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走进一位老人的故事,走进一个地方戏种,在淮河之滨的蚌埠,聆听凤阳花鼓戏传承人张传英的故事。

时间回溯至13年前,《人民日报》在2008年1月14日的第11版,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

《凤阳花鼓戏只剩一人会唱》,讲述了地方戏种面临的危机、困境与重生之路。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凤阳花鼓在诠释着与凤阳人解不开的情缘的同时,也派生出了一个深受欢迎的地方稀有剧种――凤阳花鼓戏。 “现在,能找到的会唱凤阳花鼓戏的人,可能只有张传英老人一个了……您说,是不是濒临失传?”

“这么好的东西,可不能让它没了啊!”

凤阳花鼓戏又称卫调花鼓戏,因产生于安徽凤阳长淮卫而得名,形成于清光绪年间,与凤阳花鼓、花鼓灯并称凤阳“三花”,鼎盛时期,一天常常要演出两三场,主要传统剧目有《观灯》、《秦香莲进京》、《点兵》、《王二英四盼》等。

出生在安徽凤阳县大庙镇的张传英老人,17岁时就开始学习凤阳花鼓戏,回忆往事,不禁长叹一声:“从18岁开始,我们代表大庙镇参加全县文艺汇演,哪一年不是一等奖?那个时候,听戏的百姓能排成长龙。”而如今,会唱凤阳花鼓戏的人,却只剩下了她一个,以至于县里每次接待外国友人的采访、录音时,东请西找,最后还是得请到张老的头上。 “这么好的东西,可不能让它没了啊!”凤阳花鼓戏又称卫调花鼓戏,因产生于安徽凤阳长淮卫而得名,形成于清光绪年间,与凤阳花鼓、花鼓灯并称凤阳“三花”,鼎盛时期,一天常常要演出两三场,主要传统剧目有《观灯》、《秦香莲进京》、《点兵》、《王二英四盼》等。

13年过去了,文中的老人张传英今年87岁了,她一生中,经历过什么样的故事?怎样与凤阳花鼓戏结下不解之缘?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了张传英老人,了解张传英老人与凤阳花鼓戏的故事,以下,是张传英老人的自述:

我叫张传英,今年87岁了,我的老家在现在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大庙镇。17岁学戏,18岁登台演出,如今,过去了快7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阳花鼓戏传承人 张传英老人近照

前些年,报纸上报道说只有我一个人会唱凤阳花鼓戏,一时间很多人来看我,很多记者来采访我,其实,在我们当地,可能大家捧我夸我说我会场戏,能把凤阳花鼓唱得好,但是,会场凤阳花鼓戏的,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这样说,就有点贪功了。

我的老家是大庙镇下面的一个村子叫叹儿湾,我们那个村子可大了,那时候村子里的人口有一千多人,大家有唱戏的,泗州戏,花鼓戏都有,还有会弹琴,谈琵琶,敲大鼓的,也有玩狮子舞等很多。

年轻的时候,我们成立了一个剧团,叫“五四剧团”,我们那个公社就是这名字。这张照片中,后排右一是我,前排坐着的左一是我家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传英夫妇年轻时候留影照片 1955年7月13日,五四剧团

那时候,我的叔爷是烈属,我是我们那个小乡不脱产的妇女主任。我18岁就光荣的入党了。当时区里要成立这个五四剧团,我是负责人之一,我们这个剧团在当时刚成立的时候,有60多人,平时演出的服装就有六大箱。

我的爱人和我是一个村子的,他是个文化人,以前按成分划分的话属于地主家子弟,不过是那么没有资产的没落地主,后来党的政策好了,我这个党员也被批准和他结婚了,我们都是叹儿湾村的,从小我们就认识,我敬重他这个人有文化,人品又好,而且顾家,剧团刚成立的时候,在剧团里打鼓什么的都会。

那年十六七岁的时候,我当叹儿湾村的妇女主任,我虽然没啥文化,但是我比较好学,我听广播,加入村子里的扫盲识字班,没事就买书看报纸,抄书抄报纸,就这样我积累起来文化知识,也让我能够更好的学戏唱戏。

村子或公社干农活,或者去开会的间隙,他们就会说:
“你们叹儿湾村的人都会唱戏演出,小鬼你会不会,也来唱一段?”
“唱就唱”。

就这样,唱着唱着,我们县文化馆还有文教局的同志就发现了我,我的唱戏也是刚开始跟着村子里的人学的,后来,县里就号召大家组织剧团和文艺小分队,唱新戏。

那时候,我们叹儿湾村会场新戏的有30多人。

前排左2是张传英,1973年10月30日拍摄于凤阳,一次演出之后。

那时候,我还会唱泗州戏,唱歌剧,这是拍电影《迎闺女》的时候,我在影片里饰演母亲这个形象的剧照,这也是一个新戏,讲的是下放女知青回城,母亲迎闺女回家的故事。

张传英在电影《迎闺女》中饰演母亲角色

1961年的时候,我和老公又回到老家,那时候几个孩子都要照顾,平时出去唱戏,公社也只是管一顿饭,没有什么收入,可以计工分,长此以往,我们不得不回家继续种地。

那时候跟一个师傅学戏,师傅说,教会我唱戏,几亩地就没有了,以前唱戏讲究的是师徒传承,其实这样好也不好,戏曲没有普及,有很多好的戏曲唱本就这样随着单传而流失了。

家里有孩子需要照顾,公社和县里有演出有时候也需要我们去唱。

我这个人,干什么都想干好,要不然就不干。

改革开放后,我们分田到户,我和我家先生不仅种地,还搞养殖,喂牛,还养了驴,干农活特别累,这时候唱戏就成了我们缓解精神和身体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县文化馆的领导来看望张传英的照片

那时候,区里的领导说我在家干农活,耽误了唱戏演出,可以让我半工半读,或者给我安排放电影的活,还有一个是护士的名额,可以送我去学习,但是,我要在家照顾孩子,我和我家先生就想,以后不能让孩子再受苦了,唱戏这个事情,不能当饭吃。

所以,我家几个孩子都没有学戏。

后来,一位老师问我,你为什么不把戏曲传承给孩子,我就实事求是地给他说了当时我们家生活的困难,我们那个时候人人都在为好的生活而打拼,我在前些年还自己在老家办了两个工厂,现在厂里还有我的股份,有一个厂给了我小儿子。

不过,这一辈子学戏和唱戏的过程中,我也很感谢因为唱戏,能够让很多人认识我,在我们当地,我也是小有名气的。

这是一张几十年前的照片,那时候就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来请我唱戏,因为凤阳花鼓戏与凤阳花鼓、花鼓灯并称凤阳“三花”,所以,我唱的凤阳花鼓戏也就是这凤阳“三花”之一,很多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搞不清楚这凤阳花鼓戏和凤阳花鼓以及花鼓灯之间的区别,很多时候可能都搞混淆了。

照片中左和左2是张传英夫妇在凤阳大庙镇叹儿湾村

还有我们附近小溪河的双条鼓,城南的花鼓这些都很少为外人所知。

有一年,县里请我去唱戏,做个表演,说是文化交流,我去了两次,后来第三次是因为我家儿子五一节结婚,我实在抽不开身,县里也理解我,就放在了那年秋天,请我再去唱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国外的友人来,他们在县里听我唱戏一个星期,录了很多视频,拍了照片,我也都没看到,一位老外给我说,让我去他们国家,给我很丰厚的待遇,问我行不行?

我当时就给他说,我不去,我就生在凤阳长在这里,我的家在这里,我唱的戏也在这里,哪里都没有我们家乡好,而且我还是一名党员,咱这点认识还是有的。

我老伴这辈子和我在一起,不仅在事业上支持我,家庭上也忙里忙外,带孩子什么的都会。

没和老伴在一起之前,我那时候十七八岁,追我的年轻小伙子也有很多,有在部队的,给我写过很多信,还寄过很多照片,但是我都不中意,我就认准他了,因为我们都在叹儿湾村,我了解他,我熟悉他的为人。

我们俩走过了大半辈子了,我还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的荣誉纪念章,老伴也很高兴,比起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老了。

这些年,我们的身体都不怎么好,不过,我们一路从叹儿湾那个村子走来,很多事情都还刻在脑子里,记忆犹新。

2006年,在凤阳县第一届花鼓文化旅游节前,县政府、县文化主管部门与大庙镇专门邀请我和两名民间艺人,新教新排传统剧目《三卷寒桥》中的片段《茅庵提亲》,参加花鼓节闭幕式的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后来,文化馆的馆长找到我,按辈分他喊我老太,又请我重新出来唱戏,叫大家唱戏,家里孩子刚开始不愿意,主要是估计我的身体,我就给孩子们说,这戏曲不单单是我个人的,不是我会唱就是我的,这是咱们国家的,是民族的,我得去。

就这样,我又重新站在了舞台上,不要一分钱,就是为了要把咱们这个凤阳花鼓戏传承下去,希望更多的人喜爱这个戏,老戏也可以有新内容。

老年人在听戏的时候,找到了年轻时候,过去的经历,那种感觉,年轻人听戏也觉得有品位,时尚,是咱们家乡的味道,我觉得这就值得了,咱不亏。

得知我们唱的凤阳花鼓戏还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这些年,咱们国家是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了,我们这样的农村老艺人也走上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想起13年前,那位记者写的《凤阳花鼓戏只剩一人会唱》,我觉得这些年有了很大的改观。

前些年,在文化部门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又收了一批学徒学唱凤阳花鼓戏。

我今年已经87岁了,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是精神还好,凤阳花鼓戏这些年也有新的发展,解放后,凤阳县曾两次抢救凤阳花鼓戏,先后两次成立凤阳花鼓戏剧团,我就是当时第一批被培养并参加演出的凤阳花鼓戏女演员之一,我们当时创作的凤阳花鼓《全家乐》,曾得到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这一生,我除了感恩生在叹儿湾那个小村子,学会了凤阳花鼓戏,也感谢在那里遇见我家先生,我们相互牵手走了一生,我们俩也都喜欢凤阳花鼓戏。

故事手记:

结束对张传英老人的探访,听完老人的故事,以图文形式记录老人的口述故事,也算是对老人一生致力于传统戏曲的敬仰,为地方戏种的保护和传承留下一份史料。

时间,总会留住一些什么,也会逝去一些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影像的记忆,让我们感知到伴随着新中国的初生,在淮河岸边一个叫叹儿湾的小村子,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凤阳花鼓戏走到了一起,改革开放后,也传播了大洋彼岸,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也许,多年以后,我们会在博物馆或者某个大学教室的课堂上,再次聆听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凤阳花鼓的传统而又熟悉的民族韵律,也会偶然在某一本地方志或者杂志的封页看到这样一位执着于地方戏曲的张传英老人的风貌,都让我们在内心深处,轻轻地问一声,一切安好。

本文是图说江淮独家原创图文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更多图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请点击关注图说江淮,带给你有温度的视觉人生,欢迎私信提供故事线索,讲述你的人生故事,温暖每一个前行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