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

9月1日,上海青浦一名少年因不想上学和家人发生争执,产生厌学心理,选择了跳河,所幸被正在执勤的社保队员及时救回……

近日,枣阳市杨垱镇一女子“因儿子沉迷手机厌学,多次劝教无果后,想不开要跳河轻生”的新闻登上热搜,好在民警及时赶到,及时施救劝说,挽回了女子。

近日,安徽芜湖湾里派出所接到报警:一名中学生因厌学离家出走“散心”被民警找回。

现在,只要我们打开电脑,想查找一点厌学的信息,就会出现满屏的离家出走、跳河、轻生这样的新闻,数量之多,案例之极端,让人触目惊心!

据我国相关数据显示,大约有80%的孩子都会出现厌学现象。

中国有近5000万的学生有厌学现象,从小学生、中学生到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有辍学的情况。

亚洲家庭治疗大会的专家们在交流中也谈到,不上学已经是亚洲家庭的一个常见现象,是青少年中最常见的案例。

网上一个哥哥的帖子,引发全民网友热议:

如何劝上初中的妹妹打消辍学的念头?

一个高赞的回答是:

知乎上一个人的答案很经典。她14岁想辍学,被爸爸安排暑假去服装厂做缝衣工。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6天,每天累成狗。一天,她被高速运转的缝衣针扎穿手指,鲜血如注,爸爸带她去包扎,然后让她休息两天。

工友却说这样的事太常见,大家也就是包个创可贴就继续工作了,不然扣钱扣的太多了。她哭着说要回学校去上学。

一个暑期挥汗如雨的实践,让她用自己的经历验证了一个道理:

如果现在不能吃读书的苦,将来就得受生活的苦。

为啥这个基本的道理,一定要通过如此痛苦的经历才能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孩子生来都爱学习,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小唐以前是个十足的“好奇宝宝”,任何不明白的事情,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可自从升入初中后,他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脾气变得暴躁,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打游戏。有一次妈妈态度有点急,小唐大吼一声,“我早就不想读书了!”摔门而去。

只留下呆若木鸡的中年老母亲。

生命之初,所有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兴趣。但进入学校之后,不同孩子的社会理解能力却差异很大。

《儿童心理学手册》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亲子关系的质量差异造成。

如果父母在儿童早期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回应,就无法引起婴儿对外界的兴趣,进而影响到孩子对社会的理解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经常见到一两个月大的婴儿,用“哦哦哦”的婴语看着妈妈,而妈妈如果同样用“哦哦哦”回应,婴儿会更加兴奋地继续“聊”下去。

这些在外人完全听不懂的“胡言乱语”,却是在建构着高质量的亲子关系,点燃孩子对外界的好奇与需求,一点一点生发出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理解能力。

如果婴儿的回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他的需求得不到父母的关注,长大后,孩子就会对外部世界失去兴趣,转而沉浸于自我的世界。

小唐5岁那年,爸妈终于结束了漫长的争吵生活,离了婚。之后,小唐由妈妈抚养,妈妈很快找了新爸爸,这让小唐难以接受。看着自己的房间成了妈妈和另外一个陌生男人睡觉的地方,而自己只能睡客厅,一时间,成了那个多余的人。

小唐从此恨妈妈,他拒绝和妈妈说话,为了重新得到妈妈的关注,他宁愿把学习搞砸。

生活一片混沌。只有玩游戏的时候,才能让他感到自己还被人需要。

美国精神病临床教授尼尔.西格尔博士在《全脑教养法》中认为,孩子并非存心与父母作对,因为他们还未成熟的大脑在操控着一切。

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座两层小楼,下层大脑,也就是楼下,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负责呼吸、眨眼、愤怒、恐惧等基本情绪功能;

上层大脑相当于楼上,由大脑皮层极其各部分组成,尤其额头后面部分,包括中不前额叶皮层。这里控制着一些重要的高级分析思维,比如决策、对身体和情绪的控制、自我认知、共情等功能。

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具备,并且发达;而上层大脑却要到一个人二十几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说得形象一些,就是楼下的设施已经很完善,沙发、桌子、空调一应俱全;而楼上还没有完工,电线、工具和装修材料散落一地。

因此,上层大脑没有长好,导致孩子很容易暴躁、易怒、做出荒谬的决定。

在新一期《奇葩说》里,网红教授薛兆丰,在评价写作业这个话题时曾说,我们面对一个规则的时候,真正容易调节的是自己,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长远的心态,人生是一个很长的长跑,他在班里排名第几,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这番话归纳起来,就是要管理好我们的期待,才不会为一时成绩的好坏而焦虑。

那父母对孩子过高期待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是我们做父母的,怎样成为我们自己。

我们首先要不断地去自我实现,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如果我们的人生是充盈、丰满、充实的;我们能够更好地成为我们自己,那我们展现给孩子的状态就是:人间值得。

一个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十有八九他也会积极、阳光地,努力成为他更好的自己。

反之,如果我们父母本身在迷茫中度日,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如果我们的人生承载了太多的遗憾,和未完成的梦想,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把这些“未完成”,寄托在孩子身上。

表面上看,是孩子讨厌上学,实际上,是孩子承载不了家长过多的梦想和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厌学视为“洪水猛兽”,殊不知,他们的慌乱、焦虑,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接住孩子,不是改造他们。

1990年,马来西亚籍华人,美国心理辅导学林文采博士为了解决那些行为有问题的孩子,做了很多个案,她发现,这些孩子的问题,“按下葫芦起来瓢”一样地层出不穷。

她说:

“这些孩子明明渴望被人喜欢和接纳,而且指导这些行为会给他们来带厌恶、批判和否定,为什么他们还是不断地重复?他们肯定是缺少什么东西。”

她把这种“缺失的东西”称之为“心理营养”。

她发现,根本之道是要改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一旦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孩子就会好起来,变得更有朝气、更快乐、目标也更明确。

客体关系理论当中认为: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最好的教育环境拥有“抱持性(Holding)”。

抱持性这个概念名字,源自“母亲抱着婴儿”这个隐喻——婴儿被未知、焦虑、不安、恐惧包围着,但是当被母亲用双手紧紧抱着时,所有的负面情绪就全部被拦截在外。

后来,这个理论不止描绘母婴的关系,而是引申到所有的亲子关系当中。

拥有抱持性的环境,具备两个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我们要反省是不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最近是不是由于忙忽视了孩子,或者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哪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在这方面,王菲的育儿,堪称典范。

女儿窦靖童在14岁时就产生了厌学。

即使继父李亚鹏费尽周折把她转到北京最好的中学,她蹩脚的英语也只能勉强及格。高压的学习氛围让她喘不过气来。

她提出退学。

15岁,已经换了好几个地方念书的她,再次提出出国留学的想法。

换做大多数父母,早就被折腾烦了,在王菲这里,却只有淡淡的一句:

“如果你真的想好了,那就去做。”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窦靖童,成为了什么样子呢?

在“锋菲恋”最热闹、所有记者都想从她身上捕获点爆料的时候,她只说一句,她开心就好;

短短的五个字,透露着对妈妈的爱,与尊重。

十几岁勇闯歌坛,组建乐队,已然成绩不斐;5年前她为《七月与安生》的写的那首歌曲《(it is not a crime) It is just what we do》获得原创电影歌曲提名……

即使身处浓墨重彩的娱乐圈,她依然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活出了真实的自己,也成为乐坛最清的流,形成了最独特的风格。

有网友说,父母能管好自己的情绪,孩子就能管好他们的人生。

深以为然。

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少年派》,江天昊的扮演者姜冠南被实力圈粉,但我却被他的父母圈了粉。面对着突如其来的破产、被迫转让的店面和被抵押的豪宅,父母淡然的情绪让人深感敬佩。

当江天昊问父母家里到底欠债多少时,江爸爸只有一句“也就1个多亿,”而江妈妈更加平和:“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些欠款我们会一点点努力去还上。

父母平和的情绪,坚韧乐观的精神,震撼了江天昊稚嫩的心灵,他迅速地成长起来。

白天上课,晚上钻研生意,直到成立了昊天小厨,他从一个依靠父母的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江天昊的经历,刚好印证了那句:

“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 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曾经问过一个厌学的学生,为什么那么讨厌上学?

他的回答是:我觉得没有意义。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

我多想告诉他,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我们要做的,是要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我们自己,活出自己,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 插播一则小广告哦 >

YDL成长群持续启动中,这里可以毫无负担地倾诉,也有友好的同路人,还有YDL大表姐每日分享心理学知识,帮助你翻开人生新篇章!

加YDL大表姐微信,回复“情绪”,即可进群哦~老朋友们也可以直接私信大表姐,直接加入!

  • 作者:曜晗,一个想用阅读、写作和心理学撬动未来的硕士宝妈。

  • 图片来源自网络,Pexels.com

  •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