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临战换将,兵家大忌”,著名的长平之战中,赵国就是因为临阵换将,才导致了国家的覆灭。鲜为人知的是,在抗美援朝一战中,毛主席竟然在入朝之际,将志愿军主力13兵团的主将给换了,直到战争打响后后,众人恍然大悟,无不佩服主席的英明。主席为何要临阵换将?换将的结果如何?点个关注,马上开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无论是武装实力还是参战兵力都碾压韩国,因此很快取得了主动权。韩国军队兵败如山倒,短短三天就让出了首尔。一开始,战争的局势并没有因为美国远东空军的加入而发生变化,7月31日,朝鲜人民军将美韩军队赶到了釜山。眼看着朝鲜已经占领了韩国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和人民,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军带着其他15个国家的大部队来了。

此时,新中国建国还不到一周年,刚刚走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阴霾,本不应参与他国战争,但毛主席高瞻远瞩,深刻意识到,朝鲜战争已经不仅是朝韩之间的战争,大规模美军部队的加入势必会扭转战局,到那时,作为邻国的中国必然也会遭到战火的侵袭。为了以防万一,主席决定将实力强劲的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派往东北,随时准备入朝参战。

13兵团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这支部队在平津战役中曾取得辉煌战果,力破国民党精锐部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后又在衡宝战役中,击溃了白崇禧部队,为解放华南、西南等地创造了有利条件。1949年11月,黄永胜担任13兵团司令员,他曾参加过多次反围剿战役,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猛将。眼看入朝在即,军委会却提出了异议。

1950年7月7日,支援朝鲜的志愿军出发前,中央军委会举行了会议,林彪、罗荣桓等四野首脑一致认为,应该将13兵团的司令黄永胜换掉,在他们看来,邓华更能担此大任。临阵换将可是兵家大忌,谁知这个提议却得到了毛主席的首肯,这是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华出生于湖南的一个书香世家,15岁时曾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并于17岁加入了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邓华曾担任过红12军、第一纵队第三支队等多个部队的政治委员,并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带领部队打退了国民党三个师的数次进攻。

1938年5月,邓华带领八路军第四纵队,在冀东地区建立了10万余人的抗日武装,初创了此地的抗日根据地。平津战役中,邓华提出了“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的战略部署,为解放天津作出了杰出贡献。其军事才能可见一斑,但能让毛主席作出临阵换将这个决定的原因,不只是这些。

1950年3月至5月期间,邓华参与了海南岛战役,在当时,由于金门战役的惨败,再加上国民党薛岳在岛上筑起的坚固的“伯陵防线”,解放军部队对于此战的信心并不足。

4月16日,邓华率领第四野战军,与国军激战一天一夜,成功在海南岛北海岸登陆,瓦解了“伯陵防线”,为成功解放海南岛奠定了基础。此战中,邓华和国军多次交手,非常熟悉国军的先进装备和战术,拥有了黄永胜所没有的现代化作战经验,而朝鲜战场上的美军装备只会更加先进,因此,他比黄永胜更适合入朝参战。

毛主席和邓华早在长征时期就有过接触,两人之间还发生过一件趣事,当年邓华的部队缴获了五箱香烟,在作战会议时,毛主席问香烟还有没有,只见邓华十分不情愿地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根递给主席。见身边还有其他人,邓华便又掏了两根分出去,主席被他的抠搜逗笑了,开玩笑道:“邓华同志,你真是财不露白呢!”邓华笑着回答:“非也,这叫细水长流。”

接到前往东北的命令时,邓华没有丝毫犹豫,赶到了北京。出发前,主席告诉他:“你们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要准备他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们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邓华坚定地回答主席:“是的,抓住他的弱点,他打他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这是我们对付美军的好办法。”

主席这番话的意思是,客观来说,中国军队和美军的武装力量确实差异悬殊,但只要以长补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就可以和美军碰一碰。到达东北后,邓华一刻也没闲着,迅速招兵买马,征集物资,并根据地形,制定了一系列能够避开美国侦察机的入朝路线。出发前,邓华找到彭老总,要求同时出动13兵团的4个军和三个炮兵师,以抵御40多万人次的联合国军部队,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席没有看错人,入朝后,邓华不辱使命,和彭老总配合默契,前三次战役大获全胜,渐渐的,邓华意识到,在美国空军的轰炸下,志愿军的补给工作难以进行,于是发明了“以空间换空间”战术,想将敌军放进阵地,他说:“打得方式有两种,一是开始即大规模猛插,二是各兵团小的穿插,打多少算多少,然后再向敌纵深穿插,最好是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惜的是,彭老总没有采纳这个提议,而这也成为了彭老总的一大遗憾。

在邓华的带领下,志愿军取得了数次战役胜利,尤其是上甘岭战役和金城反击战,为抗美援朝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毛主席高瞻远瞩,知人善用,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