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北京一家机构,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你对父母的态度”一项里,有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喜欢父

一半多的孩子,用极度反感或痛恨来形容跟父母的关系,看到这样的结论,米粒妈实在难受。

父母用生命去爱的孩子,怎么就成了仇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爱孩子,孩子恨父母

没有平白无故地爱,也没有无缘无故地恨。孩子对父母的反感或痛恨,是从哪里来的呢?

米粒妈在《央视纪录片:把孩子养成仇人,是父母最大的失败》里写过”问题少年“家明。

家明15岁,因为辍学沉迷游戏,对父母态度极端等问题,被送到训练营。训练营老师去接家明的时候,他像个暴怒的小狮子,对着老师们又吼又叫。

在训练营,跟小狮子一样凶猛的家明,接受采访的时候哭到不能自已。

家明说,他喜欢小猫小狗,他想养,爸妈不让,他一买回来,他们就丢掉了。

什么都要听他们的,我有时候说都没说完,他们就直接拒绝。
他们永远都觉得我不行。
我能不暴躁吗?我一想起来就生气。
我小时候买过很多东西,我一买回来他们就给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起父母,家明的眼泪停不下来。正如训练营的老师去接他时,躲在房间外边妈妈的眼泪一样。

家明的父母,肯定是爱他的。因为爱,才会在他身上花很多心思,替他的未来担忧。

可父母的爱,换来的是家明的眼泪和对父母满满的敌意。

米粒妈想起看过的一个小视频。

一个女孩,从奶奶手里抢过10块钱,扔给电动车旁边的狗贩子,她冲到笼子旁边,想把笼子里的小狗抱出来。

女孩的行为被奶奶制止了,奶奶捡起女孩扔在电车上的10块钱,拉扯住挣扎痛哭的孩子。

原来,女孩养了2年的小狗,被奶奶用10块钱卖给狗贩子了。

看着痛哭的女孩,连狗贩子都说“要不算了吧”,奶奶不为所动,挥手示意狗贩子赶紧走。

回天乏力的女孩,坐在地上崩溃大哭。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女孩的绝望,但在奶奶眼里,孩子的反应不过就是小孩子的大惊小怪,哭哭就好了。

养了两年的小狗,在奶奶眼里就值10块钱。评论区里有人说,如果是我,我会恨她一辈子。

不管是家明的父母,还是小女孩的奶奶,他们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小宠物和小心思。

米粒妈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从校门口买了两只毛茸茸的小鸡。大家都知道那种小鸡养不大,几乎都几天就死掉了。

可我偏偏不信邪,超级用心地照料,居然把其中一只在阳台上养大了,看着他一步步长成了一只帅气的小公鸡。

说实话,城市里真的不适合养鸡,尤其是每天天不亮就打鸣的那种。姥姥姥爷不堪邻居们的抗议,在我上学的时候把鸡杀了。

虽然心里早有预感,但当我回到家,看到一锅炖鸡,垃圾桶里全是鸡毛,心都碎了。那天的晚饭,我现在都记得,眼泪一滴滴掉在米饭上,不管平时多爱吃鸡腿,那天我也绝对不肯碰一下。

我经常提醒自己,对待孩子,别忘了自己小时候的心境和际遇。

在大人眼里,孩子养的小猫小狗不过是个玩意儿,扔掉卖掉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还小不懂事,怎么能为这些小事耽误宝贵的时间?

好好学习才是正道,这已经是父母们用亲身经历验证过的真理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都是为你好,你竟然还不领情?

对孩子来说,他看到的只有一次次被否定,一次次被伤害。久而久之,对父母的怨恨就一点点累积,成了极度反感和痛恨。

小时候的仇,成年后的疏远

相比于父母,孩子是弱小的,他们反抗父母的方式,就是像家明一样,你重视学习,我偏不学习。用自己的未来作为赌气的工具,结果两败俱伤!

还有的孩子,在童年时期逆来顺受听父母安排,待他们成年后,不自觉地用父母难以接受的方式反抗。

在电视剧《女心理师》里,蒋静就是个成年后开始反抗父母的例子。

蒋静总是不受控制地暴饮暴食,事后又用接近自残的方式催吐,整个人瘦得不成样子。

蒋静的妈妈是个女强人,多年前因为婚姻出了问题,她一个人带大蒋静。她想用女儿的优秀证明,女人靠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

童年时期的蒋静,每天穿着妈妈喜欢的端庄的服装,在妈妈的督促下弹钢琴,参加各种比赛赢得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也一厢情愿地以为,蒋静喜欢她安排的这一切。成年后的蒋静说,我就是妈妈的提线木偶。

蒋静不喜欢妈妈操控的这一切,她喜欢打架子鼓,喜欢穿短裤;她讨厌钢琴,讨厌到听到拉三(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就想吐。

妈妈还想像小时候一样操控成年后的她,可妈妈操控不动了,蒋静用自残的方式反抗,甚至还给心理师发了一封遗书,想要用死来抗争。

最后跟妈妈的一场大吵,让母女俩都痛哭不已,妈妈下了悔恨的眼泪,蒋静的抗争似乎取得了胜利。

电视剧需要戏剧冲突,可现实中,蒋静们或许会用温和些的方式反抗,妈妈们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犯过的错误。

他们甚至还会埋怨孩子,怎么越长大,跟父母的关系越疏远?殊不知,这份疏远,已经是孩子能做出的最温和的反馈了。

米粒妈在《这样批评孩子后果很严重:孩子远比想象中更爱你》里讲过堂哥的事儿。

堂哥是湖北老家二伯的孩子,比我大一岁,小时候特别喜欢吃鸡蛋,我叫他”鸡蛋哥哥“。

堂哥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被二伯寄予厚望。

但他初二的时候,因为一件小事老师找了家长,二伯二话没说,在教室里就打了堂哥一个耳光。

初二的堂哥,已经14岁了,正是青春懵懂的年龄,没准都有心仪的女孩了。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挨了一耳光,脸上的疼可以慢慢散去,心里的伤却很难痊愈了。

堂哥初二就退学了,一直在家打游戏,有工作也不去,就这么一路啃老,直到现在。

每次提起堂哥,全家人都觉得惋惜,觉得堂哥太扛不住事儿,一个耳光就被打垮了。

可米粒妈心里清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二伯一向喜欢“替人做主“,米粒妈小时候去二伯家都能感受到被支配的恐惧,更何况朝夕相处的堂哥了。

这世界上没有莫名妙的疏远,只有无法察觉到的伤害。

化解“恨”的魔力

闺蜜跟我说,现在养个孩子真是如履薄冰如芒刺背如鲠在喉,不知道哪个地方没在意就踩雷了。

米粒妈是觉得,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用心是对的,但也没必要像林黛玉似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嫌父母什么都要管,总是指责自己的家明;被妈妈当提线木偶养大的蒋静;被爸爸大庭广众下甩一个耳光的堂哥,他们对父母的怨,他们对父母的”恨“,大多是来自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没有得到最起码的尊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得到尊重的孩子,才能获得化解”恨“的魔力。

米粒妈在《儿子全校前三,女儿顶级女校,她却跟孩子道歉,写下悔过书》写过韩国”教育家“李柳南的故事。

她曾经是受家长推崇的优秀老师,优秀家长。她带的班成绩优秀,一双儿女也优秀到令人羡慕。

可突然有一天,高三的儿子辍学了,紧接着高二的女儿也辍学了,两个人天天在家里玩游戏。

曾经的李柳南有多风光,现在就有多狼狈。

在李柳南写的《妈妈的悔过书》里,她回忆了自己做妈妈的失败历程。她曾经把儿女当成炫耀的工具,为了好成绩不顾孩子的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或者说,她犯了一个全天下妈妈都可能犯的错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并采取她认为最高效的方式”统治“孩子。

事已至此,悔过没有任何用处,李柳南开始学习,想办法让儿女的生活步入正轨。

她学的是“教练式辅导”,米粒妈觉得其中的核心要素就是尊重孩子。

李柳南问女儿,以后想做什么,女儿说想学烘焙。

这显然不符合李柳南设定的读大学的目标,但她还是尊重女儿的意愿,给她找了一所烘焙学校。

女儿走出家门学烘焙,虽然不是很”光彩“,至少从自己的小世界里走出来了。

李柳南给了女儿最大的支持,她把女儿做的蛋糕跟邻居们分享,女儿学得更带劲儿了。

女儿考上了烘焙大学,但入学2个月后,女儿不想读了,想读心理学。

李柳南看到了尊重女儿得到的积极反馈,决定继续支持女儿。就这样,女儿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了美国一所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虽然没有成功到光芒万丈,但最起码她还好好活着,有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帮助的人。

女儿跟妈妈说,她之前想过自杀,就是为了报复。但妈妈改变了,她就没有死的理由了。

所以,她才想学心理学,去帮助那些跟她一样青春期痛苦的孩子,帮他们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李柳南用尊重唤回了迷失的女儿,也帮儿子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重新找回了消失不见的亲子关系。

曾经恨她入骨,想起她就浑身难受的孩子们,也终于开始爱妈妈,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骄傲。

被尊重的孩子,拥有化解恨的魔力,也就有了活出自己的勇气!

最后,米粒妈想说,身为父母为孩子计深远是有必要的,但孩子自己才是主角。

我们只能给他爱,却不能控制他的思想,给孩子想要的尊重,他才能回馈你想要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