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刑侦局的一场现场认亲仪式的一场直播让很多观众泪洒屏幕,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失散14年的儿子孙卓终于被找到,而关于拐卖儿童的话题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随着认亲事件的延伸,除了孙卓外,另一个叫符建涛的孩子也是被同一个人拐走的,而且也都在最近几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而令人痛心的是,虽然失散多年的孩子被找回了,但他们的心却再也不能和原生家庭真正无缝连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海洋儿子孙卓对所谓养父母的情感更深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几乎是在养父母和两个姐姐的溺爱包围中长大,似乎哪怕做一些家务都可能是对孙卓传宗接代的职能产生影响。同样有类似经历的符建涛对于养父母的情感更是令人失落和困惑。于此,一则名为被拐14年男孩问生母能否谅解养父母的话题正是打开舆论探讨热度的新阈值。

生性活泼开朗的符建涛,起初因为得知自己的身世,感到身上背负了一种莫名的负罪感。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赚钱养活他不易,他很善良,不希望养父母坐牢,但也不愿看到亲生母亲的痛苦。和孙卓不同,符建涛的童年其实都是与养父母远离,与老人一起,留守在农村的。相比孙卓对养父母的依赖,符建涛童年更多的体会应该是身为留守儿童的孤独寂寞和生活上的辛劳不易。

符建涛被拐的时候虽然年纪小,但是他的记忆力真的非常好。他第一次再次联系上自己的亲生母亲彭东英是在电话里,当时母亲还不敢相信这是失散多年的儿子,结果符建涛说:“妈妈,你还记得吗,小的时候我跟哥哥去动物园玩,我们把蛇搭在哥哥的脖子上,我抓着蛇的尾巴。”

这让彭冬英想起,这张照片她至今还保留着。孩子还说:“我不愿意起床,妈妈你就拿几块糖,放在我伸手够不到的地方,那样我就起床了,你还记得吗?”

我们可以想象这两段幼年时期的经历,一定让符建涛在脑海中反复咀嚼了无数次,才能记忆犹新。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床上辗转反侧想起这一悲伤片段时,却总会被另一种温暖所拥护。时间久了,那两个原生家庭的生活场景终究成为了一段没有感情色彩的模糊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当舆论在谴责他的“认贼作父”和愚昧无知时,我们更多的是忽略了他只是为辅助一个被封建家庭完成社会价值的牺牲品而已。对于孩子来说,认亲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夜之间,天昏地暗。他可能会突然遭遇媒体深度解析,深陷各种平台的流量炒作,甚至被网暴。

然而,当被拐男孩问生母能否谅解养父母时,我们至少知道他是真实而单纯的。我们应当尊重和理解他此刻的混乱和错愕。但当事件的发展向着本质和根源深挖时,一切终究还是要回归法律层面进行梳理。显然,无论是拐卖还是买拐,都是律法难以宽恕的罪行。在不同的理念碰撞中,我们最终要遵循那些社会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共同遵循的道德与法律规则。法律是约束大多数人,道德是保护大多数人。而我们要抛开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去思考更大层面的对错。

因此,我们的呼喊和愤怒,绝不是单纯为了共情。我们是为了后来的,更多的,还在路上的孩子。那些孩子,他们无论如何不应该通过拐卖的方式,被陌生的大人重新分配。因此,当符建涛问亲生母亲彭冬英是否能谅解养父母时,彭冬英表示,自己为了孩子可以忽略一些事,但对养父母觉得无法谅解。对于彭冬英的态度,是自我的更是无私

,她的正直和嫉恶如仇完全配得上我们所有人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