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

其中,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191人,最终当选6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77位,235人进入二轮增选,最终当选84人,入选率仅为14.56%

他们之中,有载人航天空间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长征七号设计者等长期奋战在国家重大工程一线的专家,有攻克器官移植、眼眶外科修复重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等难题、救人无数的医学领头人,也有在小麦育种、蔬菜抗逆栽培、水禽遗传育种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农业科学家……

这些无双的国士,挑起了我国科学发展的大梁,撑起民族的未来。尽管他们的“院士之路”充满了艰辛,但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曾与院士遗憾擦肩的初步候选人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杰青到院士,最短8年

国家杰青,作为我国风向标式的高端科技人才资助项目,通常被看作是"院士的摇篮",今年也不例外。

2021年当选的6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有45位院士主持过杰青项目,占比将近七成。新当选的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也有28位国家杰青,占比为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当选院士的国家杰青,当选科学院院士的平均时间跨度长达18.04年,当选工程院院士的平均时间跨度为15.67年,总的平均时间跨度则为17.1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跨度最短的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李劲松院士。从他2012年获得国家杰青项目时算起,到当选院士,仅用了9年时间。

时间跨度最短的工程院院士,则是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院士:从2013年获得国家杰青项目,到成为院士,用了8年。武汉纺织大学因此成为了湖北省第一个拥有自主培养院士的省属高校

深耕纺织领域的徐院士,在先进纺纱加工理论与技术纺织清洁化生产的技术创新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外,他还积极推动纺织学科与航天、医疗等领域的交叉融合,研制了以管状织物为支撑且堪比真血管弹性的人造血管,参与研制人工心脏瓣膜等重点专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徐卫林院士带领团队研制嫦娥五号月面红旗

此外,他带领团队研制了适应太空环境中的嫦娥五号月面红旗材料并主持火星着陆巡视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等成果的研发。看似8年“爆发”的徐院士,事实上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学术积累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选院士的过程,并不都一帆风顺。26位两院院士从杰青一路走到学界最高荣誉,花了20年及以上的时间。今年已经67岁的徐世烺院士,经历了25年的漫长等待。清华大学的罗毅院士,则蓄积了整整26年的能量。

然而,即便是没有院士这一荣誉,他们也在各自钟爱的领域默默耕耘,把科研做到了极致。1992年,在日本学习和工作了近8年的罗毅院士,回到了清华大学。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罗院士基于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用10年时间,逐渐搭建了一整套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研制线,建成了现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为罗毅院士发贺信

这段艰难的建设时期里,他并没有放松学术上的突破。凭借着对自然科学浓厚的兴趣,他开创了增益耦合分布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领域,为新一代高速长距离光纤通信提供了优异光源,也成为了国内最早从事DFB激光器与电吸收调制器单片集成研究的科学家。

从风华正茂的“杰出青年”,到鬓间微白的院士,支撑他们不断产出科研成果的,并非一个头衔,而是一种甘于寂寞、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

| “陪跑”,家常便饭

“陪跑”几乎是成为院士的“必经之路”。据统计,今年80%以上的新当选院士都有过陪跑经历。其中,58位科学院院士、65位工程院院士,都有过2次或以上成为初步候选人的经历,分别占比90.6%、77.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浙江大学的徐世烺院士,陪跑次数达到了4次。2007年,徐教授第一次进入中国科学院初步候选人名单。而后的2011、2015、2019年,徐教授的名字都出现在了初步候选人名单之上,却都在离院士一步之遥时遗憾止步,今年终于如愿以偿。

事实上,20多年来,徐世烺院士带领团队,潜心钻研,突破混凝土材料脆性易裂、界面薄弱易裂、结构受拉开裂三大瓶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高韧性纤维混凝土工业化生产。积数十年之功的“双K断裂理论”,成为了我国第一部水电水利行业标准的基础,并在包括长江三峡二期和三期工程在内的多个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工业大学的杜修力院士,也经历过6次参选、3次成为初步候选人的艰辛历程。但与杜教授取得高拱坝抗震问题研究成果的过程相比,这些困难似乎也只是小巫见大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杜修力院士

1992年,杜教授与高拱坝抗震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计算机,还难以支撑大量的工程计算工作,杜教授和他的团队只能自己编辑计算程序。计算一次需要运转几天,找出一个程序中的小错误有时也需要几天。

即便条件艰苦,杜教授和他的团队也从未轻言放弃。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他们取得了居于国际前列水平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抗震领域发展以及为国家重大水电工程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果用成为有效候选人的次数来看,“陪跑”的情况更加惨烈。参选2次及以上的工程院院士,达到了81位,有8位院士参选5次及以上,才终于在今年成功当选,仅3位院士成为一击即中的“幸运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艳羡的三位“幸运儿”中,周刚院士长期专攻特种装置容器、超高速撞击承载结构设计与材料制备等,“为国铸箭”;邹汝平院士,长期担任中国兵器工业首席科学家,多型重点系统研制总设计师;而杨长风院士,全程参加或主持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论证设计、工程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奋战在国家重大工程一线、“一人可抵千万师”的他们,铸就着国家的“钢铁长城”。

▎国家奖,院士标配

院士名额的极度稀少,决定了选出的院士需要真正做出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作为我国对杰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的最高嘉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也因此被视为院士“标配”。

根据公开数据,新当选的科学院院士中,40位院士都曾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比超过6成。工程院院士中则有75位都曾获得过国家三大奖,占比高达89.28%。说国家三大奖是院士标配,名副其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国家奖,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资源,也需要科研人员耗费许多心力。而数度获国家奖,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院士,并不在少数。

据不完全统计,两院中曾主持国家奖、杰青项目的“双料”院士,将近60位,占比近4成祝宁华、徐世烺、孙军、张卫红、王自力、张立群等近20位院士,都曾数度获得国家三大奖。

无论寒来暑往,坚持在科研一线的院士们,或攻坚克难,征服万里长空、无尽海底乃至渺茫宇宙,带领我们一路拓展人类的边界;或妙手仁心,研发药物、创造多种诊断方法,造福不计其数的疑难杂症患者;或带领团队实现多项关键“卡脖子”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创新,突破国外技术的层层封锁……贡献之多,不胜枚举。

即便是功勋卓著的他们,仍历经了各种坎坷才成功当选。院士选拔的复杂性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这也决定了经过多重选拔产生的院士,都曾为中国各个学科领域的科技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这些成功登顶学术界最高荣誉的英雄人物,无愧“民族脊梁”之称。而即便是今年与院士遗憾擦肩的候选人,也同样有着丰富的学术履历,值得我们的尊敬。相信不懈创新、频出成果的他们,终会有天如愿以偿。

-end-

内容转自:青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