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力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带

南昌湖泊众多,是一座“城在湖中、湖在城里”的生态宜居水城。老城区里东、西、南、北“内四湖”,景色各有千秋,古意浓厚,“豫章十景”中的东湖夜月、徐亭烟柳、苏圃春蔬等景观均在此间。近年来,南昌市加强内湖水环境治理,用生态的办法使内湖水质达到景观用水标准。

 “水下森林”

  引野鸭嬉戏觅食

漫步八一公园的临水栈道,湖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水草随波舞动,好似茂密的“水下森林”。有野鸭游弋在湖面上,时而嬉戏,时而觅食。

八一公园是南昌市民共同的乡愁。市民文平才住在东湖之畔的百花洲路,从少年到耄耋老人,见证了八一公园及东、南、北三湖的变迁。随着城市的发展,八一公园边上的三湖自净功能减弱,水体开始发臭。尤其是每年的雨季,周边的污水倒灌进东湖、南湖和北湖,引来蚊蝇到处飞。

为治理黑臭水体,南昌市东湖区对东、南、北三湖进行清淤,并引入“食藻虫引导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实施立体生态修复。治理后的水质由“劣质 V类水”提升为地表水Ⅲ类以上,高于常规的景观用水水质标准。水体具备自净能力后,形成对新污染源的“免疫力”。

文平才说,每次经过百花洲路,都能看到野鸭游弋在东湖的湖面上。这两年,八一公园周边湖面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很多野鸭前来安家。

百花洲景区事务中心主任徐根明介绍,当前,三湖长期保持清澈状态,透明度在2米左右,市民及游客可观赏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下四季常青的自然景观。

  增氧喷泉

  为内湖装上“人工肺”

“内湖治理的一个很大难点,是没有源头活水,湖体的自我净化能力较弱。”百花洲景区事务中心副主任姜波介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东湖区在湖里安装曝气增氧设备,这是湖泊的“人工肺”,能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减轻水体污染负荷,抑制水体厌氧菌的生长,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及稳定性。增氧设备运行后,在湖里如同一个个小喷泉,进一步改善了水质。原来的湖水发绿,能见度不足0.3米,如今能见度接近2米。

想让内湖水环境长期向好,日常维护不可或缺。“八一公园承载着南昌人的记忆,只要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的八一公园、爱护我们身边的湖泊,生态环境就会越来越好,就会造福更多的南昌人。”程国强是八一公园的志愿者,退休后志愿开展巡湖,帮助清洁公园的卫生。

记者了解到,八一公园东湖、南湖、北湖常态化开展日常水体养护工作,每天早上和中午两次全面打捞垃圾,其余时间随时清理卫生死角,确保水面干净整洁。同时,沿湖护栏上悬挂文明提示牌,提高行人与市民保护水体环境的文明意识。

 生态治污

  让水清岸绿重现

在东湖区贤士湖公园里,同样有着一片“水下森林”。走近湖边,透过清澈见底的湖水,可见绿意盎然的水草。三五成群的野鸭,时而在水面游弋,时而沉入水中啄食水草。居民或漫步湖边,或临湖而坐,尽享湖光美景。

市民王学灵从小就居住在湖边,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以前,贤士湖藕塘连片,湖水清澈透明,水鸟鱼虾随处可见,但80年代之后,污染日益严重,这里变成了黑水塘。如今波光潋滟、水鸟嬉戏的湖景,让他找回了儿时的记忆,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贤士湖公园是南昌市历史最悠久的公园之一,占地面积4.53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2.67万平方米。2018年,东湖区梳理历史文化脉络,投入400万元对贤士湖公园水质水体进行生态修复。

在水治理方面,贤士湖采取“防治并举、综合治理”的措施,通过食藻虫引导的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种植水草26700平方米,投放食藻虫2670升及微生物534升,增强对湖里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水域生态系统对各类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

“我们采用了抛种的方式,湖里种植了净水效率高的四季常绿矮型苦草,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展现水下四季常绿的美妙景观。”东湖区城建局市容卫生服务中心园林生产办主任陈旭萍介绍,湖里还投放了鱤鱼、环棱螺、青虾等,完善食物链、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这些都为吸引野鸭等水禽觅食构建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贤士湖周边的居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变化,“水清岸绿”的景观已重新呈现在居民眼前。

谈到内湖水体治理,东湖区城建局副局长费永华说,一方面,对周边污水管网进行截污,切断“病根”,使污水全部进入城区主管网;另一方面,在湖内种植四季常绿水草,投放食藻虫来控制生态修复。两者有效结合,力求实现湖泊生态稳定目标,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体及生态驳岸景观带。(南昌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跃强 舒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