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起洛阳》的第十四集中,高秉烛碰上了一道世纪难题,老娘、女友只能救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灵魂拷问

事情的原委如下,武攸决为了逼迫武思月与高秉烛分道扬镳,故意诬陷高秉烛勾结宋凉谋反。武思月为了替高秉烛洗脱冤情,在百里弘毅的协助下,找到了真正与宋凉勾结谋反的王登成。不曾想反遭王登成迷晕,事后为了救出武思月,高秉烛独自一人前去与王登成会面。

原本王登成想拉高秉烛入伙春秋道,但高秉烛不为所动,于是恼羞成怒的王登成便直接要挟于高秉烛。以高母的性命逼迫高秉烛亲手杀掉武思月,看到这里时,不禁想起了那道经典的灵魂拷问:

“当老娘和女友同时掉进河里,在只能救一个人的情况下,男生该救谁?”

两难

这样的情节出现在男主角高秉烛身上,而且还涉及到女主角武思月,从剧情结构上来说无疑是一个死局。高秉烛选择保全母亲的性命,那么武思月就得死,可女主角这么早就领了盒饭还怎么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之高秉烛要是置母亲的生死于不顾,那么高秉烛这个角色的人设一下子就崩塌了。一个为了女人可以抛弃生母的男人,是不可能出生入死替兄弟们报仇雪恨的,故而高秉烛也不可能这么做。

昏招

想要破解这个死局,唯有借助外力打破现有的形势,例如内卫或大理寺的人出其不意擒住或击杀王登成。万万没想到,《风起洛阳》居然出了一个昏招,让高秉烛通过自尽来逃避抉择。

此举看似合情合理,实则可谓是三观尽毁,且同时也让高秉烛的人设碎了一地。前文说过了,高秉烛为了替死去的兄弟们揪出真凶,多次以命相搏。这样的人,要是真的为了一个相识短短几日的女人去死,这从逻辑上说得通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况且在决定自尽时,高秉烛尚不知母亲是装疯,加之王登成还用刀抵着母亲的脖子。在这样的情形下,高秉烛为了不亲手杀害武思月而自寻短见,显然也是不合理的。站在高秉烛的角度上,难道不考虑自己死了之后,母亲该怎么办?王登成又会放过武思月吗?

一言蔽之,为了武思月,高秉烛可以抛下一切,包括母亲的安危、兄弟们的血海深仇。看来14集的《风起洛阳》,貌似高秉烛跟武思月的感情还没有发展到这种程度,何以如此一往情深呢?

高母的内心独白

尽管最终以高母的自尽化解了此事,但高母自尽的方式却更加置高秉烛不孝之地。王登成要挟高秉烛时,高母默不作声;高秉烛犹豫不决时,高母一言不发;高秉烛决定要自尽时,高母突然开口了。

要是以现代人的思想去揣测高母当时的内心独白,大概是这样的:

“怎么办?小饼子会为了我而杀了那个女人吗?什么?小饼子要自杀,辛辛苦苦把他养大,他居然为了一个女人要自杀?不行,小饼子绝对不能死,还是我这个老太婆去死吧!”

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追剧时往往处于上帝视角,更多会考虑主角的得与失。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剧中角色的角度以及立场,试想一下如果自己是高母,听到儿子要自杀时的心情。相信但凡是正常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要为别的男人或女人去死,想必一定是非常恼怒的。具体到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高母身上,这更是无法接受的,毕竟重男轻女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保母弃月

可能有人要问了,你认为高秉烛该怎么做呢?

假如真的到了别无选择的地步,高秉烛应该果断杀掉武思月,借机打入春秋道内部。等到时机成熟,联合内卫、大理寺彻底剿灭春秋道,除掉王登成为武思月报仇。随后为母亲养老送终,待母亲百年之后,再制裁谢罪不迟。

当然了,这样一来女主角就挂掉了,所以先前才说让内卫或大理寺的人出其不意擒住或击杀王登成。除此之外,也可以在高秉烛决定自尽之前,让高母抢先自我了断。剧情如此设计,方能够避免高秉烛的人设崩塌,自然三观也不会尽毁了。

标准答案

最后想谈一谈男生该救谁的灵魂拷问,个人以为这道拷问是有标准答案的,只是过于现实而已。答案一定是救老娘,一个男生要是连生养自己的母亲都能够抛弃,请问哪个女生敢嫁呢?女生年轻漂亮时是闪闪发光,可等到年纪大了之后人老珠黄了,那个抛弃母亲的男生还会对女生不离不弃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换个角度来说,每个女生将来都要成为母亲。扪心自问一下,要是自己的孩子为了另一个男生或女生而舍弃自己,女生们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结语

将心比心,聪明的女生是不会问男生这种问题的,而高秉烛也不应该选择自尽来解决问题。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