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8号,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

苏州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通知

涵盖医疗、交通、户籍、民生、发展等多个方面

下面来看重点:

1、规划建设民用运输机场,构建快捷联系的机场集疏运通道,推进苏淀沪城际铁路、 苏虞张线市域(郊)铁路建设;

2、到 2025 年,力争全市常住人口突破1400万,服务人口1800万左右;

3、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逐步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增强城市人口资源吸附力;

4、加快推进电子居住证,简化市域内居住证 转换办理手续。积极联动长三角城市群积分累计互认制度, 落实跨省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

5、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动苏州北站与上海虹桥站联合打造全国性高铁枢纽,助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苏州南站高质量打造为一体化示范区重要门户高铁枢纽。

6、狠抓太湖科学城、独墅湖高教区、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等为核心的创新功能区建设,全力支持“一区两中心”7等高等级创新平台建设;

7、支持昆山、太仓、相城和苏州工业园区等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快机场、港口 航道、铁路、公路以及邻接地区地面衔接,研究建设苏州北-上海虹桥 15 分钟高速城铁专线,构建沪苏 1 小时紧密通勤圈;

8、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力图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政策架构;

9、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老旧小区、城中村有机更新,加强苏州古城及老城区,甪直、木渎、同里、黎里、盛泽等 老镇区综合提升;

10、提升普高招生占比,倍增三甲医院数量;

11、加快推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长三角合作医院等项目建设,提高办医质量。

关于交通

1、规划建设民用运输机场,构建快捷联系的机场集疏运通道。加快推进“丰字形国铁网+一环五射城际铁路”格局建设,推进苏淀沪城际铁路、 苏虞张线市域(郊)铁路建设,以网络化铁路通道提升连通能力。

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动苏州北站与上海虹桥站联合打造全国性高铁枢纽,助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苏州南站高质量打造为一体化示范区重要门户高铁枢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规划建设民用运输机场,构建快捷联系的机场集疏运通道。加快推进“丰字形国铁网+一环五射城际铁路”格局建设,推进苏淀沪城际铁路、苏虞张线市域(郊)铁路建设,以网络化铁路通道提升连通能力。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动苏州北站与上海虹桥站联合打造全国性高铁枢纽,助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 设。深度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苏州南站高质量打造为一体化示范区重要门户高铁枢纽。

3、全面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与上海共建国际性枢纽集群,建设联动上海的现代物流服务基地和供应链组织中心。支持昆山、太仓、相城和苏 州工业园区等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快机场、港口 航道、铁路、公路以及邻接地区地面衔接,设立高铁苏州北站塘河动车所,研究建设苏州北-上海虹桥 15 分钟高速城铁 专线,构建沪苏 1 小时紧密通勤圈

重点发展区域

1、狠抓太湖科学城、独墅湖高教区、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等为核心的创新功能区建设,全力支持“一 区两中心”7等高等级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拓展环中环科技创新走廊、沿太湖科技研发创新带、沿江接沪科技产业创新带为主体的“一环两带”8科技创新格局。

支持打造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和自贸区苏州片区为引领的开放策源功能区网络,以开放促创新,提高城市发展活力和国际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全力集聚高端要素,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支持苏州高新区打造创新资源最集聚、创新生态最活跃、创新协同最高效的产业科创主阵地,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依托,高起点建设太湖科学城和西部科技生态城;支持吴江区厚植民 营经济优势,擦亮“乐居吴江”品牌,以苏州南站为核心,高质量建设南部综合科创高铁新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

3、支持相城区努力实现“后发先至”,打造苏州市域新中心,建成长三角乃至全国数字化发展第一区,以苏州北站为基点,推进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支点 建设,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先导区支持姑苏区做优行政和文商旅中心,做强教育医疗高地、科技创意高地, 做精苏式生活典范,持续高水平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

4、以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发展为引领,确立苏州中心城市地位,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承载力加快推动县城内涵发展,促进中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 络化特大城市空间新格局。

关于人才

1、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分入户政策更加完善,区域内户口迁移和外来流动人口入籍更加高效便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全面提升,教育、 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镇常住人口更高水平的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全方位融入城市能力不断提高,就业更加充分稳定,社会保障更加丰富全面。产业开发区逐步 向新城建设目标迈进,实现产城融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到 84%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逐步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增强城市人口资源吸附力。

3、探索与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情况相挂钩的紧缺优质公共服务梯度供给制度。积极探索打通各类涉及身份信息 的政府数据系统,加快推进电子居住证,简化市域内居住证 转换办理手续。积极联动长三角城市群积分累计互认制度, 落实跨省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

4、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力图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政策架构,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关于民生

1、建设更有温度的宜居之城,持续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提升普高招生占比,倍增三甲医院数量。合理规划设计城市住宅区,加强与城市功能板块联通,促进居民便捷出行和便利生活。

2、规划建设苏州市大剧院、苏州国际文化体育艺术中心、苏州美术馆等专业载体,将文化元素 IP、文化脉络融入苏州全域城镇建设与规 37 划之中,让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共同凝结为城市的文脉魂魄,全面提升苏州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首位度和辐射力。

3、持续推动本地医疗卫生 机构和名医工作室“走出去”,与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对接合作,加快推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长三角合作医院等项目建设,提高办医质量。

其他方面

1、到 2025 年,力争全市常住人口突破1400万,服务人口1800万左右,出入户流程自由顺畅, 多中心网络化空间布局更加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全面增强,努力建设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

2、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形成 符合市情、购租并举、供需平衡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 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特别关注年轻人、新市民住房需求,规范发展公租房、长租房、廉租房,精准强化对环卫、公交 等行业住房保障,逐步扩大覆盖面。

3、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导向,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老旧小区、城中村有机更新,消除安全隐患,补充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体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强苏州古城及老城区,甪直、木渎、同里、黎里、盛泽等 老镇区综合提升,延续和传承历史文化,活化历史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