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康大楼街景(摄影:赵立荣)

建筑师邬达克档案中,有一篇近百年前武康大楼新落成时的英文报道,小标题为“熨斗大楼来到上海”。大楼独特的锐角造型,看上去好像巨大的轮船,也形似纽约著名的熨斗大楼(Flatiron Building)。如今,这座小号的“熨斗大楼”成为上海最红的城市地标。

武康大楼又名诺曼底公寓(Normandie Apartments),但在这篇报道中,大楼被称为“万国储蓄会公寓”(I.S.S.Apartment Building),因为是由万国储蓄会投资兴建的。设计大楼时,来自东欧的邬达克还在美商克利洋行工作。

邬达克的众多业主中,有两家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华商四行储蓄会(Joint Savings Society)和法商万国储蓄会(International Savings Society)。如果说与四行储蓄会的合作成就了邬达克的巅峰之作——国际饭店,包括武康大楼在内的几个万国储蓄会项目则让初到上海的他崭露头角,为日后近30年辉煌的职业生涯埋下重要伏笔。

武康大楼是沪上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外观采用法国文艺复兴风格(视觉中国)

【一对黄金搭档】

武康大楼早期在被英文报章报道时,“出面”的是“建筑师克利”

1918年冬天,拉斯洛·邬达克(Laszlo Hudec)从西伯利亚战俘营里逃出,千里迢迢来到上海,1919年1月就在美国建筑师罗兰·克利(Rowland Curry)的建筑事务所克利洋行找到一份绘图员的工作。当时的邬达克身无分文、举目无亲,还有严重的腿伤,但他的建筑设计才华在当时的上海正好派上用场。

克利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14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是较早在华开设事务所的美国建筑师之一。因为有一位家境富裕的妻子,克利在上海金融界人脉甚广。加之他是个出色的商人,擅长招揽生意。因此,克利洋行生意兴隆,接手了很多建筑项目,设计和指导营造公寓、办公楼、工业建筑和花园等。

邬达克的工作能力出众,很快从绘图员升职为经理。1922年,克利在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刊文宣布,任命邬达克为洋行的合伙建筑师,赋予其签字权。从此,邬达克除了工资还能享受一份公司的股权收益。

邬达克成为合伙人后,克利洋行更加兴旺发达起来。美国人克利专注于开拓新客户和新项目,而邬达克负责建筑创意,监督工程设计和施工。这对黄金搭档的工作进展神速,完成了旧上海三大外侨总会之一的美国总会、中西女塾(今市三女中)和万国储蓄会的几个大项目。

也许因为克利是美国人的缘故,包括武康大楼在内的一些早期项目在被英文报章报道时,“出面”的都是“建筑师克利”。

1924年美国总会落成后,这对黄金搭档的合作也结束了。不知何故,克利离开了上海。1928年5月《密勒氏评论报》“人与事”栏目(Men and Events)透露了他的去向:“克利夫人和子女上周启程赴美,与数月前已抵达美国的克利先生团聚。克利先生在上海居住了10年左右,从事建筑师职业,为上海设计了包括美国总会在内的多个著名建筑。他将在美国从事木材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康大楼俯瞰(摄影:寿幼森)

【武康路与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所在地皮的锐角形状,决定了它不同寻常的设计方案

邬达克早年为万国储蓄会设计的几个作品里,留存至今最著名的,是已成为“上海城市符号”的武康大楼。这是一座高级公寓,建于淮海路武康路路口锐角形的一块地皮上。

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建于1907年,长1183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914年旧法租界第三次扩张,武康路所在区域被划入法新租界,以打造宜居社区为目标进行规划,从路边建筑的营业类型到行道树间距,都有很细致的管理规定。在这里,建起一座座花园别墅和精致公寓。

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认为武康路犹如建筑博物馆,因为这里有许多由著名的中外建筑师设计的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除了邬达克,中国建筑师董大酉、奚福泉、谭垣、范能力、李宗侃等,英国建筑师思九生和公和洋行、法国建筑师王迈士、俄国建筑师罗平等都在武康路留下了他们的传世之作。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有故事。

在这座“建筑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武康大楼。大楼巍然耸立的视觉效果,源于它的位置,三角形的基地位于五条马路交汇的岔道口,视野开阔,气势好似一艘战舰。这座八层高的大楼是沪上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外观采用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立面横向分为三段:一二层基座为斩假石仿石墙面,中段用清水红砖,贯通的阳台和女儿墙构成檐部。建筑师的设计兼顾美观与实用、商用与居住,在沿福开森路的立面设计了两个开口来改善公寓的采光和通风,沿霞飞路则设置了拱廊式骑楼和商铺。

武康大楼局部(摄影:乔争月)

武康大楼确实神似建于纽约的著名的“熨斗大楼”。那是一座建于1902年的摩天楼,原名福勒大厦(Fuller Building),位于纽约第五大道和百老汇大道交汇处的一块三角形基地,由芝加哥学派建筑师丹尼尔·伯恩罕(Daniel H.Burnham)设计。值得一提的是,近年这座原版“熨斗大楼”也面临全面更新,计划保护修缮历史外立面,对室内进行适应“21世纪需求”的改造。

《邬达克》传记作者、意大利建筑历史学者卢卡·彭切里尼(Luca Poncellini)认为,武康大楼这块地皮的形状决定了不同寻常的设计方案,而邬达克大胆融合了法式、英式、意式和中欧风格来进行设计。

“邬达克为西方业主设计的早期作品,涵盖了广泛的折中主义。他充分吸收了来自多种文化和地域的建筑母题,并有天份地将它们融汇使用。他应用某一种风格特征,绝非仅仅是些简单的装饰,而是根据空间的规定和建筑的含义,强调其功能性。当然他肯定从布达佩斯科技大学的繁多课程中获益匪浅,那主要是建筑史的学习。邬达克在上海的建筑实践灵感,来源于英国、匈牙利、德国、意大利、地中海、伊比利亚以及墨西哥的传统文化。”彭切里尼在《邬达克》中写道。

大楼新落成的英文报道里提到,“1924年初大楼开始建造,1926年2月竣工可以入住。大楼有60套公寓,有的除了厨房以外只有一个房间,有的包含客厅、两间卧室、起居室、餐厅和厨房,更适合一家人居住。除了一般的建筑防火设计,大楼还建有一套特别的消防系统,包括5个消防龙头和屋顶5000加仑容量的水箱,火灾发生时如果消防队不能及时赶到,也可以自救。大楼底层连廊有一排商店,也是特色之一。”

武康大楼的居室大多朝南,户型灵活多样,从适合单身白领居住的一室户到能住下一家人的套间都有。这座形态独特的高档公寓曾经吸引了很多外国“金领”入驻,如西门子公司的雇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侨民纷纷回国或被日军关入集中营,公寓空置多半,万国储蓄会的业务也日趋清淡。

武康大楼沿街骑楼(摄影:乔争月)

武康大楼的命运与武康路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武康路一带由于规划合理、房屋品质好,依然是上海政界、工商界、文化界和艺术界人士汇集的地方。著名影星赵丹、秦怡就曾在武康大楼寓居。这条路的人脉和文脉得以延续,唯独路况,逐渐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日显窘迫。

时光流转到2007年,武康路幸运地被选为全市第一条风貌街道保护试点,由徐汇区负责进行保护性规划和综合整治。宛若“微整形手术”的试点工程历时三年,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尽量不着斧斤,用与武康路气质契合的天然材质修缮围墙和大门等风貌要素。武康大楼也同时历经一次保护性修缮,外立面除掉了脏乱的雨篷,清洗修复了清水砖墙和水刷石墙面,加装的空调机罩涂成红灰两色,分别与所在部位的历史墙面的颜色一致。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前,武康大楼和武康路就这样一起默默地变美了。2019年初完工的架空线入地工程让武康大楼的“熨斗造型”显得更加醒目。

近年来,武康大楼底层业态也历经一轮调整,昔日的药店、床上用品商店等改为有文化气息的文旅主题店铺,如中式雅韵的大隐书局、西式怀旧的老麦咖啡、富有特色的音乐书店、“城市行走”主题的“城市交集”和历史悠久的紫罗兰理发店等。游客们打卡拍照后,可以喝咖啡吃冰激凌观展看书,驻留感受这个独特的城市文化空间。

在为万国储蓄会设计一系列建筑精品时,在魔都打拼的建筑师在家信中吐槽了工作感受:“虽然在上海我设计的建筑数量比想象得多,但却无法实现技术大学时代的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建筑师……现在虽然我动动铅笔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但却再也无法回复设计小教堂时那种内心的宁静……”

年轻的邬达克或许没有想到,很快,他的建筑梦想就在这座东方大都市一一实现了,而铅笔绘制的一座大楼吸引着万千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康大楼内景(摄影:寿幼森)

武康大楼之外,让邬达克在上海崭露头角的建筑项目还有哪些

自1919年起,克利洋行完成了一系列万国储蓄会的项目。邬达克设计或参与过万国储蓄会的四个项目:原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7号万国储蓄会总部办公楼(已拆除)、巨籁达路(今巨鹿路)22栋住宅、毕勋路(今汾阳路)盘腾住宅和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

万国储蓄会1912年由西人盘腾(J.Beud in)、法诺(R.Fano)和麦地(H.Mad ie r)等人创办,总部设在上海。储蓄会的主要业务是发售有奖储蓄会单。储户每月储蓄一定金额,规定15年期满后发还本金,每月开奖一次,按照储蓄单号码中签领奖。这个方法利用了人们的博彩心理,生意兴隆。储蓄会在1934年发展到鼎盛,当时吸纳了全国储蓄额的五分之一以上,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在暹罗(今泰国)也开设分会吸纳国外华侨的存款。

万国储蓄会将吸纳的大量资金用于投资债券和外汇,并从事获利丰厚的房地产业。同济大学华霞虹教授在《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一书中提到,从大楼建成时间来看,对于武康大楼旧名“诺曼底公寓”的命名一个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以法国地名命名。万国储蓄会旗下的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开发的其他公寓都采用同样的命名方式,如毕卡第公寓(今衡山宾馆)对应皮卡第大区,培文公寓(今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对应旧省名贝阿恩,赛华公寓(今瑞华公寓)指代萨伏伊。

克利洋行为万国储蓄会设计的几个项目中,最重要的还是储蓄会位于爱多亚路的大楼。大楼设计为典型银行建筑的古典主义风格,有着壁柱、额枋和爱奥尼克柱头。立面构图显示了帕拉迪奥创意(14世纪意大利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 r ea Pa l l ad io 1508-1580开创的建筑风格)的影响,也采用了希腊母题。

1919年12月,英文《北华捷报》刊登了新大楼落成典礼的报道。盘腾在典礼上发表讲话,他用一系列数据骄傲地介绍了储蓄会的飞速发展,资本从1913年的58万元剧增到2300万元。

邬达克参与设计的毕勋路豪宅,人称“白公馆”,今为上海沪剧院所在地(摄影:叶辰亮)

克利洋行为盘腾设计的毕勋路豪宅,则是一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白色建筑,有着壮观的大楼梯、弧形大门廊和塔斯干柱式支撑的阳台。后来万国储蓄会破产清算后,这栋豪宅成为白崇禧的住宅,人称“白公馆”,后来由上海画院、上海越剧院和日式餐厅先后使用。“白公馆”近年历经一次全面修缮,成为上海沪剧院所在地,经常举办传承海派文化的沪剧沪语活动。

初到上海的邬达克还设计并现场监理完成了万国储蓄会投资的美式风格住宅群——巨籁达路22栋住宅(现为巨鹿路852弄1-10号和巨鹿路868-892号的花园住宅)。L形布局的22栋住宅整体风格统一,在坡屋顶和入口等细部有变化,显得生动而丰富。别墅设施先进,有美丽的大草坪,深受好评。《密勒氏评论报》认为这是在中国较早成功实践美式公寓风格的住宅,“解决了上海的居住问题”。多家美资公司在此租赁房屋作为员工宿舍。这22栋住宅也是邬达克到上海后设计的最早的作品之一。1920年他在寄回家的明信片上,用草图和照片展示了这个项目,还配文解释他设计的两种平面图和四种立面图。

巨鹿路852弄内2号和10号,这是邬达克设计的美式风格住宅群(摄影:寿幼森)

作者:乔争月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