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郑正

近日,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一期工程北段顺利通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具备全自动运行初期运营条件。目前,建设、运营单位正在进一步开展调试和演练,确保在开通初期运营时,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乘客。

该段地铁起自南段御桥站,止于长江南路站,途经浦东新区、杨浦区、宝山区,设车站18座,其中9座车站可与12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形成换乘。

18号地铁运用了哪些技术?体现了何种设计理念?2021年12月10日,界面新闻记者实地探营18号线一期北段现场,切身感受这个“可阅读、有温度”的城市第二空间。

18号线的人文情怀首先直观地体现在其空间设计之上。据轨道交通18号线发展有限公司计财部负责人梁广辉介绍,这条线路的车站总体上以“功能融合装饰”为原则,运用极简工艺,露出车站结构板和各类管线,提升空间高度达1.5米,视觉上更凸显空间的景深效果,大幅提高车站空间舒适度。另外,特别设计的色彩搭配也突出了各种构件的视觉性,传递现代、简约、明快的工业美感,秀出了车站的工业“马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郑正

同时,18号线的沿线车站内还设置了公共艺术站名墙,使功能与美感相辅相成。在满足交通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强了整线车站亮点空间的视觉美感,让城市特色文化融入城市地下空间,凝练、打造、传递人文地铁理念。

各个车站的风格还因站点特色而异。龙阳路换乘枢纽现包含2、7、16号线和磁浮线这4条轨道交通线路,在18号线一期北段开通后,将实现超大规模的“五线换乘”功能,大幅提升其客流集散的能力。龙阳路的枢纽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设计者们将一古铜色壁画嵌于该站站厅的墙壁之上,喻指其连接延展地上地下空间的交通枢纽的作用。

摄影:郑正

位于杨浦滨江的丹阳路站位于上海过去的老工业带。为体现这一特色,丹阳路站的站台以中轴线为界,以黑白两色划分其过去与现在。

两侧的站名墙的设计也极富巧思。据轨道交通18号线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勇的介绍,在代表历史的一侧,看似杂乱的黑白色块拼凑出了杨浦滨江的旧照,而在现代一侧,展现的则是该地区色彩艳丽的近照。此外,地面还嵌有十余个地标,标注曾经位于此地的企业,以纪念过去的工业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郑正

进入复旦大学站站台,首先引人注意的是满目耀眼的红。作为我国内地的首座校园地铁站,该站站内装饰以红、灰为主调,象征着爱国传统与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与相辉大草坪历史风貌保护区老建筑修复重建工程深度结合。此外,公共艺术墙采用水泥肌理,辅以灯光展现写意山水,11首古诗文传承赓续家国情怀,体现了浓厚的高校人文氛围。同时,复旦大学站还设置有校内出入口,方便了师生的通行。

摄影:郑正

除了装修风格,18号线的人性化理念还体现在一些细小的便民设计中。如在列车的每节车厢前部都设置有无线充电板,下方还设了USB充电口,将有效缓解通勤过程中手机电量紧张的问题。而在站台内,也设有母婴室和第三卫生间,更为乘客的出行增添了便利。

摄影:郑正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18号线践行“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城”的理念,深化探索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轨道交通上盖物业综合开发模式,打造复合紧凑的城市空间,18座车站中共有15座与周边项目结合建设,实现了高效可靠轨道交通出行和多元便利生活服务的深度融合。

北段工程下穿工业遗存保护带,丹阳路站、平凉路站等车站毗邻保护性历史建筑,通过技术优化、保护建筑平移、利旧重建等方案措施,还原历史风貌,妥善平衡城市建设与历史保护的关系,实现了保护、开发和建设的“三赢”,以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

此外,18号线也聚焦于数字化转型发展,立足规划阶段制定的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策略,实现了建设阶段依托BIM技术提升管理质量、运维阶段利用BIM数据实现集成化应用的创新模式,成为上海地铁第一条通车时同步交付竣工模型的线路。

全线建设了基于BIM的车站智慧运维管理平台,面向运营公司的运维管理需求,基于竣工交付的数字资产,集成物联网数据,驱动标准化运维业务流程,初步实现了“数字孪生”,助力全线车站运维管理数字化转型。

此前,18号线一期工程南段(航头站至御桥站)已于2020年年底开通初期运营。即将开通运营的北段工程以确保南段正常运营为前提,精心组织顺利完成信号、车辆等系统的南北段贯通测试,实现了全线全功能一次性开通最高等级全自动运行。北段工程在列控功能和乘客服务方面具备整套自动化功能,极大提升了运营质量,为后续工程的设计、建设、调试、运营积累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