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至21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导,成都市文联(执行)、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四川水井坊酒业有限公司主办的“2021·第五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在成都举行。 活动海报 本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以“世界时间上的李白与杜甫”为主题,力图以诗歌的方式打破时间的屏障,让李杜诗歌继续叩响当今时代的文学精神。

今日(12月18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到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波,再次来到成都这座城市,他仍然感到兴奋,“对于这座城市,我有太多情感注入,这是我最爱的城市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波

打破时间 重读李杜

对于本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主题——“世界时间上的李白与杜甫”,刘波有自己的见解,“这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来重新理解李白与杜甫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诗人。”刘波说,李白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美学精神和杜甫所代表的现实主义美学精神,穿越了几千年岁月和我们共处于这个当下时刻,对接现代生活后也真正具有了当代性。

“我们今天读他们的作品,仍然能共情于他们对时代的关照和对人生的体验与理解,他们的诗歌具有永恒之美,也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刘波认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在文学创作中需要回望古典传统,将这些经典作为一个起点,在现代性的延长线上重新出发,这才是对李白与杜甫这些诗人进行再发现乃至发明的最终目的。

对于主题中出现的“世界时间”这一概念,刘波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概念传递出来的是我们古代文化的跨时空意义,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经典文学遗产,更是世界文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从整体上体现为一种文化共同体的格局。“我认为‘世界时间’其实是一个更为立体的时空概念,它不仅体现为明确的时间性,而且也有着潜在的空间性,它一方面是时间纵向上的跨越,另一方面又是横向空间上的融合与延展。”

成都已有独属于自己的诗歌传统

刘波认为,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它是当之无愧的“诗歌之城”。古代不少诗人曾客居或经过成都,写下了大量与成都有关的作品,在此背景下,成都早已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诗歌传统。“尤其是有杜甫草堂和白夜酒吧作为成都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地标,更是彰显出了这座西南天府之城富有文化特色的地位。”

成都是1980年代“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发生地之一,由此营造了自由开放的现代诗歌交流氛围。在刘波看来,新世纪以来的成都,诗歌氛围更是变得格外浓厚,既有一批活跃的诗人和大量诗歌爱好者,还有几本作为重要阵地的诗歌刊物,个性化的写作和共同的努力,也形成了辐射全国的诗歌整体格局。

“后来《草堂》诗刊的创办,更将这样一种诗歌氛围拓展和‘在地化’了,让成都的诗歌创作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生长的可能。接下来,就是希望各种力量都能助力成都发挥‘诗歌之城’的感召力和独特的地域优势,加速其多元诗歌氛围的形成,这样自然会强化品牌形象,提升成都作为诗歌文化名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刘波说。

对于本次成都国际诗歌周的安排,刘波对参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很期待,“我对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等古蜀文明了解得不多,之前通过零星的阅读隐隐地体验过这些古文明所代表的成都的神秘感、历史感和厚重感。”他表示,成都之所以具有如此深厚的底蕴,很大程度上还是由这些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叠加所建构起来的城市精神,“我希望能通过这次对古蜀文明遗址的参观学习,增加对成都更深刻的认识。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 曾琦

编辑|段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