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说的,但是说出来的又不是恒久不变的“道”,意在强调“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老子这句话类似于fo说:“不能说,不能说,一说就错。”

老子一上来就云里雾里的,让人摸不着北,“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语言的有限性,老子认为,对“道”进行清晰地阐释是很困难的,难以把它的内容准确完美地表述清楚。老子在《道德经》第35章说道:“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说出来了,就淡得没有味道了。

而且老子所处的时代,人类认识世界还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对现象世界的体悟,要把个体的体悟表述清楚让人感同身受也是比较困难的,《道德经》罗列了许多社会现象让人们试图去了解,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难懂,让人很难进入老子的精神世界。

尽管如此,老子还是试图描述“道”的基本属性,让人们来了解他所说的“道”到底是什么样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对道的基本属性进行了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段话的意思: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了。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它不依靠外力而长存不变,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叫它“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这段话里,老子描述了“道”有几个特征:

第一、“道”的状态是混沌的

“有物混成”,“道”状态是混沌不清的,与万物浑然一体,不可再分。

老子在其它章节也提到“道”这种混沌状态。

《道德经》第2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形象;它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它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

《道德经》第14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没有相状的相状,没有形体的形象,就叫恍惚,就是若有若无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的原意是道路,人在路上走。老子首次把它作为哲学范畴提了出来,成为抽象的规律的含义。作为抽象的概念,它不同于具体的事物,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这也恰恰反映当时的认识水平,看似清晰却又模糊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第二、“道”是万物的根源

在老子看来,“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先验的存在。“先天地生”,“为天下母”,“道”不仅在时序上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由“道”所产生的。

这与第1章相响应:“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和“有”是“道”的一体两面。“无”是天地的起源,“有”是万物的根本。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现到“无”的过程。“道”孕育了万物,推动万物生长,是万物的根本,世界的本源。

《道德经》第4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道”来自何处,只知道它比天帝出现得还早。“渊兮,似万物之宗。”“道”那么深远,好像万物的祖宗。

《道德经》第14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是朦胧不清,从迎面上前看不到它的头,从后面看不到它的尾,强调“道”是无始无终的,是永恒的存在。

在古人的眼里是上天创造了一切,因而对上天充满了敬畏。老子把“道”看作是世界的根本,这是他在探索世界的根源问题,追问万物的开始,这是老子思想的深刻之处,也是比他同时代的先哲高明的地方。

第三、“道”是无声无形的

“寂兮寥兮”,“寂”,静寂无声;“寥”,动而无形。

《道德经》第35章:“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看它(“道”)却看不见,听它却听不到。

“道”寂静而又空虚,我们的感官无法感觉到“道”。

庄子在《应帝王》中描写了一个混沌的形象,没有五官,看不见、听不到,浑然不可知,当倏、忽为混沌凿出了七窍,想让他能看能听,他却死了,这说明“道”一旦完全可以用五官去感知,就不是“道”了,就如混沌有了七窍就是不是混沌了一样。

“道”,超出了我们视觉、触觉、听觉的认知范围,这样说,是不是“道”就不能被人所认知?当然不是。

“道”虽然无声无言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它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支配着这个世界,制约着万事万物的运行,也影响着人们的行动。我们可以通过万事万物来观察、认识、体验“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德”。

第四、“道”是个绝对体

“独立不改”,“独立”指“道”惟一性,它天然自成,不依靠外力,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改”是指它的运行规律不会随便改变。“道”是独一无二的,又是永恒不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25章的最后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它以自然而然为准则。

“道”反映的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真理,是恒久不变的,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动,不因空间的变动而变动。如果不断地变化,就不是规律。

“道”不会因为人的干预而改变,相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地、人都是以“道”为法则的,天地按照“道”规定的规律运行,人要遵循,按规律办事。

第五,“道”是运动的

“周行而不怠”,“周行”,循环往复;“怠”通“殆”,停止。“道”的运动有始有终,终则更新再始,循环周流,无尽无休。

如何“周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指“道”广大无边无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逝”,流逝,这里指“道”是运动的,就像流水一样川流不息,永不停歇;“远”,辽阔、没有边际,指“道”运行伸展遥远,无所不至。“反”通“返”,指循环往复运行,有往必有返,虽然遥不可及,但又回到本源。

“大”、“逝”、“远”、“反”,描述了“道”的全部运行过程。大道广大无边,它能向遥远的时空无限伸展;但是,无论走得多么遥远,都会返回,回归本源。这就是大道,它永不停息地运动,周而复始地运行。

“道”通过循环往复地生化天地万物,使天地万物不断地去陈更新,生命再造重生。

《道德经》第16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在循环往复地发展,从何处来,最后又回到何处去,都会回到根源上来。

春天树木长出了树叶,经过夏天的繁荣、秋天的绚丽,到了冬天凋谢落下,化作泥土,给树根提供养料,被树根吸收入,来年再发芽,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让生命生生不息。

天地万物复返于本根的过程,就叫“复命”,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是自然大道的永恒法则。

结束语

老子对“道”进行一番描述之后,他提出了“道”这个哲学概念。

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浑然天成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勉强地再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为什么叫“大”?是指“道”是广大的,这个“大”指的是在幅度或广度的无限延伸,代表着一种没有穷极的“大”,是一个玄奥广大的空旷形象。

老子所说的“道”,就是与万物混为一体,无声无形,广大无边,是万物的根源,影响着万物的运动方向,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永一停息,这就是“道”。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