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石

东汉是碑刻文字开始及形成的重要阶段,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鼎盛。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对碑刻的源流及形制进行了叙述:“碑用以刻辞,始于东汉之初而盛于恒、灵之际,观宋以来之所著录者可知亦。汉碑之制,首多有穿,穿之外或有晕者,乃墓碑施鹿卢之遗制。其初盖因墓所引棺之碑而利用之,以述德纪事于其上,其后相习成风,碑遂为刻辞而设。”《甘陵相尚府君之碑》主体碑文中的汉隶书法是中国历代隶书的典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陵相尚府君之碑》,石质,东汉(25年~220年)刻立,原存地点不详,民国十一年(1922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城北7.5公里的张羊村北魏皇室墓出土。该碑已被魏人劈作墓门用石,从碑额及穿中位置看,似被凿为三段,第一、二段用作墓中门楣和门槛,第三段遗失。

据《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于此详细记述:“汉甘陵相残碑,无年月。民国十一年(1922年)阴历十一月十四日,洛阳城北张羊村北岭出土,地在元诲、元怀墓东一里。原石折为四,殆六朝时不知珍惜,裂为墓门。此仅得其前二,他二片末见,字中有穿。偃师孙经武桓卿购得之。出土处并发现魏世陶器。石藏偃师县文管会。”1997年调入河南博物院收藏。

残石(有穿石),残高186、宽26、厚20厘米,额题篆书“甘陵相尚府君之碑”2行8字,其中“甘”字仅存下部,“府”字缺上部三分之一,应为“□故甘陵相尚□□府君之碑”12字。碑文残存6行。另一残石(无穿石),残高150、宽23、厚20厘米,存字5行,各行首字均缺。因碑残,姓氏已阙,据碑文记载可知碑主“□讳博,字季智,司空公子之少子。”

罗振玉《雪堂类稿·金石跋尾》跋是石有言:“文称为‘司空公之少子,桓灵以后,司空屡易,不能考为谁某矣。”王国维《观堂集林·别集》曾谓叹“碑中姓氏不具,又鲜事实,久之无以报命”。此墨本陶氏所跋:“以时代门阀考之,当仍为袁氏。惟正史皆不载,未由确定耳。”除记述历任官职和赞美之词外,并知其仕履,但未言其具体政绩,而姓氏终不可考。

关于立碑年月,王国维《观堂集林》谓:“此谓额署甘陵相,其人必在东汉恒帝(刘志)建和元年(147年)清河国改为甘陵之后,而立碑又在其后,当在后汉末矣。”

因考证不一,冠名混乱,又称为《汉甘陵相碑》《汉尚博碑》《汉甘陵相尚博碑》《汉袁博碑》《汉甘陵相袁博碑》《汉甘陵相袁府君之碑》等,本文定名以碑额可辨识残存字为准,故称《汉甘陵相尚府君之碑》为宜。

释 文

残石(无穿石):□讳博,字季智,司空公之少子也。孝弟昭于内,忠□耀于外。聪叡广渊,兼览七/□。坟典素丘,河洛运度。该三五之籍,歇周孔之薁。常以易诗尚书授,训诲不倦。/□其食弗食,非其服弗服。群儒骏贤,朋徒自远。有韩魏之家,自视歁然。得士若/□,闻善若惊。思纯履劲,经德不回。学优则仕,历郡习坐,再辟。司隶公薨,拜郎中/□察,孝廉平□,悉以病去。司空辟。遭公夫人忧,服阕。司空司隶并举,贤良方正。

残石(有穿石):去官。辟大将军府。复登宪台,迁兖州刺史。疾谗□比周。愠频频之党,□唐虞之/道。于是操绳墨以弹邪枉,援规柜以分方员。饕餮改节,寇暴不作,封畿震骇,/每怀禹稷,恤民饥溺之思,不忘百姓之病也。征为尚书。肃恭国命,傅纳/以言。转拜仆射令。三辰明,王衡平,休征集,皇道著。拜钜鹿太守。施舍废/置,莫非厥宜。刑政不滥,绌掊,克采俊桀。犹仲尼之相鲁,悼公之入晋,斟酌仁/义,下不失边此以屡获□□之应。田畴有让畔之萌,商旅有不争之民。换甘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ND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