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稿了,又被拒稿了,双被拒稿了,叒被拒稿了,叕被拒稿了…

——《林博士的 2021 投稿日记》

「生命不息,投稿不止」这句话对于科研狗来说无疑是生活真实的写照。

不管被拒稿几次,咱们还是得重整旗鼓,修修改改,一次次点下那个 submit 的选项,以至于咱们对于审稿人的情感都变得十分复杂,一方面希望得到审稿人的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又希望审稿人们可以慈悲为怀,高抬贵手放过自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幻想过这样一种情况,审稿人是自己的熟人老乡,「中国人不为难中国人」,直接一步到位,文章被接收发表

但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不止中国人为难中国人,论文发表可真难

对于上述问题,还真有「无聊」的科研狗进行了研究,当然结论可靠与否,大家见仁见智。

这项题为 《Reviewer recommendations and editors decisions for a conservation journal: Is it just a crapshoot? And do Chinese authors get a fair shot?》 的研究发表在期刊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上,在论文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提交给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的 4575 份手稿,探讨了审稿人的建议对于论文接收情况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咱们先直入主题,看看中国审稿人对于来自中国的稿子是否会提供优待?

研究人员们假设由于来自中国的手稿在风格、语言和内容上的问题,或许会受到来自英语作为母语国家的审稿人的偏见

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审稿人对于来自中国的稿件,拒起稿来反而更狠 (42.9%),而来自英国的审稿人对中国稿件的拒绝率为 (14.6%),来自美国的审稿人也比中国审稿人宽容,拒稿率为 28%。这么看来,在科研圈里,「中国人不为难中国人」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可能国人都希望自己的同行可以越挫越勇,拿出更好的成果吧 ~

单看这一点,大家可能会想要吐槽中国人怎么不护着自己人啊,其实外国审稿人和编辑也没护着咱们。

在提交给期刊的 4575 份手稿中,有 390 份手稿来自中国,来自中国的手稿在未送审的情况下直接被期刊编辑拒稿的比例为 71%,显著高于那些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的手稿 (50%; χ2 = 57.2, df = 1, p ≪ 0.001)。

不仅如此,在送外审的 2168 篇稿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至少有两名审稿人的 2093 份稿件,对于这些稿件,来自中国的稿件得到的审稿意见中,大修 (42.7% vs. 32.8%) 和拒稿 (31.9% vs. 24.9%) 的意见占比高于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的手稿。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但有趣的是,审稿人对于来自中国的稿件表现出了较为一致的评价,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种一致大都体现在认为手稿需要大修和拒稿上。想比之下,英语母语国家的手稿就被相对温柔对待了,甚至还有 0.6% 直接收到了接收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这么看来,在论文发表这件事上,与其说「中国人为难中国人」,不如说大家都在为难中国人了,但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咱中国人说中文,所以在行文逻辑上很难做到像老外一样,即便是经过润色,也容易看出 Chinglish 的痕迹;另一方面,在论文中,研究人员也提到,论文质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因素…

不过上面这些结论大家还是不必太过较真,论文被接受与否最终还得看自身实力,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在科研界着实是一句真理了。

一致性的审稿意见更利于稿件被期刊接收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中,还有一个结果十分值得我们参考,那就是审稿人的意见如何决定论文是否会被接收。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菌菌问大家一个问题:

有两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一个审稿人认为很 nice,可以直接接收,另一个审稿人则认为这篇论文没啥意思,应该拒稿;而另一篇论文,两个审稿人都认为不咋地,需要大修。这两篇论文哪一篇更会被期刊接收呢?

大家有了答案以后,请在评论区作答 ~

事实或许出乎大家的意料,两个审稿意见都是大修的手稿或许更容易被期刊接收,所以以后看到审稿人给大修的审稿意见,可千万不要气馁啊。

根据论文得出的结果,大家在看到审稿意见时,如果是接收-小修、小修-小修的组合,就基本可以放宽心;如果是接收-大修、小修-大修的组合,也不用慌张,改改接收率还在 75% 以上;即便是大修-大修的组合,修改过后,接收率也在 50% 以上。但是只要有一个审稿人的意见是拒绝,那即便另一个审稿人认为文章可以接收,那也十分难办了。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将上述结果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一致性的审稿意见更利于稿件被期刊接收!

所以,诸位如果看到审稿人给出拒稿的意见,就赶紧修改修改论文,找个下家吧,千万别死耗着,最后耽误了毕业,着实划不来。

不过,比起被拒稿,菌菌倒是想起来一种比被叕拒稿了还悲惨的情况。

审稿人不讲武德,将论文「拒为己有」

对于科研狗而言,科研有时候并不是在花费精力做研究,更像是一场竞技运动,不是自己卷死别人,就是在时代的浪潮里被卷入海中,惊不起一丝涟漪。在这种情况下,总会有些人不讲武德,通过一些令人不齿的手段去为自己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RetractionWatch 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案例:来自伊朗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的机械工程师 Mina Mehregan 和他的共同作者发现,他们发表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期刊的论文被审稿人「拒为己有」 ,发表在其他期刊。

图片来源:RetractionWatch

好在剽窃的论文最后被期刊撤稿,但原作者为此花费了 5 个月的时间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如此,截止到该论文被撤稿时,该文章已经被引用 17 次,包括 8 次自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期刊官网

无独有偶,在国内也有这样不讲武德的事情发生,11 月 30 日国家自然基金委公布一则处理决定,中南大学的第一作者钟国梁将其作为审稿人评审的论文拒稿后,对该论文稍加修改投稿发表,并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

最后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五届十一次会议(综合专业委员会)审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1年第十八次委务会议审定,决定依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三十五条第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七条第四项的规定,撤销钟国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手腿转换型足式移动机械手耦合动力学与协调控制研究」(批准号51405515),追回已拨资金,取消钟国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5年(2021年10月18日至2026年10月17日),给予钟国梁通报批评。

细品之下,肯定有不少同学回过了味来,明明自己的 idea 惊才绝艳,却被审稿人卡了一轮又一轮,最后被拒稿时,发现一个很相似的研究已经发表了,稳稳地被 scoop(抢发) 了。

最后只能看着人家发了论文,自己只能发个朋友圈:%^$&*^%$....

比起这种无良的抢发,菌菌更希望科研圈里可以多一些良性的 scoop,其实 scoop 也可以是 Scientific Co-operation 的缩写,合作在未来才是大势所趋。

对此,大家又怎么看呢?

题图来源:网络+自制

排版:Lnysay

投稿:zhanglanxin@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