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惠女水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过福建或了解福建的人肯定都知道,福建是个被山丘所笼罩的省份,素有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其实福建真正的地貌情况,要比这还复杂,据统计,福建的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其应该被称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才对。

福建省耕地总面积1854.8万亩,人均耕地0.61亩,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亩)。自古以来,由于福建适合农耕的良田极为匮乏,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为了生存,福建地区是械斗的重灾区。在解放前,不光是土客之间爆发大规模械斗,就连同为从中原移民过来的八闽之间,也出现过长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就拿福建泉州来说吧,自明代以降,泉州地区的械斗风气一直很盛。曾在福建任官多年的张集馨(清代)说:“本省泉州……其俗专以械斗为强”,“此风起于明永乐年间,相寻干戈,至今愈烈。”泉州械斗发展到清代,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连清代雍正皇帝也有所耳闻,其就亲自过问泉州的械斗情况。

福建省▼

民国时期,福建泉州晋江县的前后港村,就于一九二四年农历四月间,发生了波及福建省各地的惨剧——晋江县前后港大规模械斗案!此次械斗涉及村落、人员之广前无来者,持续了半年左右,发展到最后共涉及了上百个自然村。械斗结束后,光前后港两村就有近四十人遇害。

此种械斗案在新中国成立前,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之所以福建省会如此频繁的进行械斗,除了缺乏良田外,也与当地缺乏有效管理有关,毕竟在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所有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中心都位于淮北,而经济中心最多也只是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一带,而再往南几乎就鲜有人问津了......

就拿素有闽南谷仓的漳州平原(也是福建最大平原)来说吧,漳州的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水源充沛、地势平坦的地理条件,很容易让不熟悉这里的人,误以为漳州平原很适合发展农业。可实际上由于九龙江支流极少,导致灌溉不便。如若当地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修建水利工程的话,漳州平原显然的是无法生产出大量粮食的。连号称闽南谷仓的漳州平原都这样了,更何况其他地区呢?

漳州平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中国成立前,泉州惠安上一直流传着“三日没雨闹旱灾,一透大雨成水灾”,“春夏水旱灾,秋冬风沙来;三百六十日,日日有灾害。”等等这些俗语,而这也是惠安当地自然灾害的真实写照。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在惠安全县50.7万亩耕地中,仅有7%左右的耕地附近是有水利灌溉设施的。而其余的大部分良田被当地人称为“靠天田”,其只能栽种薯类等旱作物,是远近闻名的“地瓜县”。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的械斗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与清代康熙年间采取的永不加赋的政策也有一定关系。新的税收政策实行后,没过多久就导致福建人口,远远超过了福建耕地所能承受的极限了,

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福建省泉州惠安县的男丁们,在新中国成立前,除个别在当地以手工业和出海捕鱼为生外,至少有3万人离乡背井出外谋生。而这也是在全球范围内,有31.6%的华人华侨祖籍或来自是福建的原因(共计1580万,仅次于广东省的2000万)。

福建省泉州港▼

当地大量男丁的离开,从而致使繁重的家务和教育子女的问题,落在了留乡女性的身上,不仅如此,她们还是当地农业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主力军。长期的生活磨炼,造就了惠安女性勤劳、俭朴、坚韧、纯洁的优良品德。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的国内外形势基本稳定,发展和脱贫成为了当时全国各地政府的头等大事。而此时惠安县政府,自建国初期,就一直寻求彻底改变惠安贫困面貌的良方。若想发展惠安,必须要先解决温饱问题才行,而解决温饱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解决水资源问题了,至此惠安县政府发动了热火朝天的兴建水利工程运动了。

截止到1957年,惠安全县累计新建、改建菱溪、美峰、东楼水库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共计5800多处,有效的缓解了当地的粮食生产问题,不过这些水利工程只能应对轻微旱灾,无法根治惠安的自然灾害问题。

惠安渔民▼

此后经过长期的协商和制定方案,惠安县政府响应国家号召,于1958年提出了“变赤地为青山,变地瓜县为米粮川”的口号,在得到上级部门的首肯后,决定在临近的晋江县罗溪乡乌潭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乌潭水库。
1957年7月,为了尽快改善当地的缺水问题,诸多惠安女性,自发从数十里外乃至百余里外的大山深处,自行准备锄头、畚箕和粮食(基本是地瓜干),来到修建乌潭水库的工地。

在修建乌潭水库时,受制于物资的匮乏以及落后的交通条件,致使兴建水库的英雄们只能以地为床,以天为被了。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只能风餐露宿,甚至只能在乱草荒坟中席地而眠,每到夜晚,就有无数蚊虫叮咬她们。

据统计,当年参加乌潭水库建设的妇女群众约有1.3万人,而此次水利工程参建民众仅有1.5万人!当时在修建水库时,无论是挖土、挑土、打夯、推车、锯木、打石、驾船,还是紧张的抢险,妇女群众都挺身而出,站在了最前沿!

惠女水库修建时期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在建设过程中,妇女群众面临的不只是缺衣少粮,没有住所等问题,她们还要面对突发的恶劣天气。在惠安娘子军抵达工地后不久,一场台风突然降临,伴随着强暴雨,工地附近的洛阳江水位线迅速提高,很快就越过堤岸冲进了工地。若不是为以防万一,施工团队专门在高地搭建草棚,不过由于事发突然,惠安女性们起初储存的粮食和保暖物资,很快就用完了。

可即使这样,惠安娘子军仍然没有退缩,在洪水退去后,她们依旧不畏艰辛的加快进度,因为她们坚信等水库建成后,她们可以天天吃上香喷喷的大白米饭了。正是秉承着“现在苦一些,以后就不会艰苦了”这样的信念,那些看似柔弱的惠安女性们,发挥了令无数男子汗颜的冲天干劲,最终于1960年3月成功建成了一座库容达1.2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从此惠安县摆脱了十年九旱、常年吃地瓜县的贫困县,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米粮仓。

惠女水路纪念石雕▼

值得一提的是,为纪念惠安女性此次水库建设的卓越贡献,于1959年正式将此水库更名为“惠女水库”。

时至今日,惠女水库依旧承担着承担着洛江区河市镇及惠安县12个乡镇的供水、农业灌溉等任务,是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水库。

今日的惠女水库

万女锁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