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淄博“田间学校”模式全国推广,为什么能?

初冬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但是,淄博市桓台县马桥镇祁家村秋祺家庭农场负责人孙静的心,却热了起来。不久前,孙静刚刚参加了淄博市桓台县高素质农民市级进阶培训班,正考虑自己经营的400亩家庭农场继续“扩容”,而在7年前,她的家庭农场仅有50亩地。

12月5日,128名职业农民刚刚举行了2021高素质农民市级进阶培训高青班的开班仪式,淄博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在高素质农民市级进阶培训班上给大家讲了第一课,讲课内容涵盖宏观政策、惠农金融等,确保百姓了解到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未来,像孙静这样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学员们,将成为淄博农业的领头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市级培训班:打造淄博农业领头雁

“我接受培训的时候,问老师要来了电话,回去之后,一些听不懂的地方,我就给老师打电话。怎么施肥,怎么剪枝,随时请教。”果农马民生在2018年第一次参加了由淄博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农民培训课程,就尝到了甜头。当时他对家庭农场管理一窍不通,但如今已经小有心得,果园的收入也从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万元,成了家乡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带头致富的“果树专家”。

在桓台县,高素质农民培训主要围绕当地种粮大户展开,整个培训设置了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家庭农场运营管理、农产品品牌建设等。记者看到,现场除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手册》,还有《植保绿色防控与无人机应用技术》等种粮大户急需的教材。

而在博山区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上,参加培训的主要是种植猕猴桃、苹果等农作物的家庭农场负责人,而《农产品短视频直播营销》等有关电商知识的教材,则让学员们感到雪中送炭一般。

在学员们配发的《高素质农民市级进阶培训手册》上,既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样开拓视野的宏观课程,也有“家庭农场”等实用课程。尤其是家庭农场这门课,在这一周的培训中,不但有家庭农场的运营与管理,还包括了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的模拟训练,甚至细致到专门设置课程,“手把手”教授制作“家庭农场发展规划书”。

“老师给我们讲了有关农业支持保护方面的政策,还有强农贷的政策,都非常实用。”桓台县马桥镇祁家村秋祺家庭农场负责人孙静,刚刚听完桓台县高素质农民市级进阶培训的第一课。她告诉记者,这次培训的课程安排十分丰富,让她收获很大。

据了解,淄博市根据各区县农业生产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实际制定培训班课件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农户展开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市级进阶班重点培育农民经营管理、组织管理、生产技术等能力;县级着重开展生产实用技能培训。截至11月底,淄博市今年共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120个,培训高素质农民6365人。

田间学校:把培训班开到了地头上

实际上,这样的集中培训只是淄博市农业农村局提高农民素质诸多手段中的一种,而持续时间最久,在我省和全国都得到推广的,则是淄博市首创的田间学校模式。

“一周之前,我们刚刚结束了一期田间学校的培训,大家不忙的时候,就会凑在一起,消化我们刚刚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术。”11月24日,在临淄区皇城镇史王村的蔬菜大棚里,东科田间学校校长张丽娟正在跟几位村民在大棚里查看了蔬菜的生长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上周的培训内容“消化”在了实际生产当中。近年来,淄博市建设了120多家田间学校,累计培养高素质农民10万多人。临淄区东科田间学校,就是其中的一所。

从2014年,东科农民田间学校成立以来,张丽娟亲眼目睹了发生在合作社社员们身上的切实变化,种植技术的提高,让蔬菜得到了更好的管理,收入逐年提高。

“以前上课大家都交头接耳,但现在听得可认真了。”张丽娟清楚记得,第一次培训的时候,教室里乱糟糟的,后来社员们发现这些培训真的对收入有帮助,参加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张丽娟的教室搬了两次家,学员也由过去的三四十人扩大到如今的一百多人,社员素质明显提高。

“以前的时候,我总在怀疑,自己行吗?这啥也不懂,很担心。通过学习之后,我的理念和思想都开阔了,胆子也大了。”孙静告诉记者,在2014年,她种了50亩地的粮食,当时第一次接触到了淄博市田间学校的培训。以前,管理50亩的时候,孙静还感觉非常忙碌,既不会使用农机机械,经验也不足,不知道先干啥后干啥,每天都很累。“通过学习之后,少走了好多弯路。现在管理到了400亩土地之后,反而比较轻松了。”

“手机课堂”:有了问题,专家随时解决

目前,淄博市推广的云上智农、农保姆等APP“手机课堂”,随时随地都能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成了田间学校和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有效补充。

“我们思远农业推广的农保姆APP,就通过手机来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山东思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崔珺壬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到了西红柿上市的季节,农户可以直接打开APP就能搜到有关西红柿种植的视频课程。

这家起步于2003年的企业,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农业数据和农业教育资源,农户也可以直接通过APP的留言功能向专家提问。可以说,通过手机农户们能够随时随地得到专家们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陈永金在自己家乡博山区域城镇上虎村种植了20多亩樱桃,前几年建设果园的高成本投入让他格外重视农业知识的学习。陈永金说,原先自己在手机上只关注过微信、QQ,后来又发现了抖音、小视频等新的应用。可以说,手机给自己种植的樱桃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对此,猕猴桃种植户李永喜深有体会。李永喜的家乡在博山区源泉镇南崮山南村,这里是著名的博山猕猴桃种植区,他种植猕猴桃也已经有20多年了。拿他的话说,以前干农村的就像“捂着马头”在干活,但自从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感觉自己的眼界突然打开了。“尚子焕老师教的‘家庭农场的运营与管理’,简直就是讲到了俺的心里。”李永喜告诉记者,现在他经营的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了30多亩猕猴桃,真正尝到了农民教育培训的甜头。

淄博“田间学校”模式全国推广

淄博市首创的农民培训“田间学校”模式,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也得到了充分肯定,目前,这一模式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得到推广。临淄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科教培训科科长陈冲告诉记者,临淄区今年以来,依托农民田间学校重点针对临淄区的设施蔬菜、粮食种植、畜牧养殖、农机推广和服务四个专业展开培训。他们今年已经培训了2000余人,让农民掌握一些必要的生产技术、新理念和新品种,这对农业增效,百姓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淄博市农业农村局科科教生态科孙淑珍科长告诉记者,通过系列对基层农技人员的连续培训,淄博市的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建设示范基地100多个,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10万多个,每年推广主推技术100余项。目前,淄博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智慧农业从温室大棚到大田生产,无人农场,生态循环。小麦玉米连续增产,果树蔬菜产业兴旺,农民收入连年提高。

孙淑珍告诉记者,目前,淄博市建设了120多家田间学校,培训班走进了田间地头,培训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充分相结合。为保证培训效果,淄博市遴选省内高校及淄博市农业专家及农民带头人,建起了师资库,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聘请不同的老师授课。

多年来,淄博市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10万多人,培养了许多家庭农场、合作社带头人,其中像临淄区东科于永先、高青县溪之悦孙朝霞两位学员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桓台县的吕茂兴被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百优保供先进个人……(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景阳 李波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