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厌学症管心营,告诉你厌学症怎么防治-

厌学症管心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管心营:

最近这几天,一位独立摄影师道鹿森选择了跳海自杀,在他的二十五岁生日当天。

他在微博留下的5000字遗书引起社会关注,以及很多人的共鸣。

他在2021的最后一个月走的,像冬天一样安静。

他尽力不麻烦任何人,提前收拾好行李,把东西打包寄回家,找了房东把房子退租,把摄影器材送给同行,把一切都安排得很好。

在他生日的这天,他设置号了微博的发送时间,拒收了母亲的红包。

在他生日之前,他见了一直帮助他的朋友,并且一起吃了饭,他是这样的描述的“当我在寒冷的海水里翻滚颤抖,感谢你点燃一点星火温暖我,我无以为报。”

5000字的遗书太长,也太沉重,这里就不贴出来了。

简单提取一下里面的关键词,你都能感受到他生前的苦楚:

“出生农村”

“留守儿童”

“校园霸凌”

“自卑敏感”

“容貌焦虑”

“贫穷恐惧”

“父母关系不和”

“母亲控制欲极强”

“父亲有家暴行为”

“城市独居青年”

“经济困难却无可依靠”

“小时候在假期挨着外婆时才能感受到温暖”

“希望一次成功,赚到很多钱,家里就可以少一点吵架”

“救助被遗弃的小猫,身上只有几百块钱全部用了进去,也没有救活”

这封遗书引起了很多人共鸣,这封遗书的背后反映着多少真实的中国式家庭矛盾和学校教育冲突?

他的童年和很多人的童年多多少少有些重合。

甚至有网友戏称“这些家长都是复制粘贴的。”

所以在道鹿森死后,#拯救身边的鹿道森#这个话题成为热搜,阅读达2.6亿。

拯救“鹿道森”们,是管心营的工作之一,作为一个心理咨询机构,经常要面对的就是青少年时期的“鹿道森”们。

管心营就从鹿道森的遗书出发,用TA沟通理论来谈谈关系是如何引起心理问题的。

人生脚本

留守和校园霸凌

青年时代

人生脚本

我们每个人都写好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这就是人生脚本。

早就四岁的时候,我们就写好了大致框架。

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填上了主要的细节,从这个时候开始到十二岁,我们又为自己的人生脚本进行润色。

在青春期的时候,对故事进行修改,并且增加一些现实中的人物。

最后在成年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脚本是怎么样开始的,但是这些脚本却左右我们的行为。

伯恩在《语意和心理分析》中,他提供了一个完整定义:

“一个形成于幼年、受到父母强化、被生活事件证实并经过选择达到高潮的人生规划。”

鹿道森有什么脚本呢?

在鹿道森9岁的时候,小学三年级,望子成龙的父亲突然要求他去做是四年级的题目。

对于一个普通小孩来说,不要说解方程了,连XY都不知道是什么,自然解不出来。

“……但我不是神童,只是一个普通的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越级的功课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来完成,结果我收到的不是辅导或者让我更加努力的鼓励之类的话语,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穿着皮鞋狠狠的踢在我身上,只是因为我做不了4年级的功课……”

孔子说过,不教而杀谓之虐。

意思是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惩罚,这是暴虐的行为。

这里出现了两个脚本。

第一个脚本是“要完美”。

这样的脚本非常常见,出现厌学问题的孩子,十有八九都有这个脚本。

最初形成可能来自于父母,他们一开始确实是善意的教导,

例如“你应该把饭吃完!”

“你应该把脏衣服收好!”

“你应该按时睡觉起床!”

这样的信息为孩子更好适应的生活而服务,但是不一小心就可能导致坏的结果。

“要完美”就是说:

只有我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正确,我才是好的。

(因此,我得注意到所有细节)

换一个角度来看,当这个信息出现时,其实就已经假定了自己是不好,只有做到完美,才是好的。

这个脚本看起来是一种心理动力,但是其实是一种没有结果的动力。

因为无论怎么做,都可以嫌不够完美,这样孩子就永远都认为自己不是好的。

而一个应该脚本的背后,是一个禁止脚本。

当应该脚本无法被满足的时候,禁止脚本就会出现。

第二个脚本是,“不要亲密”脚本。

这个禁止信息的意思通常是指禁止身体的亲近。在这种模式下,父母通常很少触摸彼此,也很少触摸孩子。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指“不要有情绪上的亲近”,常见于家庭里的人彼此都不谈论自己的感受,这种情形还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如果父母老是和小孩保持距离,小孩可能就会给自己不要亲近的信息。一开始,小孩会一再尝试接近父母,如果一直得不到反应,最后可能会认为被拒绝的感觉太痛苦了,不值得这样寻求彼此的亲近。

另一种类似的信息是“不要信赖别人”,这个信息可能来自父母突然离去或是死亡,由于无法了解父母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因而决定:“我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会在我想要的时候在身旁陪我。”如果父母虐待小孩或是欺骗小孩、占小孩的便宜,小孩也很容易接受这个信息,他会决定:“为了保护我自己,我要离你远远的。”

长大以后如果还带着这些决定,就会老是怀疑别人,即使别人很温暖地接纳他,他也会一直试探看看有没有拒绝他的迹象,如果对方还是接纳他,他可能会一直试探下去,直到破坏彼此的关系,然后说:“我早就知道了。”

“为了保护我自己,我要离你远远的。”是这个脚本的核心。

为了保护自己,鹿道森选择了“回家”。

父亲暴虐的行为,鹿道森决定离开了父亲,哪怕重新变成一个留守儿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不要亲密的脚本,在鹿道森父母之间也很明显。

“复杂的家庭关系,打着为了孩子好,两个人互相煎熬不离婚,他们的各种脾气行为,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我也不想继续一段《婚姻故事》,更没有想过生育。”

控制欲强的母亲恐怕也来自于此。

鹿道森的母亲,一方面每天和丈夫吵架,吵架完了之后,还要告诉孩子:我是为了你有一个完整的家。

其实母亲的逻辑很好理解,“我是为了你,才没有离开这个大混蛋,所以你要给我听话一点。”

很多家庭都是这样,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才没有摆脱苦楚的境地(即使大家都看得出来,这完全是大人自己的事情,当事人也难意识到),于是内心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少几分耐心,多几分盼望。

我们管心营在做咨询的时候,控制极强的母亲配上一个软弱的儿子是很常见的。

这又为后面校园霸凌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在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中,孩子出现问题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最常见的剧情是,丈夫在外面受了气,就拿妻子“撒气”;妻子打不丈夫,就拿孩子“撒气”。

这种情绪宣泄不一定要以指责、辱骂、肢体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多时候可能表现得更加隐蔽,或者通过无意识的动作表现出来。

比如,在孩子需求得到照顾的时候,不去照顾;在本来应该帮助孩子的时候,不给予帮助;在孩子做一些年龄相符的行为时,却要求孩子像个大人;在孩子表现得很好的时候,却嫉妒孩子,于是责怪孩子为什么不能表现得更好等等。

别的不说,光在该给予帮助的时候,不给予帮助,这条就已经能让大多数人丧失反抗的勇气。

留守和校园霸凌

随后鹿道森又开始了留守的生活。

“成为留守儿童,终究还是小孩,还是会想亲人,而之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陪伴我的,是漫长的校园霸凌。”

鹿道森原本以为逃离了父母,自己就可以得到安宁了,但是没想到,是漫长暗日的开始。

“被排挤,被欺负,让下跪,被威胁,拦着路不让你走,一群人欺负你。我家里人总说我不爱说话,不喜欢打招呼,可是从没人去想过一个人会变成这样的原因。”

看过后续报道的人,鹿道森的姑姑说“对校园霸凌的事情并不知情。”

这里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被校园霸凌不和老师、家长说呢?

其实关键不是在于校园霸凌,而是父母的态度。

我们管心营也帮助类似的青少年,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出现自残行为了之后,才被父母重视问题,幸运地求助了专业的老师。

他们不一定经历校园霸凌,但是一定经历过生活的绝望和无助。

这些孩子的家长们,真的就和复制粘贴一样,都有着类似的想法

“等孩子熬上大学就好了。”“等你考上大学一切都不是问题。”

“所以你要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之后,有钱就能解决问题。”

当父母抱着这种想法的时候,孩子遇到的问题就会被忽视掉。

很多孩子都很害怕老师请家长,大家可能没想过原因是什么。

家长就是孩子最后的依靠。

当老师请家长的时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后的依靠也变成了“施害者”。

这意味着,没有人来帮助自己,没有人来解决问题了,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而对于鹿道森来说,父母早就不是依靠了。

这里我们管心营并不去责怪他的父母,根据鹿道森的姑姑采访,在姑姑的眼里,鹿道森的家庭只是很普通的家庭,父母在外面打工,因为贫困,不得不终日忙于生存,内心焦虑而苦闷地活着。

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来我们这里咨询的家庭,很多家长的收入已经不低,甚至是社会中较高的收入水平,但是依然连请一天假带孩子来咨询都得担心工作丢失,不敢有一天怠慢。

孩子因为厌学而痛苦得不行的时候,父母急功近利地问“老师,这次咨询过后孩子能不能回去上学。”

我们却很难去指责家长,因为对于家长来说,少一天不工作,就有可能意味着被辞退,到时候就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危机,而是整个家庭的危机。

这种时候,父母连自己的情绪都处理不好,更何况处理孩子的事情呢?

更多时候,父母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情绪的容器。

鹿道森的父亲为什么会迫切的盼望孩子是一个天才?

为什么这么多家长都会认为“考上大学就没事了”?

之前有一个家长听到孩子数学考40分的时候,他本来在路上摆摊,勤勤恳恳,各种苦头都能往肚子吃,而班级群里,孩子的成绩却让他瞬间崩溃,为什么?

这个摆摊的难过的不是孩子考40分,而是40分背后代表的命运,害怕以后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累死累活,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的生活。

对于以前的家长来说,一个本科毕业证书,意味着孩子物质有保障,不会轻易失业,甚至在家长们的认知中,这也意味着相对体面的工作,不用风吹日晒。

对于鹿道森的父亲来说,假如儿子是个天才,儿子就是他焦虑而苦闷人生的救赎,儿子就可以带着他脱离贫困的生活,他就不用终日忙于生存,也不用为生计担惊受怕。

这样的家庭普遍吗?很普遍,普遍到我们自己可能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

我们的出生不仅仅是父母爱情的结晶,还有父母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渴望。

但是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过于沉重,所以亲子之间往往有着情感隔离。

现在很多孩子都不快乐,背后就是一方面父母期望孩子承担自己的愿望,而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承担起大人的愿望呢?

另外一方面是父母因为满足不了孩子的想法,所以也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也有两个脚本,一个是“不要像个小孩”,一个是“不要感受”。

不感受的脚本很好理解,家长禁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家长代替孩子的感受。

比如,天气变凉了,妈妈觉得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心理台词“我好冷,你快衣服穿上。”

这里重点讲一下“不要像个小孩”的脚本,这在我们国家很常见,而且经常被忽视。

这是出于父母的儿童自我觉得受到孩子的威胁,而发出的禁止信息,但没有严重到希望孩子不存在。父母的儿童自我说:“这里只允许有一个小孩——就是我,可是只要你的举止像个大人,不要像个小孩子,我就容忍你。”

小孩较大以后,这种信息也会经由口语传达出来,例如说:“你已经长大了,不要……”或是“男孩子不要哭”之类的话。

如果父母自己从来就不被允许表现得像个孩子,看到幼稚的行为就觉得受到威胁的话,也会对小孩传达“不要像个小孩子”的信息。他们可能是在成长时遇到经济萧条的时期,或是成长在家规非常严格、把价值感都建立在行为的家庭。

有时长子或独子也会给自己这种禁止信息,当看到爸爸和妈妈争吵时,独子可能会认为:“这里除了他们就只有我,所以他们吵架一定是因为我的缘故,我应该为此想点办法,最好快点长大,好负起责任。”

长子也可能认为自己要负起照顾弟弟和妹妹的责任。

如果你和小孩子相处时很不自然,很可能就有这种禁止信息,同样的,如果你在宴会或是类似的欢乐场合,觉得很不自在的话,也可能有这种禁止信息。“不要觉得好玩”和“不要享乐”可说是类似“不要像个小孩子”的禁止信息。

当然了,并非一定要在儿童自我里才能觉得好玩或是享受乐趣,而是说,如果你在小时候就认为只有小孩才喜欢玩、喜欢乐趣,而你一直都被当成严肃的小大人,那么在你长大以后,有机会好好玩的时候,很容易被拉回以前的决定,而无法放开来尽情地玩。

在有些家庭里,小孩太喜欢玩的话,会被贴上懒惰或是罪恶的标签,因此会有魔术般的信念,认为如果觉得很快乐的时候,就会发生不幸的事,所以要避免不幸,就不能有很快乐的感觉。

这个信念对于鹿道森来说,影响也很大。

“要是能赚到很多很多的钱,家里就不会再为了这种事情吵架了。”

他把父母的关系好坏承担在了自己的身上,这本来是不属于他的责任。

这导致了青年时代的他被压得喘不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青年时代

“即便我身无分文,我也不敢和家里说,因为我知道,除了让我不要乱花钱以外。又会重复重复又重复的说,家里没钱,至此以后,再困难的情况,我也不会再和家里说,不愿意增加负荷,我知道家里的情况,但是更讨厌这种话语,每一句都让我觉得压力好大,多用一分钱都觉得满是愧疚。”

其中,最让人辛酸的是

“记得初中的时候,满眼羡慕的看着别人手里5毛钱的雪糕,除了羡幕以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想起17岁的生日,因为没钱连晚饭都没有吃……”

我记得有一次,安慰一个来访者“没关系,小时候买不起的零食,你可以随便买了。”

来访者告诉我“小时候没吃到的零食,长大以后再吃,也不是哪个味道了。”

我理解对方的意思,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需求,长大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去被满足了。

这些没有被满足的孩子,长大以后,即使有机会满足自己,内心也全是遗憾。

“长大了理解生活不易,但是谁又来抚平我的伤口,谁又来治愈我呢?”

命运更加捉弄人的是,他选了一个摄影师的职业。

这个职业和大多数艺术类职业一样,高投入,回报风险大,下限很低,上限也很高。

为什么老师、医生、公务员这样的岗位被很多家长推崇呢?

原因很简单,下限很高,只要你正常工作,绝对出现吃了这顿,没下顿的情况。

而且,摄影师这个职业,也是一个需要积累和发育的职业。

如果是富足的家庭,可以任由孩子去做喜欢的事情。

但是,鹿道森不是,他是农村家庭,他等不了这么久了。

“回望故乡几百里,我也没有回去的理由,回去也只是累赘,没有人会爱我,电话里永远在说家里没钱,你这个月挣没有挣到钱,他们永远只在乎金钱,名利,地位,没有人关心你是否幸福,快乐,我感觉压力好大。”

“没有爱,没有钱,没有生活的动力,没有未来。”

父母对他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家里没有钱,家里没有钱。”

父母把对贫穷的恐惧转移到了他的身上。

在父母的年代,贫穷是大事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贫穷意味着死亡。

这是一个“超脚本”,台词是“我希望这件事情发生在你身上,这样它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我们用“烫手的山芋”来形容这样的脚本,迫不及待的丢给别人。

于是鹿道森肩负着父母丢给他“山芋”:要变得有钱。

有钱不仅仅意味着解决了父母一辈子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脱离贫困、不用生计发愁、光宗耀祖。

鹿道森在工作上其实也已经小有名气,虽然变现还是有些困难,但是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是对未来的无助和绝望,是没有钱、没有爱的现在,是没有被满足的过去。

“明明很努力却什么也没有做成,感觉压力好大,我在泥泞中找不到方向,没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面对人生的各种小吃醋按着,走对了是幸运,走错了,自己担着,贫穷的人终究会更贫穷吗?还是只是我拮据而已,我又在坚持什么?”

“被霸凌,被逼婚,逼事业,家庭,没有私人空间,真窒息啊”

一个人在25岁的时候,结不了婚、买不起房子、回不了老家、事业不顺、脱发发胖等等问题,或许在上一代看起来坐在空调房间里工作一定很舒服,但是家长们看不见无形的压力和没有边界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这就是代沟。

其实鹿道森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他在遗书多上多次写到

“请从此刻爱你的孩子,请不要伤害你的孩子,你值得被爱。”

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我们管心营处理过的厌学问题,孩子要么休学、要么抑郁,问题都严重,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孩子的问题严重到了休学、抑郁的程度,家长才能关注到这个问题。

甚至有很多家长固执地认为“长大了,孩子就理解我了。”

我们要说的是,即使长大了,孩子理解了家长,亲子关系也回不去了。

而且创伤也很难有机会再被修复了,因为孩子会选择离家千里,实行禁止亲密的脚本

——“为了保护自己,我要离你们远远的。”。

这是我们管心营遇到的普遍情况,小问题不重视,变成大问题了才知道后悔。

其实厌学症的本质是青春期的时候,亲子关系出现问题,而厌学是一个目标,让家长和孩子能达成共识的目标。

当父母和孩子冲突已深的时候,求助于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心理专家,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我们也理解,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有这样的条件和意识。

如果你发现身边有“鹿道森”或者感觉自己的孩子就是“鹿道森”,尽可能的去接纳他、去看见他、允许他。

去接纳他们的无力,去看见他们的痛苦,允许他们的无助。

相信他们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又不是让他们一个人去解决问题。

本文来自厌学症心理管心营,转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厌学症家庭,标明出处后欢迎转载。

- END -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教你如何防范厌学症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们,教你如何防范厌学症

有厌学症,来管心营。十次管心厌学心理。厌学症心理管心营是管理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级管理咨询师张和本博士为核心团队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融合积极心理学,家庭疗法,TA沟通分析,短期焦点技术、催眠疗法和心理剧疗法等创建家庭状态疗法,内拓活力,胜训学习,快速管心厌学心理,以及相关的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厌学心理要管心,管理心理管心营。

分享更多厌学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