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上工作,我们都要培训、学习后再上岗,却也可能遭遇被辞退的结果;唯有母亲的角色不需要培训,只要到特定的时候就可以担任了。并且,无论做得好做得坏,母亲的身份永不更改,就好像捧着一碗铁饭碗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不是因为这样,所以女子就不用读书了?反正到最后都要回归家庭?是不是因为这样,所以按着自己的喜好,随便做着母亲,反正不会有下岗的机会?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就是做母亲。因为与生俱来的母爱,督促你必须要做个好母亲;因为儿女成人后的人生走向,迫使你必须做个好母亲;更因为一个家庭、家族的兴衰,与母亲息息相关。

譬如,正因有远见的孟母为了孟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而三次搬家,才有后来的伟大哲学家孟子;正因心中有国家的岳母以“精忠报国”之嘱托刺青予子背,才有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名将岳飞;正因心中有大义的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才有一代名将陶侃……可见,一个母亲的格局大小影响至深、至远。

然而,并不是说,有知识有文化、有钱有势的母亲就一定有格局。如何做一个有格局的母亲呢?

1. 爱子却不溺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格局的母亲深爱儿女胜过自己的性命,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换得儿女的舒适平坦人生。虽是如此,还是不够,还要做到不溺爱,就是从小教育儿女不为恶、要行善,培养儿女具有高尚的情操,做一个正直、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真正的爱儿女,并不是不计代价地为儿女付出一切,更是要有原则性地以爱教育儿女,塑造儿女。

东晋时期,陶侃做县吏监管渔业时,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次,他念及一生贫苦居住乡间的母亲,就托乡人将下属所送的一罐鱼鲊带给自己的母亲。没有想到,陶母却原封不动地退回鱼并附信:“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犹矣。”陶侃收到母亲的信后,立志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2. 教子却不强势

教育儿女是父母的责任。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生活模式,似乎是母亲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儿女。母亲比较细心,会照顾到儿女衣食住行、心理需求等方方面面。然而,随着儿女日益长大,母亲要学习不断放手、尊重儿女的想法和选择。不可以以母爱付出的名义来道德捆绑,要求儿女凡事都要照母亲的话去做。不可以以母亲看儿女始终长不大的视角过分干预儿女的工作、学习、生活……只要儿女的所做所行没有触犯原则、底线,母亲都应该赋予儿女自我选择、如何生活的自由。

就好像慈禧太后不可谓不是一个聪明能干、精明之人,但她对自己的养子光绪帝充满各种不信,她总认为自己的所做所行才能保住大清江山,自己的儿子不行。儿子虽然已成年,但她仍然垂帘听政,并不将实际权力下放给有热血、有想法的光绪帝。面对腐朽落后的清朝末期局势,光绪帝想力挽狂澜进行戊戌变法,很可惜,还是被慈禧太后以“爱之名义”镇压了;清朝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3. 包容且不苛责

儿女在成长过程中,势必要面对碰壁、挫折、犯错的时候,爱儿女的母亲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而是站在儿女的角度,包容儿女的一切;等待儿女从错误中回头,相信儿女能最终扛过艰难。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离不开欧母的教育。后来,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被贬职。欧母不但没有抱怨儿子的仕途不济,反而安慰说:“你为正义而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有这样的母亲,儿子怎么不会有光明的前途呢?

现代是个不愁吃穿的时代,却还是出现一些儿女自杀等不珍爱生命的现象。有很多时候,原因都是出现在家长身上。因为爱之深,就名正言顺地“责之切”。反正都是“自家的孩子”不好,“别人家的孩子”有多好。其实,回归我们初得儿女时的心境,不就是儿女能够平安出生、健康成长,做父母的就满心知足了吗?为什么随着年岁越长,就越看重儿女学业、事业、成就非要达到什么地步,才是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我们一起努力,不停学习,做一个有格局的母亲吧!让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爱中健康成长、平安顺遂一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