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策划:素卡

最近发生了一件特别激烈的事情——“华东理工大学表白墙”事件。

起源于11月22日,一女生在华理食堂就餐时,被一名男生“用耳机占座”的行为惹恼,在学校“墙”上进行了吐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匿名者声称无意带走了充电线,希望“恶心的男的”到时候“不要倒打一耙,说她是偷东西哈”。

·此地无银三百两,桌上耳机不曾拿

而当同学在保卫处的帮助下找耳机时,匿名者又改口:“耳机在我这儿,不小心洗了。”

在事件发酵后,学校称“二人已协商解决”。而在不久前,一男同学因盗窃被学校给予了开除处理。对此,许多网友都觉得事情极其不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情处理和校内舆论的反差引发了一波报复式的互联网二创,促成了一场达达主义狂欢。

有人觉得一个耳机,没必要网暴至此。

有人觉得这事板上钉钉,应该交给警方处理。

网上的争端从校内纠纷到性别话题对立,从人肉到发律师函,人们都盯着自己关心的话题,却忽略了事件的发酵原点——大学表白墙。

这种看似小范围的媒介传播形式在本次事件中发挥了多渠道拱火的作用。

大学表白墙,大家对它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校园内表达爱意的渠道,是向帅哥、辣妹诉说倾慕的平台。

·当然,也有人紧跟头号玩家热点

但到了今天,表白墙正成为网络暴力新的战场,同学间毫不吝啬充斥暴力与恶臭的话语,飞驰的唇枪舌弹划过新一代大学生的校园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生吃喝拉撒都在学校,难免有生活摩擦,生活吐槽是表白墙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分支需要掌握阴阳怪气的要领,讲究以恶心人为目的。

而他们的切入角度,让欧·亨利也自愧不如,比如这起饮水机换水事件。

“无语住了家人们”,换来了热心网友就此事发表的锐评。

这类吐槽通常聚焦于生活琐碎的细节,通常聚焦下雨没好心人帮忙撑伞、路上买东西缺斤少两了、洗衣房里有人洗球鞋内裤之类的困扰。

这类匿名曝光,危害性不大,看了顶多绕着走。

但到了讨论实际问题的表白墙,就有点战火纷飞的味了,开始爆发舆论冷战。这是一场回合制游戏,而道德制高点就是下手时机,谁先占上风谁就稳了。

表现在文字上就是无端的谩骂和恼羞成怒的报复言论。

究竟多大仇恨才能让这位同学发长篇的征讨檄文呢?

原来是走路的时候撞到ta了。

而当战事升级,网暴表白墙渗透了现实与赛博空间的攻击,堪称中国版4chan,充满了恶臭的粪坑言论和歧视。

有位老哥匿名要求学校的女同学穿短裙上课,妄图在校园里实现最大胆的性别凝视。

这个级别的选手也擅长恶人先告状,包子落桌堂里,热心地帮他吃了,还耀武扬威地说:“不要把你的素质留下。”

但他殊不知,这个包子已经放了至少一周了。

在翻看了大量的表白墙语录后,他们有什么共通性呢?

他们对学姐评头论足时会说,匿了。

有人在反串女生身份试图挑起性别对立时会说,匿了。

那匿名化意味着什么呢?

不用为说出的话付出代价。

在大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标签,你是大三的小马,你是秘书处的部员,你是14栋的潘大脑袋。

但在表白墙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匿名者。

在线下,我们与人交往互动,会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立场,对情绪保持克制。

但在网络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完全匿名,可以公开宣泄他们的情绪。

大学表白墙就像一扇单面镜,可以肆意放大别人的丑恶。而自己呢?潜藏在镜子后面满足地窥伺,心里高呼:“没有人能杀死镜中的幽鬼。”

在华东理工大学事件中,一位学生匿名发帖:“考不上211的多少都是脑子有点问题。”他随即被吧友开盒。

所谓开盒,就是将他的真实身份信息披露在网上。在身份被揭露后,这位同学在帖子里服软,叫上了“爹”。

1993年,美国有个叫彼得·斯坦纳的老哥,在《纽约人》杂志上发表了一幅漫画,标题叫“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描绘了一条狗与另一条同样坐在电脑前的狗交谈的场面。

你永远不知道在网络的另一端,坐在电脑前的到底是什么生物。

因为匿名,他们可以敲下平日里不敢说的一切,他们可以是伸张正义的蜻蜓队长,可以是主持公道的梁山好汉,但就不能是×年×班的×××。

匿名,隐去了名字,擦去了负担,表白墙如今充满了暴论,正是匿名给予他们肆无忌惮宣泄的勇气。

表白墙运营者不能逃脱推波助澜的责任。

表白墙的运营模式是半公众半私人性质的表白墙,由一位或多位管理员管理。

有的表白墙漠视学生的肖像权,偏听偏信一方的言论,在未确定事实的情况下将男生的照片挂到墙上,不顾可能引来的恶劣后果。

·马赛克是网友打的

面对正义网友的铁拳,表白墙显然招架不住了,以删帖道歉收尾。

现在,表白墙未经审核随便挂人的现象似乎已经见怪不怪。

我们能在表白墙上看见如此之多的网暴信息,也昭示着表白墙管理者的一个逻辑:他们并不在乎网暴。

有些表白墙确实方便了大学生交流信息,也促成了一些校园爱情的产生。

但有些表白墙只在乎流量,有流量就有钱赚

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表白墙帮人卖起了女装,接起了外卖广告,玩起了早年网站商业变现的老套路。

2020年1月,汕头一中的表白墙因管理不当,发布了一条3000元买苹果手机的虚假诈骗信息,眼看事情被揭露了,表白墙直接删帖,并发了一条“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流量的诱惑,给了那些“无良”表白墙无限扩散信息的动机,他们深知,谩骂与争论比纯情的表白更能吸引眼球。

流量时代来了,它无迹可寻却无孔不入,藏在我们聊什么就会刷到什么的短视频平台里,藏在广告商精心为你挑选的每日推荐里。

就像村口嚼舌根的大妈,把黑的说成白的,没的说成有的,不大的事儿沾染上流量就会发酵成村里最劲爆的言论核弹。

·三人成虎,如是而已

表白墙网暴,可以说是社会上的流量恶习对象牙塔的反噬和诅咒。

放到今天看土到掉渣的青春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面对虚拟的爱情,他们也坚持一对一网络聊天室对线。

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爱情的转折,来源于一封情真意切的告别邮件。

而现在,有些年轻人们表达喜恶,竟然要躲到表白墙底下。

我想,被砸碎推倒,才是这些画满涂鸦的表白墙对最终宿命。

设计/视觉 El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