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关注,职场不迷路。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听到或者看到这两句话:“懂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不同人士会持不一样的想法。有的人会认为,既然懂得了道理,但却发挥不了作用,将所获取的道理归结为没用,甚至是毒鸡汤,弃之。

有的人会认为,道理是道理,不否认管用,但行动是行动,两者很难融为一体,换句话说,道理谁都能说几句,但涉及到做什么,就变得很困难了。

更有的人认为,懂那么多道理干嘛,怎么舒服怎么来,不就得了。

实际上,不论持哪种想法的人,都在潜意识里回避一个字:

那么,就懒字而言,一味地不想做、不愿做,背后的原因又在哪里呢?答案可以归结为:认知能力不足。

你所谓懂了那么的道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懂或者说,这些道理无论简单复杂,都不足以让你产生十足的动力,以突破懒的束缚。

看过新锐作家蔡垒磊所写的《认知突围》这本书,书中指出,懒可以视为自制力不足的体现,而自制力不足背后的原因,还是在于认知力不足。

在书中,笔者讲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在他上大学期间,有的亲戚会将孩子送到他家里,让他帮助辅导一下功课,在蔡磊垒了解孩子之前,会说出类似这样的话:“我们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老师说很聪明,但就是懒,不肯用功。”

对于家长自身而言,这或许是学习成绩不好,充分而又正当的理由。但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孩子压根就未能建立起当下的学习跟未来自己想要的结果之间的强关联。

当孩子真正认识到,学习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并且可以使自己变成想要的样子时,或许,家长不用多言,孩子也会主动拿出书本加以复习,而自己则不会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持无所谓态度,日常的玩游戏、追节目等与学习相悖的行为自然也会在他们身上消失。

显然认知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行动力。举一个稍显夸张的例子,倘若有人出一亿元作为回报,条件是每天5点起来跑步一小时,早上7点开始工作到晚上9点,再进行一小时的深度思考,坚持10年就可以。这种直白式的认知,会让你动力满格,相对容易坚持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如果是同样的条件,可是结果仅告诉你的是,这样干能挣大钱。相信99%的人都会选择放弃。这就是强关联形成的清晰认知与弱关联、无关联所形成的模糊认知乃至无感,对接下来行动所带来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

《认知突围》告诉我们,现实当中,通常存在3种行为方式,很容易干扰、阻断我们得到正确且深刻地认知:

1.乐跟风

《论语》当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不懂装懂,且变得很执着,就有些可怕了。

很多时候,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干工作,我们对事情的认知,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随大流”的倾向。比如,别人学一项技能是为了提职加薪、谋位子,而自己觉得掌握这项技能有谈资,可以撑面子。

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所带来的后续行动,自然是一个是深钻细研,一个是浅尝辄止。

2.碰机会

很多人会将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为时机不济,运气不佳,认为只有碰到好机遇,人生才能开挂,更会得出结论:时机不对,努力白费。

然而,恰恰是因为我们提前放弃了努力,才导致后来,各种时机即使遇到了,也与自己有缘无分。

看似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也是可以被开发与开启,而为自己所用的。

记得自己10年前应聘一家公司,因提前考取英语四级而在竞争中胜出,入驻公司后,又因文字功底好,而破天荒地,在1年内得到了提拔。

在其他人眼里可能是运气好,屡次被馅饼砸中,实则完全是因为个人没有放弃前期的努力,机会来了,能抓住,机会没来,主动创造机会而已。不断延伸触摸机会的触角,你才可能碰到更多的机会。

若认为机会完全是外在的产物,那么就容易放弃自己的努力。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不做,就是鸡汤。

3.讨人缘

每个人都很“势利”,这句话放到任何人身上,都会多少有一种抵触。但现实当中,我们都在做着嘴上说势利不好,但行为上都在做着势利的事情。这也就决定着没有“利”做牵线搭桥的讨人缘,几乎都会以失败告终。

前段时间,在同学微信群里,看到自己的一位老同学回到本地当局长了。自己抱着曾经是同窗好友,再次叙旧的想法,试着添加了他的微信,尽管通过了,但仅是通过而已。

当自己提及周末聚一下的时候,老同学婉拒了,给出的理由又是值班、又是刚来不方便等等,总之,就是百般推辞。

事后,自己反思原因,正如书中所言,当自己提供不了什么价值,对方便没有同自己进行交换或建立联系的必要。

所以,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若自己创造不出打人的价值,却硬性地去讨人缘、攀人际,借此走捷径,行方便,是行不通的。

人缘不是讨来的,而是通过埋头积累,最终赢来的。

上述三种行为方式的结局,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真正行动之前,请先将自己的认知搞端正。

而当我们已经清晰明白认知,变得跃跃欲试时,如何更好地行动,《认知突围》给出了4点建议:

1.学会分解任务。当将要完成的任务期限较长、难度较大时,将任务分解,不但能降低难度,而且会自动使阶段性目标被提取出来,让你产生当下目标被完成的成就感,保持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2.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后果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的判断却可以由主观把握的。不妨提前设想一下未完成的后果:挨评,提职加薪没自己的份儿,成为边缘人,被裁员......细思极恐啊,干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保持娱乐时间与专注任务时间相分离的界限感,哪怕刚开始娱乐时间稍长一些,但要坚持“要玩使劲玩,做事就好好做事”。随着专注的加深、专注时间的延长,此时要“得寸进尺”,骗过大脑,将玩乐时间缩减,坚持下来,养成习惯就好。

4.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当完成任务本身的成就感,已经无法保证自己继续下去时,可以使外加刺激与当前任务进行绑定。也就是说,只有完成特定任务,这份刺激奖赏才能获得,从而实现靠意志力“要我做”,向带有刺激性的“我要做”之间的切换。

不容否认,现实当中,不少人对于某些问题无能为力的。还是那句话,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好。这种无能为力的背后是人们对影响人生关键的某些概念认识不清,从而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采取有效的行动。

《认知突围》这本书会带你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知识、重新认识金钱、重新认识关系、重新认识人生。

你将获得6大关乎一生的重要命题,33个颠覆认知的现实真相,80条反转人生的辛辣见解

当然,所提出的各种观点,不是想改造你,而是一块帮助你检验底层知识的试金石,给出证明,给出逻辑,让你自行判断,自行取用。

倘若,从貌似复杂的世界中,你会看到真的可能是另一种模样,将阻碍你发展的那些错误观念进行解构和重建,或许正是这本书的初衷与价值所在。

@职路施语,20年职场人,20年真心话,为你解析职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