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凌晨2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李倩从睡梦中吵醒。“一定是有人过世了。”电话那头的声音证实了她的想法。

放下电话,李倩立刻安排车辆前往医院,自己也紧跟着出了门,她需要提前到殡仪馆做好充足的消毒和准备工作。

今年26岁的李倩是一名有着五年从业经验的入殓师。提起自己不固定的作息时间,她说:“我们的工作比较特殊,所以我必须24小时待命。”

见到逝者,李倩指导家属进行行礼后,便把逝者接进了馆内,然后和几个助手一起,熟练地开始了一系列专业工作流程:净身、穿衣、化妆、守灵、出殡、开告别会,之后进行火化、安葬……一场离别仪式渐渐进入尾声。

1

与裹尸袋里的妈妈和宝宝告别

李倩很少向外人提起自己的工作具体是做什么的。“我们一般会模糊地告诉别人自己是在民政部门工作,如果跟别人说自己在墓园或是殡仪馆工作,很多人听了会比较忌讳。”

2012年,李倩报考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了较为冷门的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

李倩学习很努力,在校期间顺利考过了遗体火化师和遗体整容师的职业资格证,成为了一名合格入殓师。

2013年清明节,还在读大一的李倩接到了一次实习机会,她被学校安排去往深圳一家殡仪馆实习。那是李倩第一次面对真实、被冰冻了的遗体,拿起化妆刷的时候,她的手指碰到了逝者的皮肤,一瞬间,冰冷的触感传遍了全身。

李倩记得,当时裹尸袋里躺着一个年轻的妈妈和两个宝宝。这个年轻妈妈开车时撞上了路边的绿化带,她和10个月大的双胞胎儿子都不幸遇难。

两个宝宝很白净,身上也没有伤口,就像睡着了一样,因为遗体太小,他们只能和妈妈放在一个裹尸袋里。

“看到还那么稚嫩的宝宝,现场几位有孩子的工作人员都在默默流泪。面对眼前已经消亡的生命,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敬畏感。”

在做好一系列专业准备工作后,李倩和离世的年轻妈妈进行了一场“对话”。“我现在帮你修一下眉毛哦”“要不要帮你掏一下耳朵?”“我们来试一试口红颜色吧。”

工作时,李倩会保持一种习惯,只要没有其他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她都会和逝者轻轻地说上几句话。

在遗体火化之前,她也会拉拉他们的手,确定一下手上拿的东西是否都在,再帮忙盖好被子。准备起灵的时候,她还会小声提醒一句:“我们要走了哦。”

这次的实习经历,给李倩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她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2

记录一份感动

李倩在整理殡葬用品。(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入殓师是服务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备专业的行业知识,还需要在工作中细致认真,能够做好与家属沟通交流的工作。

李倩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墓园里做服务。在这里,她见证了许多不一样的生死离别。

2015年,一对中年夫妻的女儿因病离世,他们来墓园安葬女儿,李倩一路陪同、安慰着他们。也许是看到李倩的年龄和他们女儿相仿,在女孩下葬当天,女孩父亲和李倩说了很多话。

他告诉李倩,由于自己和妻子都是老师,平时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教学和学生身上,无暇顾及自己的女儿,也很少有时间陪伴她……

李倩听得出,女孩父亲的这番话里充满了心酸和对女儿的愧疚之情。

作为墓园的工作人员,李倩与失亲者接触多了,她也能对失亲者感同身受,能够在恰当的时刻去安抚他们的伤痛。李倩经常看到一些家属站在墓碑前和逝去的亲人聊着天,说着心里的悄悄话。“我觉得这种感觉特别好,就像是一种重聚。”

让李倩特别感动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会在每周同一时间出现在墓园里,风雨无阻。后来李倩了解到,为了来墓园看望自己的老伴,老人需要骑自行车6个小时。

老人的这份执着让李倩很感慨,“有些爱是可以跨越时空的”。

然而有些时候,李倩也会遇到为了争夺遗产在墓园大打出手的家庭。还有一些不幸离世的年轻夫妻,是选择单穴墓还是双穴墓?双方父母因为各自的考量,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几乎都在李倩眼前上演过。她觉得生死最能考验人性,因为在巨大的悲痛面前,人是最不设防的,往往能展现出最真实的自己。

李倩尝试把工作中的一些故事和感受记录下来,她想通过这种方式,去化解那些失亲家庭的悲痛,也想把工作中的真实部分展现出来,让更多人对逝者予以尊重,也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职业。

渐渐的,一些网友被李倩写的故事打动,还经常和她进行互动。

3

让冰冷的工作变得温暖

每个失亲家庭都是不幸的,如何平复内心的伤痛,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在李倩工作的墓园里有一个特殊园区,这里经常摆放着各种水果、爱心和树叶等装饰品,每逢六一儿童节,还能看到气球、风车和一些儿童玩具。

这里并不是专门设立的儿童墓园,而是家长们自发选择的地方,把不幸离世的孩子们聚在一起,让他们不会感到孤单。

李倩了解到,中国殡葬文化中有一些不成文的习俗,比如未成年孩子过世,大部分长辈会抹去孩子存在过的所有痕迹,烧掉他们的衣服、照片和日常用品。

有的家属为了不再回忆起失去孩子的痛楚,当他们将孩子安置于墓园中之后,便不会再来。因此多数时候,这个特殊园区是由墓园管理者进行打理。

对于这样的儿童墓,李倩总会主动给予照顾,路过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和小朋友们说几句话,有时候,她也会给小朋友们打扫墓碑,再摆上一些玩具。

“当妈妈之后,我更加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这些小朋友的父母不会来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他们的母亲。”李倩说。

2019年,李倩变得更加忙碌。每天她需要负责六七具遗体的化妆穿衣工作,有时候遇到破损严重的遗体,她还要和同事一起对比逝者的生前照片进行遗体修复工作。

她说:“有些生病的人生前遭受病痛的折磨,身体状态很差,去世后我们会帮他们修眉化妆,让他们以最美好的样子踏上最后的旅程。我们工作中的化妆步骤和正常人化妆并没有太大区别,有时候工作中使用的化妆品也是我平时会用到的化妆品品牌。”

很多家属看到逝者化妆后的样子都会很惊喜,这也让李倩很有成就感。不过这其中需要克服的困难也很多。有一次李倩遇到了一位颅骨和身体都已经严重变形的逝者,对方身材有点胖,再加上严重变形的身体,为她穿衣很费劲。

“我和同事从凌晨三点一直工作到早上六点,为了尽可能保护好逝者的身体,我们需要小心再小心,中间不能有一点疏忽。当时已经是深秋的季节,但是我们忙完之后,衣服都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除了专业工作之外,李倩也遇到过一些难以沟通的家属。有的家属因为办理手续等待时间太久,把怒火发泄在了李倩身上。还有一位男子的父亲突然离世,他情绪崩溃,出言不逊。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易,到这里来的人都是因为家人发生了不幸的事情。很多时候家属需要一个悲痛的宣泄口,他们经常会把悲痛发泄到我们工作人员身上,但即使困难再多,我们也要学会冷静去处理。”

“殡葬无小事。”这是上学时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李倩一直把这句话放在心里,也默默在工作中承受了许多压力。

“我的大学室友毕业后就转行了,她的家人反复劝她从事‘正常’一些的工作。还有一次我外出办事回来得比较晚,出租车司机一听我要去的地方是墓园,都不愿意接单,有的司机还说去一趟之后要去买挂鞭炮放放除晦气。”李倩非常气愤,但也无可奈何。

因为工作性质,李倩与家人聚少离多,她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家过完一个完整的春节了,经常是大年初二李倩就要回单位上班,遇到清明节、中元节之类忙碌的节日,她基本没有休息过。

工作的辛苦、外界的不理解,让李倩在职业道路上艰难前行着。她希望通过一些法律的规定,让入殓师这份职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扫墓,电子祭拜等项目的普及,也可以让人们以更加现代化的眼光去看待这个行业。

“虽然我从事的职业是冰冷的,但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可以为别人带去温暖的,我还是一直会坚持做下去。”李倩坚定地说道。(本文有删减,更多内容请关注《方圆》11月下期杂志)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在醒目位置标明作者,并注明来源:方圆(ID:fangyuanmagazine)。

编辑丨肖玲燕 刘琦 刘岩

见习记者丨陈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