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庭结构类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庭结构类型图

8月9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召开《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线上发布会。发布会就调研报告中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未成年人综合画像、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危害后果、主要原因、家长对于国家防治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呼吁等具体内容进行了梳理和介绍。

沉迷者以男生居多

据介绍,调研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深度访谈了全国各地向该中心反映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103位家长,同时详细整理了49封来自各地家长给中心的信件,归纳分析了共计152份材料。其中,83%的家长明确表示自己家孩子沉迷《王者荣耀》,15%的家长因为对游戏不了解,并不清楚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戏,但大多描述为“打打杀杀的手机游戏”,另有2%的家长表示自己孩子玩的是其他游戏。

调研发现,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以男生居多,占到93%左右,女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这些未成年人年龄最小的11岁,年龄最大的即将满18岁,14至17岁的最多。其次,从家庭结构来看,3%的家庭属于联合家庭;3%的家庭属于隔代家庭;94%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其中14%的家庭属于单亲家庭。

从父母的工作性质上来看,这些未成年人的父母工作多为“务工”,即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占比69%。其中夫妻双方均在本地的占比35%,夫妻双方均在外地的占比21%,夫妻一方在外地的占比13%。父母属于城市上班族的,占比15%;父母工作在体制内的,占比3%;父母已经退休的,占比3%;父母进行个体经营的,占比6%;还有一些父母并未提供具体的职业类型,占比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个人及家庭影响极大

该报告梳理发现,约有65%的孩子每天打游戏超过10个小时,其中8%的孩子超过15小时。长时间玩游戏导致未成年人情绪暴躁易怒,在本次调研中,90%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后,脾气和性格较之前大不相同,甚至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在接受访谈的家长中,81%明确表示因孩子长期沉迷游戏对学业造成了很大影响。

除此之外,长期沉迷于游戏也影响了未成年人现实交往能力。自从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后,这些未成年人与身边同学的关系逐渐淡化,越来越沉浸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除了与身边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关系疏离外,他们对外界的活动、运动、风景等均表现出没兴趣、无精打采的样子。

据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后,对自己的形象、卫生一点也不在乎,很长时间不洗澡、不剪头发,甚至有些孩子也不洗脸,这让他们的精神状态看起来更加萎靡颓废。在接受访谈的家长中,反馈孩子因长期玩手机游戏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的,占比高达42%,其中24位家长提供了孩子具体的近视度数。

在家长们看来,未成年人长期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一些未成年人还有抑郁的表现。此外,也有个别家长讲述,孩子在沉迷游戏后,有时候会产生幻觉,情形严重时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

除了对未成年个体造成负面影响,孩子沉迷游戏也给家庭带来一些压力。如家长们普遍反映因为游戏问题,孩子经常与家人出现言语冲突,一些未成年人甚至经常辱骂家长。很多未成年人与家人发生肢体冲突,一些未成年人甚至对父母拳脚相加,拔刀相向,以致有些母亲不敢一个人和孩子相处。

面对父母的管教,一些未成年人以自杀、自伤或者离家出走等方式相威胁。在152个家长中,竟有超过35%的父母面临孩子这种威胁。还有的未成年人以持刀自杀、绝食自杀、上吊自杀和烧房自杀等各种方式威胁父母。

一些未成年人盗用父母银行账户进行游戏充值,令家庭经济情况雪上加霜,家长们为了挽回经济损失,不得不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整理材料,以期望能够和游戏公司沟通退款。在本次调研数据统计结果中显示,有超过50%的未成年人会因为手机网络游戏充值,10个未成年人充值金额在1万元以上,最高的竟然达14.9万元。

“手机带娃”方式不可取

分析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并没有做到切实履行好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义务。在孩子幼年时期常通过给孩子一部手机以安抚他们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解脱”自己;待孩子稍长大一点,这些父母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后,为了获得片刻的喘息与安宁,并不理会孩子对他们流露出的情感交流需求,选择给孩子一些电子产品以让他们安静下来。

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在电子产品所充斥的大量广告与诱惑下,对其产生依赖便不足为奇了。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出现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苗头时,这些父母才开始变得紧张起来。然而,由于家长们往往缺乏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能力,强硬的管理手段很有可能会激化亲子间矛盾,导致家庭关系持续紧张。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只能将孩子留在老家让老人照看。祖辈一代往往并不懂得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引导孩子。为此面对孩子的哭闹,相比于苦口婆心且无效果的说教,他们会发现给孩子们一部手机往往是最“便捷高效”的方式。殊不知,这种行为无意中也为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埋下了伏笔。

此外,网络游戏具有形象性、新奇性、操控性、实战性、刺激性等特点,同电脑相比,手机网络游戏玩起来门槛更低,且具有更加明显的便捷性。因此手机网络游戏成为很多未成年人获得成就感、存在感和价值感最为便捷、快速和经济的途径。

调研发现,一些未成年人会借助手机网络游戏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如单亲家庭所造成的自卑、孤独,常年留守在家所形成的孤僻、压抑,及“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所带来的情感忽视等负面情绪和日常无法排遣的内在压力。如贵州曾妈妈在访谈中说:“我爱人在几年前意外去世,两个孩子由我一个人养育。自从丈夫去世后,大儿子开始沉迷网络游戏,整天在家抱着手机不撒手,他还经常通过跳楼等方式威胁我。另外,他通过游戏认识了一个女生,并称呼对方为老婆,孩子还和对方讲自己要上学,放学了就会联系她的……”

应对未成年人沉迷建议

该报告认为,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国家关注和治理的社会问题。为此,报告也提出了相应建议。

应当尽快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网络保护的相关规定。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要求接入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并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登录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22时至次日8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等。

应当加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进一步细化,它的出台将可以有效地指导相关主体落实其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具体职责,有助于构建高质量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以应对当前复杂的局面。

应当支持、鼓励修建可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户外场地,组织动员开展更多针对未成年人的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未成年人拥有健康体魄的有效方式。针对当前户外场地不足和专业活动匮乏的问题,国家应当积极支持、鼓励户外场地的修建和户外活动的组织。

在此次发布会上,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提出,应当支持有资格的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社会组织作为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其社会监督的相关职能。国家应当积极培育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社会组织,支持其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各种工作,在必要时支持其针对广泛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问题提起公益诉讼,以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数据来源:据上海恩三青年发展促进中心)

来源:公益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