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催生强大唐朝,为何澶渊之盟让宋朝更加软弱呢?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崇尚武功还是文治,君王是否只想偏安一隅,过个苟且的君王,对一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对突厥的颉利、突利两位大汗进攻长安,迫于无奈,采用疑兵的计策,退去敌人,最后结成和平同盟,渭水之盟。但李世民,武人出身,对突厥兵临城下的大事,引以为耻,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铲除这些蛮族,解除唐朝边疆大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李世民积极与突厥交流,发现他们并非铁板一块,便逐渐拉拢突利可汗,同时挑拨突厥内部的关系,最终突厥内乱,国力大衰。 而此时的唐朝,经过李世民的励精图治,国力大盛,随后引兵大战突厥,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最终,李世民一血渭水之盟的耻辱,成为天下四野尊称得“可汗”。

而后世的宋真宗呢?可就太软弱了,只想做个苟且的君王。 宋朝定下文治的国策,做文官比做当兵、当将军要强太多。虽然如此一来,君王是容易控制老百姓,但国家军事力量太弱了。而且时间久了,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君王,也是柔弱不堪,只想得过且过。说白了,就是跪久了、舔久了,人也就变了,习惯跪舔别人,宋真宗就是个好例子。辽军大举进攻宋朝,丞相寇准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力主抗辽,让宋真宗亲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宋真宗根本就不想去,自己只想在京师安逸的过着小日子,但耐不住寇准的请求,只好御驾亲征。在寇准的大力支持下,宋军大胜辽军,随后准备乘胜追击,但宋真宗自认为辽军太强,不要太得意了,看好就收,大家和议吧。 寇准十分不愿意,执意力战,但宋真宗这时候摆出了君王的样子,逼迫寇准要和议。 无奈,最后寇准和辽国和议,达成檀渊之盟。本来这是宋朝赢了,最差也应该是个平等条约吧,但宋真宗也是跪习惯了 ,竟然同意向辽国供奉丝绸、岁币,实在是一副奴才像啊,却偏偏做了君王,实在是灭亡宋朝啊。

在签了合约的宋真宗,就开心地走了,继续去做这江南水乡的国主了,接着求仙问道了。终其宋一朝,始终是文弱不堪,君王没有骨气,就连打胜仗了,还要跪着和别人和议,实在是丢脸,一个民族的勇气、自豪感都被丢光了。 李世民和他的文武百官认为自己受到侮辱,励精图治,积累国力,积极备战;而宋自上而下都觉得:啊!平安啦!又可以愉快玩耍啦!

渭水之盟发生于唐朝建国初期,国力彭勃之时,而李世民雄才大略,懂得隐忍积蓄国力之后一举灭亡东实厥。而捐渊之盟发于宋真宗之时,君庸而臣暗,文官贪腐武将怕死非唐初君明臣贤,猛将如芸所能比拟 宋朝的地缘政治上天生有缺陷,幽云十六州被石敬塘献于辽成为宋国永远的伤痛,也使其失去了抵御外来族的屏障和进取的资本。再则辽国为大统一的国家,这与唐时的突厥的部落联盟奠长民族也有很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