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三季悄然上线。

这一季请来了一位波叔很敬佩的大神——潘文石。

就是这位白头发白胡子,T恤上还印着大熊猫的大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这么清爽的画风是很难得一见的,大半辈子里,他都是一身迷彩服,头发乱糟糟,一副“野人”的造型。

潘文石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生物学专家,但他更喜欢人们称他“熊猫爸爸”。中国野生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的“降级”背后,他和团队有很大的功劳。

他是首位被《国家地理》杂志以人物专访形式采访的中国科学家,曾创下过许多项“世界第一”。

第一次发现野生大熊猫的社会结构、行为方式和婚配方式。

第一次发现大熊猫的DNA多样性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后可能听过一首儿歌叫《熊猫咪咪》:

竹子开花喽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音乐:

80年代,四川一带有个传说:野外竹子大面积开花,竹子一开花就会死,熊猫由于食物短缺,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所以,那时候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拯救大熊猫运动。许多爱心人士以及社会组织,纷纷捐款捐物,政府也建立了十几个圈养场,从野外把大熊猫抓起来圈养保护。

但是,事情果真如此吗?

半生致力于生物学研究的潘文石坐不住了,直觉告诉他,这事儿不对!

他想,竹子开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而熊猫在世界上存在了几百万年,这几百万年间竹子不知开花了多少次,它们还不是活到了现在?怎么突然就要灭绝呢?

没弄清真相就把大熊猫抓起来养,会不会弄巧成拙,反而将大熊猫推向绝境?

科学是严谨的,潘文石决定一探究竟。

他背上行囊,坐上了前往四川卧龙的火车。没想到这一去,竟卷入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拯救大熊猫的风波。

他住进卧龙的深山里,成了“捡屎专家”。

他每一天的工作,就是上山捡熊猫屎。捡回来用火烤干,然后分析里面有哪种竹子。叶子多少,杆儿多少,新竹子和老竹子的比例……

整整两年,他收集了599坨新鲜粪便,得出结论:大熊猫吃掉和毁掉的竹子,只占当地竹子总量的2%。

也就是说,就算那一带的竹子开花后大量死去,大熊猫依然管饱,根本饿不着。

1984年,潘文石给党中央写了一封长信,用研究数据证明,竹子开花不是大熊猫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砍伐使熊猫生存面临绝境。

他提出:

坚决反对饲养野生熊猫,那样做只会破坏野生熊猫的种群结构,而且还可能导致它们不再繁殖。

他凭什么这么说?

就凭他在野外与大熊猫共处17年的真实经历。

潘文石和他的团人那17年所见识到的野生大熊猫,颠覆了大家对大熊猫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大熊猫卖萌,傻乎乎?

人家可是货真价实的“功夫熊猫”,还是智勇双全那种。

在野外,刚出生的熊猫崽子明显跟动物园里出生的崽子不一样,叫声凶得要命,研究人员一接近就嗷嗷大叫。个头不大,但气势吓人。

野外环境危机四伏,熊猫妈妈外出觅食的时候,小崽子就只能靠自己。小的时候靠嗷叫吓退入侵者,等到4个月大,就开始锻练走路,上树。

而熊猫妈妈更是随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了引开研究人员,它会故意制造出很大的动静,声东击西,只为了保护孩子。

2.大熊猫性冷淡,生育率低?

见过野生大熊猫“比武招亲”,你就明白什么叫“欲望荒野”。

动物园里的大熊猫还在看A片激发性欲的时候,野外的大熊猫已经为争夺交配权打得头破血流。

在野外,一头母熊猫发情的时候,会在树干上蹭自己的屁屁,四处留下求偶信息,方圆百里的公熊猫收到信息后便火急火撩地赶来。

当他们赶到招亲地点时,那位女王已经登上了VIP座席——趴在高高的树杈上,准备观看一场猛男争霸赛,最终的胜者才能获得与女王的交配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到的勇士会守在树下,禁止情敌靠近,时不时发现焦躁的吼声。而树上的女主角一脸风清云淡,不理不睬。

几位勇士对峙了半天,树上的女主角一声嚎叫,下令开打。

但见竹林中两只公熊猫,抡起大爪子就撕杀起来。嚎叫声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竹子被压断的声音,响成一片。

研究人员根本不敢打扰,只能躲得远远地观望,场面有多激烈?有现场血迹为证。

最终,女主角带着胜出的勇士一溜烟跑进密林里,该干嘛干嘛去了。

性冷淡?动物园里那些弱鸡才性冷淡。

潘文石的团队在陕西秦岭跟踪了一只母熊猫娇娇,11年里生了6胎。

这是什么概念?

每次孩子刚一独立,它就忙着下一波发情交配,生下一胎。

3.大熊猫没有天敌?

可能大家都听过一个说法,说大熊猫没有天敌,它们是自己把自己作成濒危动物的。

这是大错特错的,人类就是大熊猫的天敌。

上世纪80年代,有计划的森林砍伐,还是一项国家允许的政策。而到了90年代,国家的木材市场开放,大家要发财,就要多砍树。

大熊猫的栖息地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熊猫被赶出家园,生存面临威胁。

一代又一代的科考人员多次和政府交涉,潘文石更是上书中央,要求立刻停止砍伐。

他想告诉大家,保护大熊猫,不是要把大熊猫圈起来养,而是要保护好大熊猫的栖息地。

它们应该在自然栖息地里经风雨、见世面,在那里觅食,在那里寻找伴侣,在那里追求爱情,在那里生,在那里死。这才是真正的大熊猫,要给它们自由!

在今天看来,这是众所周知的动保理念,但在八、九十年代,在短期可见的利益面前,有多少人愿意看向不确定的未来?

为了拿出更多一手的证据,转变人们的观念,潘文石和他的学生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从1985年就带着几个学生进山,刚到一个月,一名学生意外坠崖身亡。

一名才19岁的女学生住在农户家中,差点因为一次煤气中毒献出生命。

潘文石曾不慎从200多米高的山崖摔下,撞在一块石头上,肛门撕裂。一边流血一边往帐篷爬,山里缺医少药,他无法进食,靠一勺蜂蜜和一个鸡蛋在山上捡回一条命。

野外的冬天寒冷刺骨,潘文石和学生住在破旧漏风的棚屋里,没吃过一顿饱饭。偶尔抓到老鼠和蛇,大家互相让着,舍不得吃。

除了寒冷、疲惫和孤独,他们还面临生死考验。

我们很容易被战士的英勇振奋感动,但是看似弱不禁风的文人学者,也有执着的信念和风骨,同样令人动容。

这位老人今年已经84岁了,依然奔波在野外。

我才研究了一丁点儿皮毛。人类来自荒野,要想探寻生命的意义、了解人与自然的秘密,就要到荒野中去。

作为普通人,我们大多时候不会去思考这些高深的道理,只要平平淡淡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够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用不着去思考,正是因为有人替我们思考,替我们去探索更好的生存之道。

不要把幸福的生活当成理所当然,那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