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民国才女”,你第一个想到的会是谁呢?

是写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蚤子”的张爱玲,还是被称为“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

民国是一个诞生无数才子才女的时代,但是有这么一个人,教导过凌淑华、张爱玲、林徽因、谢婉莹等一众民国才女。

不仅如此,她还包揽了那个年代的很多“第一名”:

中国第一位白话文作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硕士、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那么,这个“第一名”是谁呢?

她就是被称为“才女之母”的陈衡哲。

本以为,她能获得如此多的成就,只是因为幸运。

但回顾她的一生,才发现,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命运不是天定,而是选择。

拒绝结婚,选择读书

1890年,陈衡哲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户家庭中。

那时,是清朝末年。

陈家是当时鼎鼎有名的书香门第,陈衡哲的祖父曾当过杭州知县。

父亲陈韬是举人,深受当地读书人的尊敬。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孩子,学识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小衡哲4岁那年,父母开始给她启蒙,早上母亲教她唐诗宋词,下午父亲教她《黄帝内经》、《尔雅》等。

繁重的课业,让其他姐妹们苦不堪言。

可是,陈衡哲并没有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

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陈衡哲很快就成了当地有名的才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陈衡哲十分喜爱父母教她的传统文化,但她最喜欢的还是舅舅庄蕴宽给她讲的西洋知识。

每次舅舅回家,陈衡哲总要缠着舅舅给她讲外边的事情。

久而久之,小衡哲内心升起了一个希望:等我长大了,我想去见识见识外边的世界。

13岁那年,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陈衡哲一个人去广州读书。

可当她去学校报名的时候才发现,这间学校只收18岁以上的学生。

无奈之下,她只好住在舅舅家,由舅舅庄蕴宽亲自辅导她的学问。

对陈衡哲来说,舅舅是影响她一生的人。

舅舅曾告诉她:

“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

衡哲,我希望你造命,我也相信你能造命,并且和命运做争斗。

虽说,那个时候她还不明白舅舅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她却明白,女人不一定要在家里相夫教子,她的人生还有另一种可能。

恰逢清华大学向全国招收首批留美学生,这对陈衡哲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最终,她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取了留学资格。

本想着高高兴兴收拾东西去读书,可这时,陈衡哲的父母却不乐意了。

虽说家里鼓励女孩子读书,可陈衡哲已经24岁了,是个“老姑娘”了。

在父母眼里,他们还是希望陈衡哲能回家结婚,安心当个“少奶奶”。

不仅如此,他们早就为陈衡哲找到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好夫婿,只等陈衡哲回家侍奉夫君,过安稳的生活。

可是,陈衡哲不愿意。她不愿意过那种每日请安,这辈子只围着丈夫和孩子转的日子。

即使那是豪门,她也不愿意。

于是,她坚定地回绝了父母的好意,并告诉父母,她这辈子都不愿意结婚:

“我的这种想法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已婚女子没有人能享受多少自由。 第二,不想经历分娩的痛苦。 第三,无法忍受和一个陌生人结婚。”

这话一出,在当时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

许多人都不理解陈衡哲的选择,甚至在背后嘲笑她“读书读傻了”。

可是,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外人的嘲笑,陈衡哲依然不改内心的初衷。

她明白,她不想过“以夫为天”的生活,也不想做“豪门生子机器”。

而摆脱这种生活的唯一方法,就是读书。

也正是这个选择,让陈衡哲摆脱了缠小脚的传统家庭生活,并为她以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打下了基础。

放弃“我爱的”,选择“爱我的”

陈衡哲刚到美国,就进了瓦萨女子大学。

也正是在那里,陈衡哲遇上了挚友胡适和真命天子任鸿隽。

有才华的人总是惺惺相惜的,胡适非常倾慕陈衡哲的才华,短短半年时间,两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当时,胡适呼吁文学白话文革命,提倡白话文。

这个提倡出来后,许多留学生都不赞同,甚至很多人认为胡适是在“瞎搞”。

可陈衡哲却用自己的行动支持胡适的决定。

1917年,陈衡哲发表白话小说《一日》,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当时的热议。

陈衡哲的支持,让胡适渐渐喜欢上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而陈衡哲也早就在一来一往的信中,喜欢上胡适。

本以为两人可以“一生一世一双人”,但胡适却接到了母亲的一封信。

信中大致是说,在老家给胡适找了一个妻子,让胡适赶紧回家成亲。

一边是母亲,一边是喜欢的人,胡适一时之间陷入了两难。

可终究,他还是敌不过孝道,选择听从母亲的话,回国和江冬秀完婚。

得知这个消息,陈衡哲大哭了一场。

随即,她做了一个决定:放下这段感情。

因为,即使她再爱胡适,她也不愿意插足别人的婚姻。

失恋的陈衡哲沉浸在悲伤的时候,却没发现,早就有一个人,一直在默默守护她,那个人就是任鸿隽。

任鸿隽是当时《留美学生季报》的主笔人。

而爱国的陈衡哲在去美国后不久,便以笔名莎菲,向《留美学生季报》投稿。

而任鸿隽看了陈衡哲的文章之后,不禁感叹陈衡哲的才华:

“文词斐然,在国内已不数觏,求之国外女同学中尤为难得。”

1917年,任鸿隽跟随胡适一起去拜访陈衡哲。

或许是因为两人对文学有着相同的热爱,他们很快就熟络起来了。

在得知陈衡哲失恋后,任鸿隽终究抵挡不住心中掩藏已久的暗恋,向陈衡哲告白。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陈衡哲第一次去正视任鸿隽那么多年对她的默默守护。

1920年,30岁的陈衡哲放弃了独身的想法,和任鸿隽成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陈衡哲回忆,求婚的时候任鸿隽曾对她说:

“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

也正是这一句话,让陈衡哲放下了心中曾经的执念,选择步入婚姻。

柏拉图曾说:“不但要用眼睛,也要用心去选择爱人。”

在婚姻中,选择“我爱的”,还是“爱我的”,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

若是选择“我爱的”,固然心中欢喜,却未必能过得幸福。

若是选择“爱我的”,生活自当美满,但心中或许有那么一丝不甘。

其实,哪一种选择都没有错。

陈衡哲的选择,除了因为她有着自己的底线,不愿意破坏别人的家庭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和任鸿隽的相处中,她也渐渐爱上了这个包容和理解她的男人。

试想,如果当初陈衡哲和胡适在一起,那么她能否忍受成为第三者,被别人谩骂呢?

虽说,胡适和她有着相同的爱好,可是婚姻并不仅仅只有爱情,在婚姻中更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和相互陪伴。

而任鸿隽,在陈衡哲心里就是最好的“选择”。

放弃铁饭碗,选择家庭

结婚后,好友胡适带着陈衡哲去找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她为北大教授,教导学生戏剧和西方历史。

也因此,陈衡哲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没过多久,陈衡哲怀孕了。

到底是辞职,还是选择留下孩子,陈衡哲又一次面临选择。

最终,处于事业巅峰时期的陈衡哲决定放弃“铁饭碗”,回家做全职太太。

曾经独立自主的女性,选择回家洗手作羹汤。

这个决定一出,让许多人感到失望。

他们不理解,号召“独立自主”的女性,为什么可以这么轻易地辞职?

可是,对陈衡哲来说,既然有了孩子,那么她就要为孩子负责。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无数人都因为战火而中断学业。

但在陈衡哲看来,读书是不能中断的,所以她想方设法为孩子们找学校。

她先是带着孩子从庐山、汉口、广州来到香港,将孩子们送进英国人办的学院中,但因为战争阴云不断,她决定将孩子们送进她的母校瓦沙大学。

除此之外,其他空闲时间里,她亲自教导三个孩子的文化知识,每到一个地方,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孩子们学习功课。

当别的孩子无书可读,陈衡哲的孩子们却在母亲的教导下,日日读书,还获得留学的机会。

最终,大女儿考入哈佛大学,后来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终身教授。

儿子哈佛毕业后,成为全美地质学会会长。

而小女儿瓦沙大学毕业后回国,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授。

曾看过这么一句话:“漫漫人生路,有无数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走向。”

陈衡哲前半生的经历让她明白,没有什么比得上孩子的成长。

事业可以放弃,因为她有重新开始的能力。

但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而父母的陪伴,对孩子尤为重要。

也正是因为陈衡哲选择回归家庭,悉心教导孩子,才让孩子们取得不俗的成就,甚至造就“一门两代五教授”的传奇。

网上有一句话:“人的一生,只有一件事不能选择——就是自己的出身。其他一切命运,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如同陈衡哲,她这一生,面临着许多的诱惑,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

可是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她做出了对她来说最正确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回家结婚和读书的选择中,她选择了读书,最终成为了第一位白话文作家和第一位女教授;

在胡适和任鸿隽中,她选择了任鸿隽,两人互相陪伴,恩爱到老;

在事业和家庭中,她选择了家庭,最终三个孩子成绩优秀,在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实,每个选择,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

陈衡哲的成功,只是因为她“选择”了抗争命运,一生“造命”,最终成为人生赢家。

那么,我们呢?

愿我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不后悔,不回头。走好每一步路,做好每一个选择。

作者| 嫏华,写有温度的文字,做有温度的人。

主播|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