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2022即将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文 / 巴九灵

每逢年底,小巴都会做一件事——邀请50位经济学者,向他们提出5个问题,来测一测他们对下一年的信心指数,今年还额外增加了一道关于疫情的题。

小巴会将数据统计成“50位经济学者对2022年的信心调查”,最终的答案将由吴老师在12月30日晚上的年终秀演讲中公布。

在这之前,小巴也想将这6个问题抛给你,测一测你对2022年的信心指数。

① 你对2022年宏观经济的预判:

A. 向好 B. 持平 C. 悲观 D. 无法判断

② 你对2022年中美关系的预判:

A. 对抗趋缓 B. 达成协议 C. 激烈对抗 D. 无法判断

③ 你对2022年房地产市场的预判:

A. 火热/回暖 B. 持平 C. 趋冷 D. 无法判断

④ 你对2022年A股走势的预判:

A. 上行 B. 持平 C. 下行 D. 无法判断

⑤ 你对2022年全球化信心的预判:

A. 有信心 B. 维持现状 C. 没信心 D. 无法判断

⑥ 你对2022年全球疫情的预判:

A. 好转 B. 持平 C. 悲观 D. 无法判断

还有15天,就是2022年了。

2021,依然是被疫情改变的一年。截至目前,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逾2.7亿例,累计病亡超530万例。最近,小巴所在的浙江也出现了疫情的反复,本轮疫情确诊近300例。

这俨然不只是“病毒疫情”,还是“经济疫情”。2021年是“疫”后复苏的第一年,但我们走得并不轻松。

外部,全球货币超发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企业成本上涨,最终带来物价“涨”声一片;内部,我们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从严调控房地产,整顿教培行业,反垄断加码,能源双控等等。

那么,2022年呢?2022年中国的宏观经济、中美关系、楼市、股市、全球化之路,将可能是怎么样的局面?对此,小巴询问了多位经济学者,请他们来谈谈预测和展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的GDP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得益于2020年疫情重创下的低基数,上半年的经济恢复不错,GDP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到了下半年的三季度,GDP跌破5,经济下行压力陡增。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经济数据,可谓喜忧参半。房地产销售出现了回暖,制造业投资和工业生产也表现尚可。但消费端依然疲软,基建也尚未发力。

不过,在12月10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一语定调2022经济走势——“稳”字当头,会议连提25个“稳”字,规划了2022年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路线图。

2022年中国经济将如何稳稳地发展?来看看经济学者的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是中国经济“5时代”的元年。

2020—2021两年的经济增速受到疫情严重干扰,2022年将相对回归常态。预计2022年GDP增速在5.2%左右,正式步入“5时代”。从更大的背景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高速增长,“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逐渐消退,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中枢将下移至5%左右。

具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新旧动能切换。

1.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量的快速增长,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的大幅提高;

2. 从出口和房地产投资,转向消费、制造业和新型基建投资;

3. 从人口红利和资本积累,转向人才红利和科技创新;

4. 从高耗能、高污染,转向绿色低碳;

5. 从先富转向共富,从效率转向公平。

未来经济发展将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

综合看,2022年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将转为高质量发展,企业盈利增速逐步回落,政策环境偏宽松。

1. 经济总量方面,明年中国GDP增速将逐步下移,主要受基数逐渐抬升和海外疫情干扰的影响。

2. 具体看:消费,预计2022年消费应该会出现恢复性的增长;出口,2022年中国出口趋势将是从“好”到“比较好”,慢慢回归正常;基建,2021年基建没有发力,明年它有可能发力,因为2022年房地产和进出口增速慢下来了,需要有对冲,所以基建有望实现高增长,更大的发力点在新基建。

3. 政策环境:明年企业盈利将逐步下行,中国宏观调控的思路是逆向调节,因此2022年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可能会适度松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的中美关系,似乎出现了“短暂缓和”的迹象。

自9月以来,每月中美高层对话都在3次以上,中美高层频繁接触,释放积极信号。

从3月的中美阿拉斯加会谈,到7月的中美天津会谈,到10月的中美瑞士苏黎世会晤,再到11月的中美元首视频会晤,会议氛围从开始的激烈到后来的友好,中方也一次次在会议中提出了自己的“清单”“底线”“原则”等。

而9月美国撤回引渡孟晚舟的请求,时隔1028天,孟晚舟终于回国,则被解读为“华盛顿的诚意”。

一系列事件某种程度上透露了积极信号,但另一方面两国在会晤中尚未取得实际成果。那么,2022年中美关系可能出现缓和还是继续对抗?下面来看看经济学者的分析。

我认为2022年中美关系不会发生明显转变,甚至已经从贸易领域扩展到国际关系领域。即使这几次中美高层会晤透露短暂缓和的迹象,但中国不能盲目自信,应多一些忧患意识。

着眼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功课。对比中美两国疫后经济复苏,美国更优,中国有待进步。

1. 产业实现升级换代,从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

2. 货币政策的走向,在美国自身的设计和掌控之中,美联储加息是必然的趋势;

3. 美联储货币供应量的疫情精准救助中,侧重家庭、个人以及企业本身,使得美国消费者信心和投资者信心没有动摇。这是美国经济在疫情后加快恢复的基础所在。

1. 总体按照经济循环的惯性加大对经济的刺激,比如基建、房地产等,而不是按照结构调整的重心去加大对经济的推进。

2. 目前消费和投资相对低迷,国民收入水平不见提高。

3. 出口方面,中国满足于自己在全球供应链的位置,出口产品虽然量大品全,但依旧是低端品类。出口数据有增长,但外贸企业利润有限,甚至损失较大。再加上人民币一路升值,100万美元利润从717万元收益下降至635万元,损失82万或11.4%。不从根本上提升出口产品的品质,外贸企业无法提升利润,更是无法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脆弱,所以要多看自己的缺点,从劣势处入手,才能在未来越来越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大方面看,我们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贸易协定并非美方的底牌和诉求,最根本的底牌在于遏制中国崛起、维护美国霸权。

从眼下到2022年时间段看,我们认为中美关系将对抗趋缓,主要是基于中美都有这个诉求。

美方的诉求体现在:

1. 政治上,美国国内政治基本盘不稳定,使得拜登有向外寻求支持的动机;

2. 经济上,美国国内经济当前面临着供应链不畅、通胀高企的难题,需要稳定国际经贸环境来保障国内经济政策实施;

3. 防疫上,美国需要稳住防疫物资供应,应对当下新一轮疫情,中国的防疫物资已经被美国政府多次延长豁免关税;

4. 外交上,美国联合盟友制衡中国,维护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 中方的诉求体现在,中方希望借助中美合作的契机,统筹开放和安全。

宏观层面,明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或将加大,政策易松难紧。国内货币政策还需要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满足市场主体的合理融资需求。短期存在中美货币政策周期错位的风险,需要防范海外政策超预期变化对国内宏观经济和政策的不利冲击。

微观层面,中国将敦促美国停止对中国特定企业无理打压,取消加征关税。

此外,中美关系对抗趋缓要分不同的领域。经济领域,美国出于自身通胀大幅上升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可能有动力下调对华关税率;但在地缘政治、科技和金融领域,美国仍会加紧遏制步伐。

总体而言,围绕美国的诉求来看,中美关系的走势会看得更清晰。

如果说上半年的楼市还有“过热”迹象(热点城市),下半年迅速转为“过冷”。中间靠的是360度无死角调控,谁热就调谁。

楼市调控的本意是去杠杆、稳楼市,但没料到状况百出:房产交易量暴跌,房企海外债违约不断,大量土地流拍,行业内出现一大波失业人群。

其实,从9月的央行会议到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上已经开始纠偏和调整。尽管如此,但形势之严峻引发了各方对2022年房地产市场是否会硬着陆的担忧。下面就来看看经济学者的分析。

2021年底,由于各种因素叠加,部分房企债务风险初现,中国房地产市场已处于危机临界状态。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恒大债务危机,1.95万亿元的债务堪称“债可敌国”。

12月3日,官方正式处置恒大危机。广东省人民政府约谈中国恒大集团实控人许家印,并派出工作组进驻恒大督促推进企业风险处置工作;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分别就恒大事件表态。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对一家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最高规格的关注和处置,并引发全球关注。

从已知的情况分析,恒大危机绝无可能仅仅是流动性危机,绝无可能不波及到整个房地产业和上下游行业,也绝无可能不波及到整个金融系统,只是冲击的程度大小而已。

目前,政策已大幅转向。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了“房住不炒”的定位,但有了全新表述:“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会议结束第二天,在“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两位重量级官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就会议精神做解读,特别是,重申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定性。

宁吉喆表示: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费。韩文秀表示: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牵涉面广……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

而在此之前,9月底以来,央行已经多次发声及时纠偏,分别用了“误解”“矫正”“局部的偏差”以及开启窗口指导来表明态度。12月15日,央行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1.2万亿元。

2022年的房地产市场,仍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2022年初,在官方政策大幅转向、信贷明确松动后,市场有所修复,商品房成交量预计较2021年下半年有较为明显的回升。

但受疫情、经济社会等其他因素影响,市场信心仍不足,特别是房地产税试点成为压垮市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市场回升仍属修复型,回升力度是脆弱和微弱的。

大部分企业会度过危机,但大多属于“劫后余生”。也有少数企业面临资不抵债而破产,首属恒大。这一结果属于软着陆。

债务危机波及整个行业以及上下游产业,并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这种硬着陆将重创整个经济。房地产企业及相关产业面临大面积、大规模倒闭。

官方万不得已再次大放水,以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等刺激市场。这将促使部分城市(城市之间分化是确定的,因此肯定只有部分城市)投资和投机热潮卷土重来。这一结果可能导致更大的潜在危机。

今年以来,A股经历了跌宕起伏。但全年总体涨跌幅并不大,跟全球主要股指相比,表现平平。

从指数看,沪深300、上证50、中证100等大盘指数表现较为逊色,而沉寂许久的中小盘股可谓扬眉吐气,国证2000、中证1000、中证500等指数涨势较好。直到年底,才开始出现高低切换,风水轮流转。

从板块来看,政策始终是市场的风向标。碳中和、半导体、新能源等板块颇受市场青睐,而受政策打压的房地产持续萎靡不振,受整顿的互联网、教育等板块的中概股,更是跌势惊人。

那么,A股在“稳”字当头的2022年可能会走出怎么样的行情?下面来看看经济学者的分析。

目前看,2022年A股受两个因素影响比较大:

第一个因素:政策回暖。

2022年中国在货币政策上将会比2021年更加积极一些,这是边际上的改善。同时,2022年的政策将是回暖的、友好的,尤其是房地产政策,已经开始微调和纠偏。

第二个因素:滞胀逻辑(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如果是需求旺盛推动的通货膨胀,对股市利好;如果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则比较麻烦。这次通胀有需求端的原因,疫情下海外需求旺盛,但我们分析更重要的是供给端问题。疫情冲击下,运输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总体上涨。

而且,新一轮的能源危机也来了。供给缓慢,产能处于低位,再加上极端天气、“双碳”目标因素,全球能源资源的供给缺口不会很快解决。

因此,2022年A股的逻辑是滞胀状态下的政策回暖。一方面,所谓“滞胀无牛市”,由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的形势短期很难改变,导致股市整体也很难有好的表现。另一方面,尽管我们长期处于滞胀中,但边际上的改善又对股市的流动性很重要。

最后,建议投资者维持一个谨慎的状态,核心策略是降低预期收益,选择上侧重滞胀下受益的板块或受影响不大的板块。

明年中国经济慢慢往下,流动性慢慢往上的时候,对整个股市偏利好。

明年整个指数级别大涨很难,因为企业盈利向下。同时也不用担心大的系统性风险,因为流动性环境好,明年又是政策大年。

所以,在有托底的情况下,股市可能就是一个震荡向上,底部慢慢抬升的状态。市场已经走在一个长牛的过程中。

与今年相比,明年的难点在于股市轮动可能会更快,机会点可能会更散。今年比较容易是在于消费涨多了,今年要歇。周期跌了那么久,今年开始涨。明年很多机会该涨的都涨了,估值不低。所以明年股市从市值来看可能进一步下沉,从标的来看,进一步扩散。具体有三条主线:创新的科技成长股、稳增长的核心资产、碳中和。

* 参考资料:王德伦《2022年策略展望:明年中国经济更加注重质量,流动性慢慢向好,股市长牛行稳致远》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周年,WTO前副总干事易小准说:加入WTO的20年里,中国既是多边贸易体制最大的受益方,同时也是最大的贡献者。

2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不断扩大开放。但直至今天,依然有多个西方国家借“市场经济地位”之名,行打压中国之实。

除了政治发难,全球各国经贸保护主义也愈演愈烈,逆全球化暗潮涌动。原本,新冠疫情将唤醒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但现实世界中却充满着撕裂与对抗。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全球化道路。那么,2022年,中国的全球化之路会顺当一点吗?我们又该从自身出发做好哪些事?下面来看看经济学者的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化,并获得了丰厚的全球化红利。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近30%,货物出口占全球近15%,外资企业为中国贡献了1/6的税收和2/5的进出口。中国现在每天的进出口贸易额1000亿元,中国经济的命运与全球化已经密不可分,休戚相关。

虽然备受新冠疫情冲击,使得全球服务贸易依然低于疫情流行前的水平,但全球货物贸易的复苏已经比较强劲。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21年全球贸易额约为2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展望2022年,由于疫情仍然不停,而经济复苏不可能达到2021年的反弹程度,加上全球半导体短缺,物流不畅和成本上升,以及地缘政治影响下贸易区域化的加剧,预计全球贸易增长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将会增强。全球供应链的“易感性”仍将延续,并对外向型企业的综合风控能力和敏捷反应能力提出挑战。

展望2022年,中国作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会继续推进“边境上”的开放,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同时注重“边境后”的制度性开放,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实现更通畅的国内循环和更高水平的国外循环。

对中国来说,无论是以资源为导向的产业链需要,还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需要,以及保持产业竞争力和先进能力的外溢需要,都要进一步走出去。中国正成为资本富余国和研发投入大国,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资本和技术支撑。可以预期的是,中国企业“出海打世界杯”将是未来最重要的发展主题之一。

具体来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三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把全球布局、投资、本地化经营作为基本战略方向之一,而不是出口,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化解贸易壁垒困扰,深度融入所到国的经济生态;

二是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塑造自主品牌;

三是跨境电商DTC(直接面对消费者)模式的爆发式增长,为出海企业创造了全新链路,“线上出海”将越来越多。

而中国文化元素通过TikTok等全球社交平台的展示,在全球年轻消费者心目中正在为中国品牌出海提供认知方面的支援。

未来属于在挑战中把握机遇的智者和强者。

全球化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全球化分化的局面会越来越严重。就如这次疫情后的复苏,必须承认复苏最快的是发达国家,实际上这轮复苏的经济格局是在精准保护发达国家,同时精准压制新兴市场国家。

这种局势下,我们的认知一定要国际化,不能国情化,舆论导向不能以我为主。就拿人民币来说,全球范围内人民币使用率仅1%—2%,货币尚未实现可兑换,但很多人却说人民币国际化快来临了。

同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中国经济总规模达到世界第二,显示出国力增强,但人均GDP排名在全世界第六十多位,显示出民意,两者差距很大。不要盲目跟发达国家比较,只有以更谦虚的姿态,才能赢得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发达国家也不会将中国视作威胁。

好了,以上就是对2021年的盘点和2022年的展望。对于即将开启的“疫”后2022年,你准备好了吗?欢迎在留言区说说你对2022年的展望和计划。

本篇作者 |李梦清| 当值编辑 |李梦清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郑媛眉图源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