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发布达人榜单。过去一年,孔怡德同学打卡1424次,平均每天打卡3.9次,成为新晋“打卡王”。火上热搜的孔同学获得网友评论“原来比我聪明的人真的比我还努力”。
“这根本谈不上是新闻。”孔怡德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身边的同学日常打卡图书馆,早就习以为常了,大家都是如此。
孔怡德是复旦大学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今年9月,她拿到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怡德是复旦大学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大五学生。 受访者供图

曾有意培养专注力
登顶打卡首位,让孔怡德颇感意外。
11月的一天,她突然收到图书馆老师发来的消息,脑中瞬时闪过一个念头:是不是哪本书没还,让老师来催了。没想到老师告诉她,去领奖!
孔怡德最常去的是医科馆地下一层的自修区与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那里有通道直接与学生书院相连,为她往返用餐节省路程。离开座位去吃午餐、晚餐,都要重新入馆,也就增加了打卡次数。
自修区共配备有近600个座位,每张自修桌都配备电源、USB插座及台灯,还配有挡板,更具沉浸式氛围。
刚入学时,孔怡德注意到,馆内的学长学姐能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他们似乎除了学习没有其他需求,好像也没有急事可以打扰到他们,我当时很佩服这种能力。”
“我一开始只能专注大概一个小时,就感觉好累了,好想出去走走。”孔怡德意识到,专注的习惯是要培养的,她开始常驻图书馆,计划坚持几周,先把习惯建立起来。
“每当有‘出走’想法时,就告诉自己,再忍一下,要背的东西多着呢。”孔怡德说,学业的压力,让打卡图书馆成为医学生常态,“坐在哪里学,只是一个手段而已,重点是你要学的东西。”
据她观察,馆内的本科生多是在背书,研究生多是看文献。“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学不完,医学生逐渐认清了这件事情:不管如何努力学,都学不完,因此只能拼命学。”
如今,孔怡德正忙于为期48周的医院实习。工作日的大部分时间在医院,到了周末,她依旧选择在图书馆待一天。
7点起床,吃早饭后进馆读文献。孔怡德说,文献难啃,自己还没能很好掌握读文献的节奏,因此,一天中精力最好的时间段安排给文献。最近,她正看新冠病毒药物研究方面的资料。
午休后,她再次进馆看文献,当读到饱和,无法“输入”时,再做些英语听力、写作等,或是回顾医学基础知识。再有时间的话,就看一些专业之外的“闲书”。
到了晚上,她打开电脑,处理颇为耗费精力的事——整理课题数据。
孔怡德也刻意保持与手机的距离。估摸着当天没有遗留待处理的事,她会把手机放寝室一天。手机里下载的软件不多,常用的是微信、浏览器等工具性软件,唯一的娱乐软件是B站。她说,有些软件成瘾性很强,就彻底不碰不玩。

在上海市大学生射击锦标赛的赛场,孔怡德头戴粉色帽子。 受访者供图

未来还将读博,要做一名医者
“这样的安排下来,有没有哪天是不学习、不工作的?”记者问道。
“从来没有,即便是除夕那天,我也不会玩一整天。”孔怡德回答。
在她看来,有两种情况可以休息。一种是结束了一个大项目,特地犒劳自己;还有一种情况是,感觉生活太枯燥单调,或者特别想念某个朋友了。这时,她会约上曾经的战友,也是同在复旦的好友,一起玩上一晚。
孔怡德说,不同的人,做事风格不一样,“有人做起事来大刀阔斧,还有的人,比如我,做事风格属于慢工出细活。”
加入张继明团队后,孔怡德觉得离自己的规划路径更近了一步,她将沿着专业方向继续走下去。孔怡德告诉记者,读博已在计划之中,她想成为一名医生。
学业之外,孔怡德是个“宝藏女孩”。大学中穿插的两年军旅生涯锻炼了她的坚毅,也让她收获新技能。
在新兵连,她拼尽全力跑3000米,拿到过12分27秒的好成绩。在上海市大学生射击锦标赛上,她一手插兜,一手握枪,尽显飒爽英姿。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她都是十米女子激光手枪项目的冠军,“跟部队的射击虽然不是很一样,但是也有共通之处。”
“人生短短几十年,如果想要实现幸福的人生,除了要有比较知心的朋友、可以依赖的家人、一定的物质基础外,恐怕还需要做出来一点,让我可以骄傲的事,并且等我不在了以后,让其他世人记住的一点东西。”她说,这一人生信条,是在初中班主任的指导下制定出的。
在老家安徽阜阳的课堂上,那位班主任告诉她和同学,人生要有目标感,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当时十二三岁的年纪,第一次听说这些话,印象很深刻,也记了很多年。”孔怡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