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某参加邀请招标,开标后,经过评审,庄某的公司为中标单位,并于翌日进行结果公示,该公司为第一中标人。
但招标过程中,现场拿到打印好的招标文件,顿时觉得头晕目眩,大型设备要求的品牌换了主。原来,之前的品牌厂家是谈好的,同意低价换销量。而其他4家都是安排的陪跑。若按照计划完成,以谈好的成本价及合作模式,扣除该付出的费用,该项目下来,利润可达30万。
庄某迅速联系招标负责人,对方回复,评标会上有上面发声,其他人也跟风,所以就把品牌改了。事后多方打听,恍然大悟,原来是竞争对手看没机会了,就感觉到有人在从中作祟。
于是竞争对手瞒天过海,让庄某中标,但最后没有利润可言。联手鼓动内线在评标会上质疑品牌,最后现场将品牌修改为自家联合的品牌,并立即打印标书发给参标的公司。
庄某称,中了标,但联系那个公司进货,去说无法供货,因为没有代理授权。就必须要找竞争对手。结果就是,压根没参加投标的公司,把设备倒个手,用近乎离谱的价格,赚得比再卖的差价还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招标前,庄某还迅速搞定招标单位的负责人。随后招标要求中换成可控且符合招标标准的品牌,之后写进招标要求,并安排4家公司同时报名,将招标名额占满。
笔者认为,一阵运作只剩徒劳。其实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初心,该有的动作应该用在正确的方向上,否则最后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忙半天,不如对方轻易的联合。
正中标,这里有关于招标、投标的故事和热点。也欢迎大家关注、评论、转发,我们下一条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