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不同时间段,我们的行业受到了质疑,比如在今年国庆节期间,大范围的跨城出行造成了高速公路充电的拥堵。”快电联合创始人于翔说。

他解释到,关于长假高速的充电,就像春运一样——春运有将近三十余年的时间,到今天为止也没有百分百把问题解决。而充电桩行业才刚刚起步,未来这种一年只有十几天的短暂充电高峰,需要用更多科技方式和产品,而不是建设低频率的充电站来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周,2021第五届深圳国际充电站(桩)技术设备展览会举行,超过500家产业链企业参展。这一次,快电带来了怎样的科技,对新能源充电市场又将有怎样的影响?

现场:展示多项充电“黑科技”

此次展会,第三方充换电服务商快电携十余款智能充电产品、快电生态服务、快电优选站等亮相展会。

快电展出了众多充电配套设施,包括欧标出口充电桩、240kW直流充电桩、160kW直流充电桩、480kW超级充电堆、立柱交流慢充、智能地锁、移动充电机器人等各类型充电桩及配套产品,融合最新的创新成果和行业前沿科技,提升充电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

其中,快电移动充电机器人吸引广泛关注,其可以自动规划充电机械臂运动轨迹,将充电枪插入充电口实现对接,带来智能充电体验,助力未来无人驾驶场景下的能源自动补给。

光伏发电棚是快电展台一大亮点。依托光伏发电棚建设的光充超级充电站,可边发电、边充电,成为快电推动碳减排、助力交通能源实现碳中和的一大实践。

格局:市场加剧“长尾化”

展会现场,众多运营商同台竞技,那么,未来的市场会呈现怎样的竞争格局?

于翔指出,不管是加油市场,还是充电市场,目前都越来越呈现“长尾化”。“大家可能认为,中石油、中石化会占加油站市场很大的比例。以青岛为例,‘两桶油’其实只占整个市场份额的46%;在充电领域,领先的几家企业(特来电、星星充电)总体占比也刚超过市场份额的50%。”

这也意味着,还有近半市场,被大量的运营商,如蔚来、云快充、充电队长、66快充、畅的快充等占据。

他认为,尽管头部企业数量在增加,但规模占比在降低,运营端越来越呈现“长尾化”。由此带来的好处是,会对整个行业带来生机,让更多市场参与者一起进来做大蛋糕。

“现在我们的车主当中,90%以上都不会固定在一座场站中充电。平均要想满足一年的充电需求,大概需要14座场站。这个数据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于翔说。

服务:从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营商如何突破重围?

于翔对此表示,就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发展比较早,但也有一些弊端,一些运营商抱着“能挣5分钱总比亏钱好”的心态跑马圈地,而不是把心思沉到运营上来。

“其实,司机愿意接受贵一点的服务。”于翔说,这需要运营商设身处地,为司机带来真正的服务。

举例说,比如天气冷的时候,快电提供“深夜小食堂”,给司机提供粥、蛋等餐饮服务,成本并不高,但能满足司机的真正需求。司机还可使用小食堂的智能设备对产品进行烹饪加工,在充电等待的时间里,司机还可以坐上按摩椅放松。

“晚上11点到凌晨2点是一次充电晚高峰,司机平时也会遇上难服务的乘客,心里难免也会有一些闷气,但如果在充电场站有一些好的服务,将会让他们会倍感温暖。”于翔说。

他表示,充电桩行业正从重建设向重运营阶段转变。快电生态服务基于车主的实际需求,可为合作场站提供无人售餐、智能货柜、按摩椅等多元化服务,从而提高车主充电体验,并为场站赋能,提升场站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破解目前充电体验差、充电桩利用率低、盈利难等行业痛点。

◎数读

99.3%用户首选快充,近九成用户平均跨6家运营商充电

此次展会,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与快电联合编撰的《2021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下简《白皮书》)正式发布。

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截至10月,全国累计建成各类充电基础设施225.3万台,同比增长50.4%;其中公共充电桩保有量106.2万台,同比增长59.4%。

《白皮书》发现,用户日充电高峰集中在三个时段,主高峰为下午15:00-17:00,次高峰为午后12:00-14:00,第三高峰为夜间23:00-凌晨1:00。用户平均单次充电量为25.2度,平均单次充电时长49.9分钟,平均单次充电金额24.5元,日充电1.2次。

快充桩因充电速度快,成为99.3%用户的首选。尤其是对充电时间高度敏感的营运车辆用户,对快充的需求更高。然而,目前公用桩中快充占比仅为四成,与用户实际需求不匹配。从充电设施功率看,超87%用户倾向选择120kW及以上大功率充电桩。

从空间来看,用户跨运营商、跨场站、跨城市充电比例均有所增多。其中,近87%用户具有跨运营商充电行为,平均跨6家运营商,超95%用户具有跨站充电行为,平均跨站14座。

由此可见,一方面充电桩行业相对比较分散,需要多个运营商和场站才能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另一方面,互联互通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快电这类第三方充电App,用户可在不同运营商和场站之间“自由切换”。

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新能源车也越跑越远。《白皮书》显示,19.9%用户有跨城充电行为,平均跨城3个。商用车因城际运输需求,跨城用户占比最高;私家车因出城旅游需求,跨城用户占比超20%。

在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布局环节,《白皮书》建议,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公共充电网络布局,优先提升公共停车场、大型建筑配建停车场、交通枢纽等核心使用场所充电设施配备率;通过新建、改建、扩容、迁移等方式,有效调整快、慢充比例。同时,加大高速公路服务区、城乡等区域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力度。

针对充电服务生态,《白皮书》建议,以充电服务为入口,整合相关服务商资源开展异业合作,提供包含购物、餐饮、维保、洗车、无人零售等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增值服务价值,探索并创新更多商业模式,打造多种服务业态共生的充电产业服务生态圈。

【记者】郜小平

【作者】 郜小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