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是南宋爱国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诗歌。民间传说,在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江宁担任知府,恰逢手下统制官王亦叛变。

赵明诚玩忽职守,明知营中有变,事先却不做防御;事后又撒手不管。抛开下属、同僚,连夜翻墙逃跑。后来,赵明诚被南宋朝廷革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不久之后,南宋朝廷又派赵明诚“知湖州”。李清照与赵明诚同行赴任,二人途经乌江“项王庙”的时候,李清照为了讽刺赵明诚,就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中的内容,既是在赞美项羽,同时也是在嘲讽南宋当权者贪生怕死,没有气节。赵明诚因为之前有弃城逃跑的行为,听到这首诗以后羞愧难当,不久后就抑郁而终了。

《夏日绝句》的“隐藏主题”

上述都是民间传说中的记载,不过传说到底只是传说。关于李清照这首诗要表达的“隐藏主题”,可能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夏日绝句》在流传中,有2个不同的版本。

一个标题为《乌江》,另外一个标题为《夏日绝句》。假如《夏日绝句》是这首诗原本的标题的话啊,那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创作动机,就可能比较复杂了。

根据《金石录后序》中对李清照、赵明诚夫妻二人行踪的一些相关介绍: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赵明诚被罢官。

于是,李清照、赵明诚就买舟前往芜湖,先是到了姑孰镇,准备找一个地方暂住。五月,他们到达岳阳以后,这时就接到圣旨,让赵明前往湖州。

由于李清照、赵明诚二人去乌江,只能是在到达姑孰镇之前。而在那之前,还不到夏天,所以诗题叫“夏日绝句”就显得有些说不通了。

同时,这首诗如果本名叫做《夏日绝句》,那么只能说明它是写于夏日,或是诗中描述的事件是发生在夏日。前面说了,李清照写这首诗的时候,还不到夏天。

然而,项羽自刎乌江的时候,时间是在十二月,明显是冬天。既然诗中的内容,看上去和“夏日”全不相干。那么,李清照为什么要去强调“夏日”呢?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国内一部分学者干脆以《乌江》作为这首诗唯一的标题。坚持认为李清照这首诗只是当她途经项羽庙的时候,针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发表的感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唐代杜牧、北宋王安石途经此地的时候,题诗论史的行为一样。话说唐代大诗人杜牧当年在乌江写过一首七绝《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后来,过了几百年,杜牧的这首诗被北宋的王安石看到了,王安石觉得杜牧的说法不对,于是就又写了一首《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杜牧和王安石对于项羽自刎乌江这个事,明显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隔着数百年的光阴,两人隔空就着项羽是否应当自刎乌江,打了场嘴仗。

杜牧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留得江东在,就不怕没柴烧。不过王安石却说:项羽失了民心,江东的“柴”,可不愿意给他继续“烧”了。

在正常的情况下,李清照看到这二位前辈的诗歌,应该是接着他们的话茬,继续写一篇《论项羽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或者《论项羽该不该过江》之类的文章。

结果李清照并没有这么干,她完全无视了杜牧、王安石二位前贤的“争论”,另辟蹊径,写下了一篇《论英雄的血性与担当》。鼓励当代的人们,活着要当“人杰”,死了也要当“鬼雄”。

王立群教授为了赞扬李清照的这篇名作,引经据典地向大家介绍了“人杰”一词,出于刘邦的名言,而“鬼雄”一词则是出于屈原的诗篇。甚至认为,这首诗的思想性远超杜牧和王安石。

尽管如此,由于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的“简单粗暴”,当代研究李清照的专家黄盛璋表示:此诗很可能是李清照在少年时期,血气方刚时的作品。

换句话来说:此乃李清照犯“中二病”时期写下的东西,思想性大于艺术性。当代有不少网友热爱此诗,认为这是一首巾帼英雄嘲笑、讽刺天下懦弱男子的诗篇,而且还不带一个脏字。

不过,事实上也许并没有这么简单。最近,又有学者拓宽了思路。从这首诗明代版本中《夏日绝句》的标题出发,考证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结果。

按照某些学者的说法,这首诗如果创作于夏日,那么倒不是讽刺赵明诚和天下男儿的诗,而是讽刺赵构生母南归的诗。《夏日绝句》标题意为:立夏这天写的绝句。

绍兴十二年四月初三,是立夏之日。当时正是公元1142年的5月1日。这一天,南宋皇帝赵构的生母韦氏,带着宋徽宗的灵柩从金国启程回到了南宋。

这个日子是在上一年,也就是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南宋和金国签署和约时,以杀害岳飞,向金国支付巨额赔偿,割让土地为代价换来的。

李清照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悲愤交加,于是写下了这一首“生当作人杰”。靖康之变后,宋钦宗皇后也一同被俘北上,最后全节而死,但是韦氏却活到了绍兴十二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这首诗讽刺的更有可能是韦氏、赵构等人丧失气节的行为。假如经过上面的介绍,大家依然觉得这首《夏日绝句》,对宋王室和勋贵们的谴责不太明显的话,我们继续往下看。

李清照还有另外二则断句,其一曰: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其二曰:南游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这两则断句,一则是说,可惜宋王朝南渡之时,没能出一个像晋朝王导那样的人物,出来主持大局。北伐之时,又少了几个像刘琨那样“闻鸡起舞”的将军。

另外一则的意思是说:南渡之后,纵使生活在南方温暖的地带,心中也觉得寒冷。一旦想起二帝被囚在北方,便应当产生“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

这两则断句对南宋朝廷的谴责,意思就变得非常明显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说这首《夏日绝句》是对南宋朝廷的批判,似乎也是符合逻辑的。

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向来都是以含蓄、隐阔为美的。因此古人通常喜欢在诗词中大量用典。《夏日绝句》当中也有“人杰”、“鬼雄”的典故,不过比起别的诗词,这里的典故用得特别“浅”。

即使不知道刘邦的“人杰”论,也没有读到过屈原《国殇》的名句“子魂魄兮为鬼雄”,也不影响读者对李清照这首诗的理解。

与此同时,这首《夏日绝句》表达的思想也非常直白和浅显,它只是屈原《国殇》精神的一种延伸。所以有学者误认为它是李清照少年时代的作品,也就不奇怪了。

从《夏日绝句》的一些最新考证结果来看,李清照创作这首诗的目的,既不是单纯地想歌颂项羽,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讽刺自己的丈夫和天下的男儿。

李清照很有可能是听到了,韦氏将携带宋徽宗的灵柩南归的消息以后,联想到了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南宋和金国的议和。

再联想到了这样的议和,是以杀害岳飞、割地赔款为代价换来的,于是内心大怒,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其主题可以理解为她对赵构、韦氏等人丧失国格,欠缺骨气的公开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