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年,太空课堂将再一次与同学们见面。

8年后,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与此同时,“太空课堂”将首次在中国空间站首次“开课”。

关于王老师会给同学们带来什么样的精彩授课内容,不仅大朋友们十分关注,小同学们更是对此充满了好奇。但是,王老师却卖了个关子,她说,至于授课的具体形式,“暂时保密,相信一定会给孩子们带来惊喜。”

所以请同学们一定要在9日下午15:40准时观看哦!不过,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这次太空实验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11月24日,十三乘组的翟志刚与叶光富作为太空摄影师为王亚平拍摄了高清美图。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1

太空授课与8年前有何区别?

这次授课与“天宫课堂”第一讲有何特别?这是许多人最想知道的问题。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说:“与8年前相比,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航天受到的世界关注有了极大不同。”现在中国空间站和航天员备受世界瞩目,这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已经有所体现。这次面向全球直播,相信将获得更多世界关注。

第二个不同是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社会效益已经逐渐凸显。8年前6000余万中小学生收看了直播,如今有些人已经毕业,甚至成为了航天人。此次“天宫课堂”开讲,是对过去的延续。

另外,相比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此次授课时的展示空间更大,通信保障技术更加成熟,可以进行更充分的天地互动。航天员在繁忙的任务期间进行太空授课,体现了国家和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太空科普教育的重视。

2

太空授课为何多物理实验?

太空授课的内容需要精心编排与演练后才能展示给观众,在“天上”做实验可不像在地面做实验这么简单。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解释说,太空授课的“选题”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也要考虑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

在8年前的授课实验设计时,庞之浩揭秘说:“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磁铁实验,但考虑到磁铁可能对航天器内部仪器和设备产生影响,所以这个实验被放弃了。”

杨宇光说,除了对教具的约束条件,在课程遴选方面,天地之间有差别的现象更适合作为授课内容,比如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化学现象等。

3

高清视频是如何传输的?

“地面上网课,最难的是网络通畅,在天上这个问题更难保证。”杨宇光说,如何确保高码数率、高保真视频流的通信链路完全畅通,是太空授课过程中挑战最大、难度最高、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

无线电通信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传输的数据码速率越高,那么传输的能量消耗及对传输设备的灵敏度要求越高。“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杨宇光解释道,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证能量集中,顺利传输高码数率的射频数据。

其实国际上简单的太空科普活动很频繁,有利用中继卫星实时连线的,也有录播的,形式多样。比如马来西亚宇航员舒克尔、韩国首位女宇航员李素妍都曾在太空开展科普活动。这样的活动在国外非常普遍,并不仅限于航天大国,这也足见各国对太空教育活动的认可度和重视度。

◎来源:综合中国新闻网、科技日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