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化石1911年出生于北流新圩镇河村,原是村里的一位教书匠。193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北流最早的党员之一,他以教师的身份作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组织农民运动,发展地下党员,壮大党组织。在国共合作时期,在党组织的安排指派下,进入北流当地报纸《建国日报》当编辑,刊发大量抗日救国文章,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近日,记者来到新圩镇河村,在村里几位老人的带领下,走进甘化石的祖屋,了解这位教书匠传奇的一生。

甘化石

多次组织农民运动

甘化石的祖屋位于新圩镇河村9队,是一座两进大屋。在正大门上,写着“儒林第”三字,可以看出,这里曾是一个书香门第。两进大屋俱为泥砖瓦房,都还保持着原貌。木门、木窗、木门槛,无一缺损,只是被岁月涂抹上了沧桑的印记。81岁的河村村民、甘化石的堂弟甘远生介绍,逢年过节,甘氏后人都会来到这里祭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化石的祖屋。

“甘化石当年干革命时,就住在这座祖屋的对面。”甘远生走出老宅,指着对面的一块荒地说,这就是堂哥甘化石居住的地方,原来是一座两房一厅的房子。堂哥在搞地下工作时,就一直住在这里。据了解,那时,经甘化石介绍秘密入党的甘懋辉、甘朝雄等人也经常来到这里,一起探讨革命活动。在他的指引下,甘朝雄还常以乡村教师身份作掩护,负责传送密件、秘密集会信息等地下交通员工作。

甘远生说,堂哥甘化石天资聪敏,读过的古典诗词常常过目不忘,家族专门出资送他读书。在学生时代,他便接受了进步的思想。因为拥有出色的口才,善于演讲,经常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说,号召学生参加革命。他的妻子叶毓芬就是听了他的演说,跟着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对革命伉俪。后来,甘化石在晚上给农民上课时,她就在课堂外放哨。在村里从事教师工作时,他组织了多次农民运动。

在甘化石老家,村民仍能讲出不少有关他参加革命的故事。

河村78岁的老支书卢容健还记得,父亲卢善球经常讲起跟着甘化石参加农民运动的故事。他印象最深的细节,便是父亲说的“甘化石讲革命道理总是能讲到人的心里去”。父亲并不识字,但却总能理解甘化石讲述的革命道理。每次农民运动,父亲总是高举旗帜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数次躲过追捕

从事地下工作,意味着要冒生命危险。甘化石的另一位堂弟、70多岁的甘远全说,由于多次组织农民运动,甘化石在村里设立的学堂教书时,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注意,曾多次派出特务对他进行监视。后来,他转到北流中学任教后,仍继续开展地下工作,国民党反动当局对此大为恼怒,决定对他进行逮捕。好在有进步人士提前获悉消息并透露给他,让他躲过了一劫。

村民甘远全(右)给记者讲述甘化石的故事。

随后,甘化石转到玉林执教,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不久后,因形势严峻,他又辗转到了南宁。但国民党北流反动当局并没有放过他,专门派员上南宁对他实施抓捕。好在甘化石机智,再次躲过了。那次,国民党的特务直接找到了甘化石藏身的地方和其本人,但他们并不认识甘化石,于是问:“甘化石在哪里?”甘化石知道这些特务是从北流来的,马上反应过来。于是他灵机一动,说甘化石出去买菜了,“你们等一会,我出去把他找回来。”于是又躲过了一劫。

还有一次,甘化石到北流六麻镇岳父家,前脚刚踏进门口,后脚国民党的特务就追赶过来,而且把门口把守得严严实实。从嘈杂的脚步声中,甘化石判断特务人数至少有10人以上,硬冲出去已无可能。唯一逃脱的路径就是从爬上岳父家后面的围墙,逃到山上。但刚刚爬上墙头,特务就冲了进来,甘化石没有犹豫,马上拔出身上的枪进行反击。但枪竟在这个时候卡壳了,他一慌就跌到了墙外面,连眼镜都摔烂了。好在他跑得快,特务最终没能追上他。为躲避特务追杀,甘化石还曾逃到乐业县,改名甘三才。后来,他在妻子的掩护下,逃到了柳州。

利用《建国日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后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甘化石1939年回到了北流。当年冬,党组织通过甘化石和另一名中共党员陈善与当时《建国日报》的社长李应樟的师生关系,对李应樟做统战工作。最后,甘化石顺利成为《建国日报》的总编辑,陈善则先是任总校对,后任副总编辑。后在甘化石和陈善的努力下,党员黄天(黄汉贞)、李春林和进步人士何一萍等人也安排进报社工作,并在职工中发展党员,建立党小组。

据北流市党史办主任廖騉东介绍,甘化石任总编辑后,《建国日报》经常刊登《新华日报》和《救亡日报》的重要文章,大多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为主。如用社论形式发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毛泽东为英国援华运动委员会举行中国周而作的《中英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发表钱俊瑞(新四军宣传部部长)写的《反投降斗争的新阶段》等,并转载进步人士邹韬奋、郭沫若在《新华日报》《大公报》《救亡日报》上的短评、社论等。

《建国日报》宣传抗日的声势越来越大,发行的范围也逐渐扩大,由先前每天的1000多份增加到了2000多份,发行范围突破县、省的界限,远至广东的高州、化州、信宜和廉江等县。不少抗日军民和学生军都订阅了这份报纸。所以,《建国日报》也被誉为“《新华日报》的翻版”“第二《救亡日报》”。

抓捕了一批汉奸

1940年,国民党北流县当局成立了肃奸团。郁林民团指挥官王景宋指派甘化石负责北流肃奸团的工作后,中共北流地下县委及时安排陈善、李力夫、凌开泰和庞碧琴等一批党员进入肃奸团。

在进入肃奸团不久,甘化石就负责处理了一批从广东廉江过来准备前往北流民乐的汉奸。据《北流市革命老区发展史》记载,当时北流民乐是奸细在北流活动的主要地区。因为这里处于大容山南麓,崇山峻岭,森林密布,相连郁林、容县、桂平、北流四地,是军事要地。一旦夺取了大容山,便可控制郁林五属,故日军千方百计派奸细从广东廉江出发,潜入这一带活动,想了解大容山的驻军、乡村公所的军械、民团组织的枪支弹药、粮食以及设施等情报。那一次,日军从廉江派出一批奸细化装成乞丐和疯子,刚潜入民乐一带,就被甘化石获悉了消息,他马上兵分三路,最终一共抓到汉奸12人,砍断了日寇伸来的魔爪。后来,他又与广西学生军一起合力将到广东镇隆参加汉奸会议的北流平政大地主何子丞抓获。

甘化石只是一介书生,却让人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勇气和担当。在党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用坚强的信念,坚决与敌人斗争到底。如今,站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吹着冬日略带着寒意的风,我们依然感到心中有热血在沸腾。

采写 | 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耀前 通讯员 甘猛棠

责编 | 李 媚

校对 | 张冠中

审核 | 李飞月

监制 | 袁长松

出品 | 玉林日报全媒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林日报新媒体矩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