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母爱意味着束缚、压抑和窒息。妈妈不再是释放情绪的心灵栖息地,而成了枷锁和羁绊。

前段时间我们小区有一户人家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原因是那家从小乖巧还成绩优异的女孩考上了大学后,因为逃学上网吧被找了好几次家长,那家的妈妈现在白天都不大出门了。

这个小女孩子从小被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她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女孩很听话,成绩一直很优秀,最后如愿考进了自己喜欢的大学。无论从哪方面看,这个妈妈的育儿经都是值得借鉴的对吧?也确实,当时小区里有很多家长向这位妈妈取经,其中就包括我。

事情的反转发生在女孩走进大学校园后,因为从小不用自己动手,不会洗衣服,不会扫地拖地,不会叠被子……就是很多在我们看来是很简单的生活技能,却成了女孩独立生活甚至是融入集体的拦路虎。

因为这些,同学们用异样的眼神看她,也是因为这些,女孩变得无措,原本的自信也消失了,加之以前一心学习,从没玩过游戏,一离开家离开妈妈的约束,女孩迅速迷上了游戏。或许是为了逃避,又或许是游戏的吸引力太大,女孩迷上了去网吧。学习找孩子谈了没效果,直接就把电话打给了女孩妈妈,让去学校谈一谈孩子的问题。

有一次在小区门口遇到这位妈妈,她说,感觉自己特别失败,以前孩子提出过她想帮着做一做家务,都给她用学习最重要给拒绝了。如今想想,好像是自己毁了孩子一般。现在白天都不好意思出门,就怕邻居们问她孩子的情况,感觉自己都快抑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溺爱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抚养方式

孩子长大了就会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这是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只是,太多的为人父母者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他们心中,孩子就是永远不懂事的小孩,不知道怎么做事。

我们能说这位妈妈事事替女儿安排好是错的吗?这样的妈妈在现如今还少吗?不仅是妈妈,很多家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说是齐上阵,孩子的任务只是学习,饭是装好端上饭桌的,水果是切好了递到手边的。为了孩子能好好学习,父母们可谓操碎了心。

有一次和同事说到下班回家做饭的事儿,当时正是孩子放假的时间,我顺嘴说了一句,我女儿放假在家,买菜做饭的事儿都交给她负责了。同事就特别惊奇,问我有没有搞错,才小学的女孩子怎么会做饭?其时她的儿子已经读高中了,她一直是陪着孩子读书的状态,在学校附近租房,只为了给孩子洗衣做饭。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儿子连煤气灶都不会开,那个煤气和火危险的……”

无论是前面那位女孩的妈妈,还是我的同事,都在竭尽所能地为孩子付出。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自己能够给予的一切。这在我们看来也是一种母爱的伟大,你看,为了孩子妈妈的付出如此大,谁能说这是错的?倒是孩子处在这样无微不至的爱与付出下,若是还不能搞好学习,变得乖巧懂事,就会被指点被说教,觉得孩子不该如此。

就像说到溺爱这个词,我们想到的多是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的无条件的付出,觉得这样的付出虽然有些过度但依然是对孩子的爱。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将父母的溺爱做法摆在了道德正确的位置上,我们只是太爱孩子了,这没什么不对来美化溺爱。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曾说,溺爱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抚养方式。真爱是不存在“过度”这一说的。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

《为何家会伤人》是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从业25年来公认 口碑代表作。这本书出版十余年来,在读者中引起持久的震荡,深深触动和改变了千万人,堪称中国家庭问题第1书。在书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解读你我的情感模式,用最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当下读者的心,带领为家庭关系所困的万千读者一起踏上自我治愈与寻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

02. 那么,什么是真爱?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譬如,当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想要去拿十米外的玩具时,他的真实需要除了要将那个玩具拿到手上,还想要自己走到那个玩具面前。简单说就是,孩子想要尝试的是自己走过去拿到玩具的过程,你不能单一地将孩子的行为理解为他只是要拿到那个玩具。

这时的真爱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在一旁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做好万一他跌倒或碰到桌椅时能第一时间护住他,避免他受到伤害的准备就足够了。

再如,当一个孩子对一件事跃跃欲试,明确地对你说“我来……我来……”的时候,他的真实需要就是这种自主行动的愿望。其实,父母若是能够耐心地陪着孩子,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便是真爱,这样的陪伴和耐心可比帮孩子解决问题难多了。

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 做什么”才是爱。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

我们常常说,现在的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了,都是家里无条件的爱把他们给惯坏了,还有很多人提出是时候给孩子一点挫折教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只是,我们应该先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才最合适?

前段时间,一个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跳楼的事件引发了同事间的大讨论。就有同事提出,现在很多孩子受不得一点挫折和委屈。然后讨论的风向直接从惋惜孩子不珍惜生命转向了孩子的挫折教育上。

说实话,我当时也是赞同挫折教育这个观点的,我的观点是,孩子要给予一定的挫折才能更好地成长,才能在今后走上社会后经得起锤打。

直到读了武志红老师的书,才恍然我的大错特错。原来,并不是孩子一直没有经历挫折的机会,而是被我们这些爱娃心切的家长一次又一次地给剥夺了。

比如,孩子蹒跚学步时,我们尽可能地去剥夺孩子跌倒时的挫折;比如,孩子吃饭时,我们会剥夺他被饭菜烫着吃的机会;再比如,孩子就像前文中一样想要自己走过去拿玩具时,我们直接就将玩具递给孩子,无意识中就剥夺了孩子自己往前走可能会跌倒会碰到桌椅的挫折。

一个孩子的自然 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会自动培养出高挫折 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些话我们时常用来激励孩子去拼搏去上进。然而,反思我们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无意识间,在自以为的爱的关注下,我们却将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苦寒”“磨砺”“风雨”等等,给直接屏蔽掉了。

武志红老师在书中写道: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致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时遇到挫折的痛苦。

在家里,我们全方位的爱 将孩子养成了一朵温室的小花,然后,我们突然想起孩子的成长太顺遂,应该接受一点挫折才有利于成长。于是,我们将小花置于家外,强加一些挫折给他,让他经得起风雨。这样做,最受伤害的应该就是孩子了。

所以,尊重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受挫折的权利,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