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人口呈现由北向南迁徙的趋势,迁徙的最主要原因便是躲避战祸。在古代,北方多以游牧文明为主,畜牧业发达,这便使得中原北部经常出现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对中原造成极大威胁。

要说在我国历史上出现次数最多、影响力最大、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彪悍的匈奴族了,而据学者研究,《百家姓》中有五个大姓与这个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匈奴的高光与低谷

关于匈奴一族的起源,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则认为匈奴其实就是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等部族,到周朝时改称猃狁,春秋时称戎、狄,战国时称胡,后世则统称为匈奴。

很早以前,匈奴就一直侵扰中原地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于公元前215年派遣大将蒙恬将匈奴赶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为了防止匈奴反扑,秦始皇又命令蒙恬监督修建万里长城和秦直道。有了这两大设施,秦军大部队从咸阳赶到九原郡只需要三天时间。因此,万里长城和秦直道在抵御匈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匈奴也一时间无法越过长城侵扰中原地区。

秦朝灭亡之后,汉朝在一片废墟中诞生,逐渐强大起来的匈奴又趁机越过长城侵犯边疆,对刚刚诞生的西汉王朝造成了很大威胁。公元前201年,匈奴勾结韩王信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却因为轻敌冒进中了敌军圈套,最后被匈奴大军围困于白登山。虽然刘邦最后采用陈平的计策成功脱身,可“白登之围”仍被他视为一生最大的耻辱。

“白登之围”应该是匈奴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了,只差那么一点就干掉了中原王朝的皇帝。彼时的匈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还进一步控制了西域地区,可是随着千古一帝刘彻的继位,匈奴一族很快就遭到了汉朝的强势打击,被迫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公元前119年,“冠军侯”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经过霍去病、卫青的双重打击,从此之后,匈奴开始一蹶不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匈奴的分裂与融合

公元前33年,已经归顺汉朝的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和汉朝联姻,这就是著名的“昭君和亲”的故事,从此双方保持了80年左右的太平。公元48年,南匈奴正式向东汉投降,匈奴势力大受影响,后汉军趁势将北匈奴击溃,导致后者被迫西迁。

在这段时间中,鲜卑族兴起,和中原政权关系不错。有些匈奴部落为了生存,自称鲜卑族,被汉朝安排在河套地区。虽然当时汉朝接纳了投降的南匈奴人,但由于匈奴内部并不团结,还屡屡发生叛乱之事,导致汉朝对其很提防,管理也十分严格。

公元195年,中原政权再度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匈奴势力趁火打劫,还将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掳走。公元216年,曹操稳定北方以后,将南匈奴分为五部。从那以后南匈奴逐渐与中原政权融合,匈奴作为一支独立的势力也便渐渐不存在了。

很多历史爱好者曾有疑问:既然匈奴势力不存在了,那么匈奴是否还有后人?这里便回答了他们的问题——答案当然是有,就南匈奴而言,他们只是接受了中原文化,与中原百姓融合了而已,其后裔并没有因此而消亡。经过众多史学家研究表明,如果你是《百家姓》中的这五姓之一,就有可能是匈奴的后代。

三、匈奴的后裔

经过长时间的民族融合,很多匈奴人将自己的姓改为了中原百姓的姓氏,这便是“五大姓氏有可能是匈奴后裔”的由来。那么,是哪五大姓氏呢?

第一是刘姓。匈奴嫡传怚堤氏的族人在进入中原之后,一部分人就改成了刘姓。曾经建立胡夏国的赫连勃勃的汉姓就是刘,他的子孙后代也姓刘。我国现在陕北地区很多人姓刘,其中一些有可能就是匈奴的后裔。

第二是金姓。金日磾原本是汉武帝时期匈奴休屠部的太子,在败给霍去病后向他投降,进入汉朝为官后被赐姓为金。他深得汉武帝宠爱,还曾经担任过顾命大臣辅佐太子刘弗陵。现在江苏、福建、安徽、甘肃、浙江等地的金氏有可能就是他的后裔。

第三是王姓。匈奴人的王姓同样来源于休屠部。北魏时期的历史人物王真保,本姓虚连鞮,他的家族可能是休屠部的左右贤王,其先祖的汉姓就为王。在归顺汉朝以后,这个姓氏便得以保留。

除了金、刘、王这三姓外,韩、赵两姓也是来源于在汉朝时归降的匈奴部落首领,当然也有可能是被皇帝赐予的。

顺便提一下西迁的北匈奴。北匈奴和南匈奴一样,在迁徙过程中也逐渐与塞种、乌孙、月氏、阿兰、日耳曼等民族融合,有可能就是欧洲史学家口中的“匈人”。不过,目前“匈人”是否就是匈奴人,史学家还未得出定论。

金、刘、韩、赵、王这5个姓氏便是匈奴后裔中非常常见的姓氏,其实,匈奴在与中原政权融合的过程中,肯定不只产生了这5个姓氏。比较不常见的呼延氏、独孤氏、丛氏等都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后裔。总而言之,匈奴在漫长的民族大融合中,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了。

参考资料:《百家姓》《史记》《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