对着隐形的提词器念台词(再加上个别演员,比如陈雨锶的演技实在让人出戏),于是口碑的滑落,就是必然的结果。

其次,电影的过度煽情,实在是太太太影响观感了。

我知道,改编不可能像原作那样,做成个人vs体制的悲壮死磕。但像《误杀2》这样把路线转移到依托亲情和阶级矛盾的疯狂煽情,也真的会让人吃不太消。

大段的配乐,大段大段的慢镜,大段大段大段的金句台词,加上父亲牺牲自己、拯救儿子的催泪设定,很多人的确会被煽得七荤八素吧。

只不过,对我个人,这类苦情大戏看多了,真的,累了,欣赏不来了。

2.

《雄狮少年》为什么如此珍贵?

再说《雄狮少年》。

这是一部有着非常多优点、同时也不无问题的国产动画电影,不过要我说,它的最大亮点不在技术,不在迷人的岭南风光,更不在燃爽催泪的励志。

《雄狮少年》的最大亮点,在于它的表达之于中国电影,之于国产动画电影,是如此珍贵。

稍有观影经验的人就能看出来,电影走的是周星驰+体育电影的创作路线,简单说就是:

前半搞笑,后半逆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误杀2》类似,《雄狮少年》也充斥着强设计感的喊口号式金句,这也是电影前半段观感一般的原因之一,但它之所以收获这么高的赞誉,说起来也简单,无非就是拿捏住了周星驰电影和体育电影的两大精髓:

周星驰的精髓,不是无厘头,而是惨到极致、甚至带着残忍的人物命运。

很多人一定没想到,《雄狮少年》后半男主的命运一落千丈,最妙却也可能最不被注意的那个细节,男主去送外卖,被舞狮队各种臭骂,一脸沉稳的带头大哥走过来,你以为他会鼓励男主几句,他却直接把钱丢在地上,连正眼都不看地走开了。

这种深深的耻辱感,不及周星驰电影中折磨主角那么赤裸,但传递的情绪是非常一致的。而只有真的跌到谷底,人物最终的重生才会带来巨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体育电影的精髓,不是振奋的逆袭,而是伟大的失败。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其实一直在想,这个故事会怎么收尾,编剧会让男主的舞狮奇迹落在怎样一个句号上。

当结尾结尾,男主向擎天柱发起挑战,自己跌落,但狮头高挂。我被打动的同时,脑袋好像也有另一个灵魂跳脱出来,点评着:

嗯,体育电影,拍伟大的失败,这就对了啊。

但《雄狮少年》真正珍贵的地方,还不在上面两点。

它的珍贵,在于作为一部商业属性的动画电影,它却完成了多少真人电影都不敢触及的现实表达。

不仅仅是对留守儿童群体的直接关怀(没有暗指,不藏着掖着),不仅仅是对城市农民工阶层的直接关怀(没有暗指,不藏着掖着),更不仅仅是片尾彩蛋呈现的,经历了“伟大失败”的男主,仍然要直面并未改善半分的现实困境。

只看两个阿娟的三次碰面,那些藏在暗处,却如影随形的阶层心理刻画,都是非常精彩的写实细节。

多数真人电影要么不敢拍、要么拍不好的东西,就这么被一部动画电影,在不影响娱乐属性的前提下做了出来。

如果说《误杀》系列的团队值得佩服,那么《雄狮少年》这个团队,可以说是值得尊敬了。

3.

为什么赢的一定是《误杀2》?

现实中,没有奇迹。

那些喜欢《雄狮少年》的人,或许会借用《误杀2》的那句台词,问出那个终极问题:

为什么赢的,总是你们?

本质原因也很简单:

《误杀2》是目的明确、执行到位的高端产品,《雄狮少年》则是门槛稍高、很挑受众的高端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该说,过去几年的中国电影,除了50亿+那几位超级大爆款,基本上10亿—30亿这个体量之间的电影,或多或少,都有明显的产品属性。

这并非是在贬低他们的艺术创作,而是受众是大多数观众的商业电影,本就必不可少强烈的商品属性。

《误杀》系列,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自己拍电影是给谁看的,谁会喜欢,谁会讨厌,谁会被打动,谁又会嗤之以鼻。

创作团队不知道故事框架下的人物逻辑是有问题的吗?不知道煽情过火是会伤害到电影的整体质感的吗?

太知道了。但产品从来都不需要十全十美,它只需要打动它的目标受众即可。

所以我们在《误杀2》中,会看到男主完全跳脱出人物之外,在亲情、阶层矛盾两个点上,发表着各种煽动的、催泪的、戳心的金句演说。下一盘棋、做一个局的终极目的,也依然要指向亲情、阶层矛盾这两大核心元素。

这不是作品需求,这是产品需求。

因为对《误杀》系列的受众,亲情和阶层矛盾,就是两个最最有效的触达武器。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只是普通孩子。”

“你不知道一个父亲为了孩子会做出些什么。”

“我们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人,却还是被你们像虫子一样随意碾碎。”

屡试不爽,百发百中。它不大卖谁大卖。

而《雄狮少年》呢?

有人会说,电影多棒啊,多燃啊,多催泪啊,多戳心啊。

没错,对一部分人,确实如此。但当我们深入去看电影的表达,也会发现,它所能触及的,也只是那一小部分。

电影讲述的是这个社会真实存在的困境,真实存在的群体,但事情的吊诡也在于此:

会被电影打动的人,往往是和这个群体、这个困境距离很远的人;而真正处在困境当中,或者深有体会的人,多半是不会喜欢这样直戳痛处的电影的。

我这么写可能你会觉得绕,说得再直白点:

当下多数中国观众,对一部电影的需求,是燃爽,是开心,是造梦,是在这100分钟里远离甚至忘记生活的那些烦恼与困境。

当一二线的观众被《雄狮少年》的励志和写实所打动,乃至引发各种思考时,更多中小城市观众所需要的,还是《误杀2》那样戳中泪点、却不会戳中痛处的流行快餐。

被一部电影提醒我活得有多惨,继而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无论多么努力,第二天都还是要继续搬砖?

谁要看啊?!

结语

最后,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中国电影想做大做强,《误杀2》和《雄狮少年》,一个都不能少。

这不是在打圆场,每个时代,都该有自己的产品和作品。

《误杀2》被多数观众喜欢,创作团队完成了自己职业范畴之内的使命,不管它会不会被历史留存,至少在当下,这是个良性循环。

至于《雄狮少年》,它对多数观众,或许有些超前了。但中国电影的进步,恰恰离不开那些超前的、勇敢的、心怀赤诚的创作者。

我愿意向他们所有人,脱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