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对的利益面前,谁能做到永远保持本心?在踏入官场时,谁能秉持绝对的正义?在面对有权有势的人威胁时,谁又能做到刚正不阿?

纵观历史,有多少人都做不到这三件事,但宋朝的包拯却可以。不仅如此,他的后辈也依然代代相传着他的家训,没有辜负先祖。如今,这条家训已经传了30多代人,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第35代人,也跟他的行事风格一样,“忠于自己,忠于内心”。

那么,包拯留下的家训到底是什么,这位后人又是怎样传承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一生清白,一条家训传至今

包拯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在民间的口碑也是极好,因此包拯的后人一直受到了世人极大的关注,千年来不曾间断。不过大家或许不知,当年包拯差点绝后。

公元1054年,包拯唯一的儿子在结婚后的第二年因病去世,没多久孙子也夭折于家中。无奈之下,延续香火的重担又落在了已经55岁的包拯身上。

可是时间一晃就过了4年多,妻子董氏的肚子一直也没动静。此时别说包拯,就是董氏也是心急如焚,多次劝说包拯纳妾。可包拯碍于夫妻情深,一直都没同意。最终经董氏几次劝说,包拯才勉强答应纳董氏的陪嫁丫鬟为妾。

还好,董氏的陪嫁丫鬟比较争气,在包拯59岁时怀上了胎儿,虽然中间出现了些许波折,但好在有惊无险,最终生下了一个儿子。

包拯老来得子,那种喜悦之情真是难以言表。为庆贺自己延续了香火,他便给儿子取名为包綖。可以说,如今所有的包拯后代,都是包綖一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下儿子之后的第5年,包拯就与世长辞,留下了一家老少。然而,包拯死前,还不忘留下家训:后代子孙做官时若贪污,就不许回本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的祖坟中。

由于包拯生前为官清廉、敢于直谏,得罪了不少大臣,这些人看到此时包家无人做主,就打起了坏主意,向皇帝诬告包拯,说他为官时多有不轨之举。

皇帝听闻后非常气愤,但碍于包拯在民间的威望极高,便派人暗中调查此事。

结果几番暗查下来,并没有发现包拯在为官时有任何的不妥。为此,皇帝将诬告之人发配充军,并且还专门重修包氏祠堂,以表彰其功绩。

与此同时,包拯的家训也一直流传了下来,如今他的第35代传人包先良,就谨遵着祖上的家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一念不改,一生只做一件事

随着时间的发展,如今包拯的子孙后代们已经遍布世界各地,而包先良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他生活在浙江顺泰的一个村中,同时这也是包氏祠堂的所在地。

曾经的包氏祠堂,经历了千年的风吹雨打,已经变得破败不堪。但由于村里的生活条件太差,大多数族人没工夫管这些,他们毅然选择了外出打工赚钱。

包先良跟他们不一样,他觉得这是自己祖先的祠堂,是包氏家族延续的见证,如果任由这样衰败下去,那就是愧对祖先、抹灭传承。所以,他想使祠堂重新恢复完整和美观,这就需要用材料去修复。可是,要怎么修复呢?

众所周知,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很快,于是,就有不少人劝说包先良,让他将包氏祠堂变成旅游景点,这样,既解决了他作为一个农民的经济问题,又可以重新修缮包氏祠堂,“跟上时代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包先良听完后一口回绝,他认为,如果将其变成盈利项目,这有违先人的祖训,是要被除出宗庙的。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用自己的积蓄来修缮祠堂。

可修祠堂看似简单,实际比修一间屋子要难太多,因为修一间屋子只要能住就行,美观是次要的;但修缮祠堂不一样,必须要尽可能恢复原来的面貌,起码不能差太多。况且,包先良作为一个农民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只能选择在农闲的时候进行修缮。

不过,虽然积蓄并不多,但包先良却非常的吃苦耐劳。如祠堂少木头的时候,他就自己一个人到山上去砍,然后再把这些木头背回来。同时,他的手工技术也不错,可以基本恢复祠堂本来的面貌。

就这样,靠着自己的辛苦劳动和省吃俭用,包先良坚持了很多年,最终才得以将祠堂修复得焕然一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祠堂大变样后,包先良的事迹也随之在互联网上传播,吸引了不少前来拜访的游客。每当有游客来这里游玩的时候,包先良就会向游客讲起自己祖先的故事,对此他感到非常光荣。

而当人们询问他为何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修缮祠堂时,他笑着回答大家,说包氏祠堂是包家的根,也是祖先的精神象征,更是历史的见证。作为包拯的后代,他虽然没有什么大本事,但起码要守住自己的根。

是啊,在各种诱惑纷繁复杂的当下,包先良却仍能够守住自己的根。这一份理想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我们也应该铭记自己的历史,让历史中的光芒被更多的人看到。

参考资料:《宋史》《包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