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7月,在对红军两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集结30万大军长驱直入,向红军发起猛攻,企图以兵力优势压制红军,快速解决苏区战场。但是谁料,面对如此强大的兵力优势,毛主席竟然下令原地休整三天,这是为何?而蒋介石知道真相后,又为何气急败坏?面对如此困境毛主席如何破局?点个关注,马上开讲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精兵,对红军发起第一次围剿,然而,10万精兵的惨败给蒋介石带来很大的打击,不死心的他随后发起第二轮进攻围剿,谁料仍然以失败收场。论兵力,蒋介石的国军兵力强盛,论武器装备,更是精良,远超红军十万八千里,但为何总是打败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次围剿失败,令蒋介石颜面扫地。憋着一股闷气的他,随后于1931年7月,决定再次发兵,本次共计集结30万大军,为了此次战役,蒋介石可谓是费尽心机。本次30万大军中,有10万嫡系部队,战斗力非同一般,除此之外,蒋介石还派出了引以为傲的空军部队,并且专程聘请英国日本德国有名的军事顾问进行指导咨询,同时,蒋介石此次亲自坐镇指挥,为了鼓舞士气,更是许下承诺,如若战争胜利,高官厚禄不在话下,足见对于此战的重视程度,大有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

而反观红军方,仅有3万人,不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以一敌十的兵力,如何看都是没有胜算的。但是,毛主席之所以能称为中国有名的军事家,绝不是徒有虚名的,面对如此情形,毛主席并没有硬碰硬,而是下令进行战略性撤退,保存实力,迂回到根据地后另作打算。

由于在以往多次交锋中,毛主席带领红军以少胜多的战争不计其数,因此,毛主席坚信,此次虽然还是以少对多的局面,但是仍然有赢的希望。而红军的撤退在蒋介石看来,已经是胜利在望了,于是趁机占领了宁都和瑞金等地。随后,被短暂胜利冲昏头脑的国军,想要乘胜追击,怎料此时,毛主席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磨盘战术”。

“磨盘战术”的第一步,就是“瓮中捉鳖”。先是用小部分红军诱敌深入,利用周边有力地形隐蔽躲藏,然后趁其不备发起猛攻。事实证明,毛主席此法的确有效。战争伊始,蒋介石所带的兵团瞬间溃不成军,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几天,红军利用国民党军队的缝隙,穿插作战进行有效包围冲击,国民党被打的四散而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知消息的蒋介石不淡定了,立即召开会议商讨对策,打算转变思路,在排兵布阵方面更加严密,集合军队实力,集中兵力,先行部队放慢行军节奏和步伐,等待后面军队追赶上之后再一起前进,而不是一味地追赶红军,导致兵力四散。

此时,毛主席亦然,在经历过几场轮番恶战后,士兵显然筋疲力尽需要休息,毛主席当即下令:原地休整三天!此消息一出,大家一片哗然,都害怕蒋介石带领国民党再次反攻,但是,不论怎样,大家对于毛主席的决定都非常有信心,军令大于天,于是红军开始了为期三天的休整。

就在大部队原地休整的同时,毛主席派出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一路北上,并要求所过之地均留下大军压境般的行军迹象,迷惑国民党,由罗炳辉带领的这支部队一路前进过程中,不断留下足迹,并有意制造主力军行进假象,踩得一路尘土飞扬。

果不其然,蒋介石派情报人员前去打探消息后,误以为红军主力军向北方前进,于是立即挥兵追击。但是,战场就是这样,战机稍纵即逝。蒋介石带领的30万大军之前被红军不断反围剿,心有余悸,此次虽然决定追击围剿,但是前怕狼后怕虎,战战兢兢,行军速度异常缓慢,就这样,给了红军充分的时间休息,整装待发为下一场战役做准备。

在红军和国军你追我赶之际,毛主席又出奇招,让红军专挑泥泞的山路前行,哪里路隐蔽就往哪个方向走,共产党军队都是在山路上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但是却让本不擅长山地作战的国民党苦不堪言,当时正值夏日,国民党军队又扛着长枪大炮,战争还未开始,就已经在曲折的山路行进中消耗过多体力,从而失去了战斗力。虽然一路沿着踪迹追赶,最后却不见红军踪影。

此时,毛主席带着早已养精蓄锐多日的红军主力军队反方向回到了根据地,补充体力和装备枪支弹药等。就在国民党军队筋疲力尽,蒋介石下令撤退时,怎料为时已晚,毛主席带领红军大部队反攻,将本就体力不支的国民党打得毫无还击之力。结果可想而知,红军一举歼灭敌军3万多人,俘虏1.8万人,缴获武器1.5万把,收获颇丰的同时,彻底打破了蒋介石的围剿计划,可谓是大获全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此次反围剿的成功,让红军化被动为主动,以极小的损失取得了本次战争的胜利,不仅奠定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政治地位,更为红军争取有利战机,为后续反攻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