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鹿道森走了,那个感觉没得到家庭之爱的大男孩,选择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在11月28日(农历十月二十四),他的生日那天投入了大海的怀抱,永远定格在了25岁的人生,然后鱼民将他带回到了人们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做自己的大男孩鹿道森

看到遗书的内容,让人心疼的是他懂事、顺从、把内心的痛深深埋在心底,一直在自己忍受着,不想麻烦别人,要走了,都把一切事情安排就绪。

他更多的是对过去经历的无法释然和对未来没有了信心与希望,这是让他放弃生命,压垮他人生的“沙粒”。

父母的爱不一定被孩子接受到,不是父母不爱孩子,是孩子对父母之爱的渴望容易走入误区。

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在他写的《爱的艺术》里把世界上的爱分为三种:父爱、母爱、情爱。

他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只要我属于母亲的孩子就可以获得。”这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也有其缺陷,会让孩子无法自立。

因为“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而母爱是为了分离。”母亲要给孩子以信任,生活中不应该把惶恐不安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她会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母亲养育孩子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分开后能够独立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亲要与孩子多沟通

“父爱则是有条件的爱。”同母爱一般,父爱也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消极的是父爱必须靠努力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忤逆是最大的罪孽。忤逆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积极的一面也很重要,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有条件的父爱。

小孩子从身体到心理上都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和关怀。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遇到的种种困难。

在此同时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最后能使孩子有能力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摆脱父母的权威。

因此,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吧。

而情爱,可以是亲爱或友爱之情,也可特指男女间的爱情。一个感受过家庭之爱的人,能拥有美好的爱情。因为本质上能不能感受到对方的感受,对父母伴侣爱的感受是一样的。

男女之间在彼此的相爱中,感觉重归于母体与父体的怀抱,母爱无私的接纳和父爱鼓励的成长在这里得以整合为一。

爱情不是由人性对孤独的恐惧所引发的,而是陪伴、成长、和谐和欢乐的所在,是两个自由的灵魂合二为一的彼此契合、彼此交融,能够体会这些美好情爱获得的幸福感,会让家庭之爱得以继续延续。有些人没有得到完美的父母之爱,可当有了爱情之后,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得以完美演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福一家人

通过鹿道森的事件,希望能给做父母儿女的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

传统上“严父慈母”的角色分工,使得做父亲的总是扮演着威严的角色,这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在一个家庭里,总要有人能震慑得住孩子,在这种无形的威严下,小孩子才会懂得自觉地管好自己。

但是这种传统“为人父”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了,孩子变了,父母还在秉承老一套的教育方式确实不行了。对于爱,两代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父母比较含蓄内敛,需要孩子从父母的角度去体验才能感受理解父母之爱。孩子只希望父母有情感上的表达,不要以长压小。当然,合格的父母都是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让孩子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同时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

如果父母从来不想孩子过得怎么样,却只想着从孩子那里得到回报,总跟孩子说家里没钱,过年了要给家里寄钱,其实父母的心思也不过就是想让孩子承担起反哺家庭的责任来,不是更多地给孩子关心、体谅、支持,他们也只是想迫使孩子快一点成熟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希望儿女尽快成长

生活中有些父母就是这样的,他们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从他们父母那里获得的经验是这样的,他们表现出来的方式也是这样的。说实话,很多人只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学习做父母,他们的父母也没有更多的情感表达,父母没有在他们父母那里获得表达爱的能力,也不会向自己孩子表达爱。

在我们身边也可以看到,有的家庭大人会报喜不报忧,有事自己扛,天塌下来就自己撑着。有的家庭家长不够成熟,有困难有问题,什么都跟孩子说,甚至言过其实,匮乏的家长没有办法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也往往被逼得没有出路。

父母应当引导孩子并让孩子能够在家庭中有责任担当,既不是什么都不承担,也不是所有的都担起来,父母子女都要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但要让孩子体会到关爱而不是只有压力。

作为父母在这个世界上,也要学会感恩孩子,是孩子让父母承受了风风雨雨,也让父母有了信心。人们知道延续下来的方式,便能理解并接受。老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许多孩子成家有孩子了更能理解,在教育和养育自己孩子的路上会尽全力给孩子全部的爱,作为家长要100%爱孩子,不要有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想父母的付出

孩子心理上需要在父母的榜样中成长,也不必一味刻意找父母的问题,把问题都归因到原生家庭。

多想想自己能努力做点什么去改变他们,也许父母也可以学会处理问题,因为不能解决一直以来缠绕于心的无能为力,父母不懂得治愈自己,真的需要孩子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曾经我被一个小故事所触动:一位小学生在去学校读书后跟同学去家里玩,看到同学的父母跟同学拥抱时说“我爱你!”他觉得同学好幸福,便下决心回家后也一定要这样跟父母交流,就一直坚持着这样去做。刚开始,他木然的父母感到莫名其妙,在他的一直坚持下,慢慢地父母也有了回应,一家人都感觉到了家庭有的幸福温暖和彼此的支持关心。

作为孩子,只要看到父母的艰辛,就会释然而不是怪罪父母,多想想他们已经给到自己的,他们已尽力了,不要总奢望他们能给自己想要的,自己给了他们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了吗。这也许就是自己能否在社会上自信立足的根本。

只有自己去改变,把改变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有事不怪罪父母,还是爱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人生就会有根基,才会过得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

想想没有做过父母的父母,他们怎么做得好父母吧,许多家庭父母和孩子都是一起走在成长的路上相互感动对方、相互学习、相互成长起来的。

上一辈人没有做好的,尽自己全力去努力改变,不要总悲观抱怨,因为这不解决问题。

不去要求别人怎么做,而让自己做得更好,生活才会越来越好。爱自己就改变自己,你能改变自己也是为了孩子不再过自己曾经的生活,不再经历自己经历过的痛苦。

这需要每一位年轻的朋友都从自己做起,从改变自己着手,要改变孩子的命运从自己做起,做对父母有帮助的孩子,做对孩子有爱的父母,社会大环境也会因着家庭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在盼望

现在的父母要知道,生孩子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感受得到家庭的温暖,多给孩子父母之爱;养大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是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发展前程,他过得好比什么都好;为人父母别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没法依靠的人,孩子都需要父母能够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社会大环境下,作为一个人不要因为泄愤而伤害到无辜的人。

人都是有投射心理的,评论时要就事论事。你的口下用利剑,你的笔下在讨伐,也许只跟自己的心态有关,是自己心中哪里不舒服才这样做的,跟人家从父母那里的遗传因素无关。如果口无遮拦地泄愤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跟校园霸凌者又有何异?

不希望再发生类似令人痛心的事了。希望社会多关心留守儿童,拒绝校园霸凌,希望学校尽量避免此类事件再发生,希望家长加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和引导,从关爱孩子的幸福一生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