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星事】系网易新闻网易号与【读懂本星球】联合出品,内容独家发布在网易号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近日,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被迫引咎提交辞呈。昔日四处“开炮引战”,嚣张跋扈的一国政要为何突然下野?
▲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
百因必有果,事情的祸根在于今年6月24日,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签署的一纸关于限制白俄罗斯油气、烟草、钾肥贸易的禁令。
1.缘起:总统一厢情愿的禁令
2021年的夏天,卢森堡外交大臣向欧盟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立陶宛制裁白俄罗斯的钾肥产业。这项议案立即得到了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的全力拥护,他认为,白俄是全世界最大的钾肥供应方,倘若制裁钾肥,白俄将被打断脊梁骨。
白俄一向是瑙塞达不对付的邻居,因为他的意识形态和瑙塞达背后的主子格格不入。
白俄罗斯的钾肥开放式股份公司(Be-laruskali)生产了全球将近二成的钾肥,但白俄罗斯是内陆国家,这些钾肥几乎都从邻国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出口,22%出口到巴西,15%出口到中国,11%出口到印度。
▲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据统计东南亚、欧洲、非洲、拉美等地一百多个国家的农业都受惠于廉价的白俄罗斯钾肥——315美元/吨。
以2018年为例,该公司一年生产了1200万吨钾肥。白俄境内的斯塔罗宾钾矿床还有47亿吨钾矿可供开采。
▲白俄钾肥厂区
禁令在欧盟讨论时,欧盟成员国和美利坚又加上了对白俄油气与烟草的禁运。能让白俄的总统卢卡申科仿若如同疥疮在背的事情,瑙塞达一向喜闻乐见。他大笔一挥,一概认可。
然而,总统拍脑壳承认的,立陶宛国内百姓却并不买账。
▲瑙塞达参与欧盟峰会
立陶宛地处沿海平原,现代农业发达,大量农民依赖化肥来提高产量。失去了廉价的白俄钾肥,他们就需要绕道向南边的德国人购买。
德国是世界上排行第五的钾肥巨头,仅次于中国、白俄、俄罗斯和加拿大,每年的产量超过300万吨,然而比之白俄则产量上稍有逊色。况且白俄的钾肥运往立陶宛,动用的路费远比德国要少,恰恰2017年6月23日,白俄又颁布了钾肥出口关税降至20欧元/吨的法令,因此白俄的钾肥价格远远低于来自德国的产品。
从成本上考虑,立陶宛农民非常抵制德国的高价产品。
立陶宛农民对德国纳粹也耿耿于怀,民族情绪十分激烈。今年9月23日,立陶宛民众呼吁建立纪念碑,纪念立陶宛罹受大屠杀8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19.5万人在立陶宛被杀害。
让农民舍近求远,去求购德国人的钾肥,那是立陶宛农民万万不乐意的。
因此,瑙塞达的意愿与农民的选择相左,尽管六月份就签署了文件,但瑙塞达的命令很快就成为一纸空文,被束之高阁。
时至今日,钾肥的禁令依然没有落实。农民朋友不可能自己搬运异国的钾肥,因此钾肥都是立陶宛国有铁路公司(LTG)运来,一部分通过化肥商人卖给农民,一部分从克莱佩达港出口。
铁路公司和港口集团也对总统钾肥禁运的文件相当不满。2020年,亚洲到欧洲的班列从立陶宛过境的有600趟列车,后因总统与亚洲国家关系恶化,这些班列统统改道俄国的加里宁格勒了,铁路公司损失惨重,瑙塞达却没给任何补偿。
当时,铁路工人对总统的唾弃已经四散传播开来,现在瑙塞达又要整这么一出钾肥禁运,简直是火上添油。
依照往常的惯例立陶宛铁路公司1/4的业务,克莱佩达港有1/3的业务都是白俄钾肥运输带来的。要是真的听瑙塞达的话,大批铁路工人和港口工人都要失业。
此外,总统的禁令导致全世界的钾肥市场成了黑天鹅,钾肥的价格达到了十年来的峰值。立陶宛农民即使偷偷购买白俄的钾肥,生产的开销也比之过往要高出许多。
▲克莱佩达
总统的一次任性,让全国的农民、铁路工人、港口工人的生存境遇都跌入谷底。
杀头的事情有人干,赔本的买卖没人做。
白俄的钾肥公司一年给出6000万欧元的运费,因此尽管美国、欧盟、瑙塞达三令五申,铁路公司依然我行我素,开动马力运输白俄钾肥。美国立下最后通牒,要求12月8日必须落实对白俄的禁运,立陶宛铁路公司负责人MantasBartuska却正面硬刚瑙塞达:
“终止与白俄的合同可能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上个月,白俄提前三个月支付了其产品通过立陶宛的运输费用。根据协议,禁运将会有重大的经济后果。我不愿透露具体数额,因为无论如何,这种情况都很可能以国际仲裁收场。”
钾肥禁令遭到了立陶宛中下层的强烈抵制,政策显然实施不下去了,但是瑙塞达又在国际上落下了文字,那就必须有官员出来背锅,来缓解美国金主的不满情绪——很不幸,替罪羊就是外长和交通部长。
2.实业家vs瑙塞达
钾肥事件,只是瑙塞达失策的冰山一角,实业家的集体抵制,却令瑙塞达始料不及。
早在今年9月20日,立陶宛企业家联合主席VidmantasJanulevičius就在电视评论中指名道姓地对总统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批判:“至少20家与亚洲大国有贸易往来的立陶宛公司最近遇到了困难。”他指出,总统在意识形态上的外交动作,给国家实体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时间立陶宛业界群起响应。
立陶宛木材出口公司Medvita的总经理阿鲁纳斯·扎列茨基斯怒怼瑙塞达,公司99%的业务都是与亚洲大国合作的,现在为了维持企业,不得不抹去全部“立陶宛”的标志。
▲立陶宛木材公司卸货被拒绝
立陶宛的牛奶出口商也对瑙塞达恨之入骨,奶商企业纷纷外迁,以维持公司的存续——不远的邻国,拉脱维亚就成了企业外迁的理想之选。
粮食加工和出口商品协会主席施马斯公开声讨:“(瑙塞达)政府的不明智决定,导致国内粮食大面积滞销。”
9月24日,立陶宛统计办公室公开了一组数字,立陶宛人口在2021年上半年减少了1.2万,其中有的是因为企业外迁的移民,有的则是因为新冠。
这对于人口仅有280万的小国,无异于雪上加霜。
“自1990年以来,立陶宛居民的人数由于移民到国外而减少了惊人的67.9万人,要知道这期间内全国的自然死亡也才21.9万人。”立陶宛统计局副局长满脸愁容:“与冠状病毒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总死亡人数已达9709人,现在立陶宛人口的总体情况是严峻的”。
立陶宛经济学家曼塔斯·鲁兹基斯痛心疾首地抨击瑙塞达:“我无法理解,立陶宛作为一个小国,为什么要跟一个经济大国抗争?”
3.能源禁运:伤人先伤己
夏季,瑙塞达签署的文件不仅包含钾肥的禁运,白俄生产的油气产品,抑或是俄罗斯生产、白俄承运的油气也在禁运之列。
然而,为了投入美国的怀抱,在2009年,立陶宛亲手剪灭了自己的核电产业,加之本国的风电、水电、太阳能行业不兴,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约等于零,八百亿立方米的页岩气还没有技术独立开发,故而沦为欧洲著名的能源乞丐,76%的电力都有赖于进口。
瑙塞达对白俄油气禁运,加之疫情引发的国际物流成本陡然飞跃,使得立陶宛的能源和生产陷入困顿,各项工业都面临着生死大劫。
Achema公司是立陶宛氮肥制造商,今年该公司不得不宣布由于国内能源的价格飞速增长,公司的业务出现了严重亏损,公司不得不关闭了三个生产部门,其中包括了合成氨的生产,400名Achema公司的员工被解雇,这占据公司雇佣工人的三分之一。
▲Achema立陶宛最大的氮肥制造商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是波罗的海最大的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费者,生产的氮肥几乎供应着立陶宛的绝大部分农民。氮肥生产出现障碍,瑙塞达和农民的关系逐渐降落到冰点。
今年秋季,立陶宛电力公司又双叕发布了电价上涨的通知,每兆电价高达124欧元,一个月内上涨了41%。现在立陶宛是波罗的海三国中,名副其实的电价最高之国。
电力公司发言人表示,电价上涨与市场供应密不可分,来自于北欧的电力供应减少了42%,来自于东边的电力(俄罗斯、白俄)供应减少了37%。
电价的飙升,又引起了市民阶层对瑙塞达的咒骂。
平民的忍耐是有限的。8月10日,5000人走上首都维尔纽斯的街头,从示威游行演变成了暴力冲突,人们在国家图书馆门口竖起绞刑架,要求当权者滚蛋,剑指瑙塞达政府。
警方闻讯与示威者对峙,示威者不断向警察丢石块,造成了流血伤害,警方逮捕了26名示威者。
▲维尔纽斯骚乱
游行被瑙塞达压下去后,能源的危机依然笼罩着立陶宛。
凛冬将至,维尔纽斯市和能源市场监管机构昭告民众,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中央供暖价格预计将在这个供暖季节上涨50%至60%。
4.立陶宛的凛冬&瑙塞达的春天
在立陶宛遭受经济上的重创时,瑙塞达却成了立陶宛最富有的经济学家。
回顾昔日瑙塞达网上爬的经历,不绝令人齿冷。
瑙塞达1964年出生于克莱佩达港,青年时考入维尔纽斯大学工业经济学院,硕士毕业后出国前往西德攻读博士学位,和西方金融家、媒体人结识。
1993年经济学家瑙塞达进入立陶宛央行,担任副司长,很快进入董事会,2004年成为总统的幕僚。
凭借打意识形态的牌,瑙塞达得到了立陶宛媒体的青睐,这些媒体大多都有英美资本的背景。连续数年的舆论轰炸,尽管瑙塞达没有任何基层执政的经验,依然被媒体塑造成为立陶宛最受欢迎的经济人。
▲瑙塞达竞选胜出
2019年总统竞选,瑙塞达在外国金主的帮助下,以66%支持率的优势就任总统,在此后的两年内,根据福布斯和维基披露,瑙塞达成功把自己的净资产扩充到了150万美金,在立陶宛这个小国家里,也算最富有的经济学家了。
与此同时,国内的实业家、农民、小市民都纷纷批评瑙塞达的倒行逆施,国内经济一落千丈,他本人的支持率也断崖式下跌。
话又说回来,这位经济学家出身的总统的工作重心到底在哪里呢?钾肥事件爆发前夕,他在忙活啥呢?
原来,十一月底,欧洲人权法院提及了五名阿富汗人进入了立陶宛,瑙塞达如坐针毡,正在责成立陶宛国家边境警卫队紧张地调查此事。
外界猜想纷纷,恐怕今年立陶宛频频挑衅白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此前动用武力协助难民进入立陶宛有关。
▲白俄警方协助难民进入立陶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