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11月29日,据新闻报道,台湾省新北市一家火锅店里,一对情侣正在用餐,期间疑似发生争执,男子竟将女友的头部压进火锅。

女子剧痛尖叫呼救,店里立刻报警并叫救护车。但警方到场时,男子已离开,女子拒绝报案做笔录,更不愿意透露男友身份。

这则惊悚的新闻,让网友们既愤怒又无奈,愤怒「渣男」的凶狠,无奈女子的包庇。于是很多网友只能留言:尊重、祝福、心疼商家的锅。

虽然也有网友留言推测道,就算把男的抓起来又如何,也许拘留几天就放出来,那么女生可能会受更大的伤害。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今天所结的「果」,都是昨天所种的「因」导致的。毕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航空界有个著名的安全法则叫「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人与人的亲密交往不也是大概如此吗?一个敢于把女友的头压向滚烫火锅的男人,在此之前必然有多次更为轻微的虐待或者打骂。

而每次的虐待与打骂都是处理不当或者不了了之,才会导致更严重伤害的产生,乃至危及生命的安全。

这种「男人施害,女生忍耐」的新闻时有发生,很多事后的采访和回顾,都展示了亲密关系有着3个大坑,如果处理不善,必然会后患无穷。

01放任和纵容只是「饮鸩止渴」

人与人的相处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就如任贤齐唱的:“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有时候相处的过程充满妥协、忍让,才能让感情持续长久。

但是,过分的妥协又可能导致对方得寸进尺和欲壑难填。因此,想要和谐相处双方必须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

如果对方碰触到了原则,就必须毫不动摇,不能忍让,才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否则迟早会因为双方实力不均而受到伤害。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女主角是个大美女,和男朋友过着和谐平静的生活。可是,女主角有个小毛病,喜欢使性子,在和男友闹别扭之后,会搬离和男友合住的地方。

好几次男友都会用心哄她,让她搬回来,她也就坡下驴回来了。但是,有一次男友感冒了,他们又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争吵。

她再次搬离合住的地方,男友警告她:这次如果搬走,绝对不会再求她回来了。她当时又在气头上,就不当回事。

果然,过了一周,男友都没有劝她回去,而且把家里的锁都换了,不让她进门。也删掉了和她一切的联系方式,彻底断了两个人的关系。

也许是男友的一再忍让,才导致了女主角纵容自己使性子,一直玩着「离开与回来」的游戏,最终男友受不了了,只能放弃这段令人心累的感情。

就像新闻中那个女生,不知道纵容了男友多少次,才导致男友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她的头强制往火锅里按。

如果他们在发生轻微冲突的时候,女生敢于捍卫自己的利益,制止或者反抗男友的侵犯行为,估计也不会走到「人身伤害」这么一步了。

甚至,面对警察的询问,女生都仍然包庇自己的男友,可见她的放任与纵容,不但造就了男方的残忍行径,还反噬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物化」伴侣只会断送感情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难以避免会「物化」他人。外卖骑手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运输食物的工具,商店导购员只是我们购物的导航器。

面对这种「一次性」的接触,我们除了应有的礼貌,确实也无法对他们投入感情,我们的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物化」他们。

但是,当我们「物化」自己的伴侣时,则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最终断送双方的感情。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一个东西如果有「价格」,意味着它能被拿出来和其他东西的价值做比较,它有某种实用主义认可的价值,比如经济价值。

而人的尊严,只能从内在价值的领域去衡量,「价格」和「尊严」是无法并存的。

当我们「物化」他人时,只是感受到对方「价格」的存在。例如,当我们对外卖骑手的服务不满意时,拒签快餐只会感受到自己损失了金钱,而完全体会不到外卖小哥的感情,我们「物化」了他们。

如果我们「物化」了自己的伴侣,则TA的尊严会被忽略,TA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当TA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就可能把对方当作「物品」一样发泄。

就像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在家里摔杯子一样,如果伴侣令自己发怒了,则可能像新闻中的男主角一样,直接把自己女友的头按进火锅里。

这种行为不一定能够证明他的丧心病狂,但是能够证明他已经「物化」了自己的女友,无意识地把女友当作一个「物品」,如果「物品」不顺遂自己的心愿,就毫无犹豫地损坏它。

这种「物化」伴侣的行为,最终要么被伴侣抛弃,要么在自己感到腻了的时候抛弃对方,结果都是感情的破裂。

03警惕内心的「斯德哥尔摩情结」

斯德哥尔摩情结是指1973年发生在一宗绑架事件,匪徒劫持了4个银行职员130个小时,当受害者被解救之后反而对匪徒产生同情,对警察采取敌视态度,甚至有位女受害者爱上其中一位匪徒。

这种受害者对施害者产生情感,这种情感又促使受害者对施害者产生好感、依赖心,这类特殊的情结被称为「斯德哥尔摩情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爱情斯德哥尔摩情结」,即受虐方在受到明显伤害的情况下,依然离不开施虐方。

由于「原生家庭」或者其他原因的影响,有些人在内心会有一种「臣服」的冲动,为了满足这个冲动,他们会主动寻求「施虐者」的虐待。

当享受到虐待的快感之后,接着又会对这个快感产生依赖,以至于进入一种寻求虐待的循环,一直处于「受虐—快感」的怪圈里。

心理学家认为,很多「受虐者」是由于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任,于是向施虐者交出自我,这样就可以逃避责任,但是也付出了自由的代价。

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得尝试着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逐渐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

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上,去做自己,爱自己。如果做到了,就不需要不断地向外界索取资源来填补自身的需求。

在生活中,确实一些人,内心或明或暗地藏有「爱情斯德哥尔摩情结」,当他们感受「臣服」的呼唤时,就会做出一些扭曲的行为。

因此,当我们感受到这种情结的时候,必须鼓舞自己,勇敢面对自己的责任,避免向外界索取资源。

这样就能逐渐脱离「爱情斯德哥尔摩情结」的牵引力,让自己的感情和生活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04「亲密关系」中的3个大坑

人与人的相处,是一门很微妙的学问,处理得好,则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处理不当,则可能让生活一地鸡毛,甚至伤人伤己。

避免过度忍让和放纵,拿捏好分寸,是每一对伴侣都必须仔细对待的;警惕「物化」伴侣,时刻记得对方是一个有尊严有感情的人,就不会机械般地把怒气发泄给对方。

觉察内心若隐若现的「爱情斯德哥尔摩情结」,当它出现的时候,勇敢地面对它,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就不会掉入「受虐—快感」的怪圈里。

05写在最后

美国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课题分离」理论,指的是如果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自己只负责自己的课题。

在面对「亲密关系」的3个坑时,主动地做到「课题分离」,自己拿捏好妥协的分寸、有意识地避免「物化」伴侣、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就能让感情的发展走向更健康的方向,不会掉进坑里出不来。

就像心理学家陈海贤说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群刺猬,离得远了会觉得寒冷,离得太近又会互相伤害。”

只有自己拿捏好各种分寸,才能让「亲密关系」走得更长更远。

愿所有人都能在亲密关系中过得越来越幸福美满!

参考资料:

《Knowyourself》 公众号

《自我发展心理学》 陈海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