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被大家问的开始心虚了,评论区有人质问我这关停8步怎么来的,其实一直在关注我或者不用关注我,哪怕只是关注教培各项政策的人就很容易梳理出来这8个步骤,几乎每一项都有相应的文件和报道。

现在大家唯一的纠结点是,第五步,那就是学科培训机构经过营转非之后,会不会最终仍然被清零或强制转为非学科?

说实话,我很希望我是错的。

因为大家辛辛苦苦挣钱不容易,交了几十万保证金,甚至我知道有校长4家校区,每家50万,合计200万就交了上去,签了捐赠仪式,几百万的投入,如果这个时候告诉他,未来学科必然清零,这太残酷。

我也说不出口。

然而,各地紧锣密鼓的谋划,校长的反馈,不能转、收回执照等等动作,又一次次提醒我,学科培训的末路即至。我也说了,如果你营转非过得很好,当地很宽松,也祝福你。

但是,河北、陕西、青海等地已在实际进程中暂停营转非了。

而且,舆论对学科培训的看法,已经犹如看待封建残余和文化糟粕一样了。

如果大家对学科培训仍然心存侥幸,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份文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校外培训的终局,早在这份方案中已经明说了。

《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方案》对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调整都做出了明确和细致的规划和安排。可以说,今年双减出台就是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之所以《方案》没有引起广泛重视,因为这份文件管的是长期利益,而双减直接触及到了家长、培训机构、学生、学校等多层面,让大家感受到了切身利益的痛。

所以,大家甚至全社会的感受颇深。

比如,为什么先向校外培训机构开刀?

除了教培制造焦虑,加剧“内卷”,冲击校内教育等等常规原因,更重要的是,校外培训机构超强的应试培训能力,会对国家教育评价体系造成严重威胁。

也就是明明我在合理的空间、合理的时间、合理的数量下选拔人才,可是校外培训机构通过一对一培训、一对多补习等方式,让原本校内可控的选拔充满了“装备竞赛”和“弯道超车”的意味。

当公办教育无法掌控教育话语权,当学生选拔变成培训机构拿来彰显品牌实力的时候,教育这件事,就变成了“校内和校外”两件事。

也就是媒体口中所说的“另造了一套教育体系”。某些培训机构的资本化运营更加剧了这种印象。

所以,要重新构建校内的教育生态系统,就必须清除教培机构这个入侵的“外来物种”。

将教育和选拔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校内。

看到这里,我想,每一个学科培训人都应该清楚,为什么我们所处的赛道被“围追堵截”的根本原因了。

不过,说句实话,30年前俞敏洪老师上大学的时候有没有补习班?也有,不过没有那么普及,影响力毕竟是小众。需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进场。而且,俞老师也是通过县城的补习班才考上北大的,可以说,他也是校外补习的受益者。

只是,现在上面不允许这类补习班“长期、大量、无节制”的存在了。此一时彼一时。

90年代通过补习考上北大的俞老师,通过办补习班成为了百亿身家的上市公司老总,然后,又终于在2021年的某个节点放弃了办补习班这条路。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学科培训的黄金时代,终于从90年代到20年代,风风火火三十年,弹指间,灰飞烟灭。

俞老师:听说你又写我了?

好吧,我还要帮您卖书呢?

目前对校外的治理可以看到,主要采用1+n的方式,1就是双减,n就是无限不循环的各类文件,需要什么,就出台什么。

压减率不合格,就提升标准;转非太多,就加快进度;总之,就是要逼退、吓退、劝退,达到100%清零的目的。

总之,取消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让教育回归教育,是《方案》的目的,也是“双减”政策的最终归宿。

比如河北某厅发给孩子们的一封信,向祖国的花朵们热情洋溢的介绍了双减:“双减来了,对学科类校外培训说“不”是你们的权利!落实双减,我们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上午,写这篇文的时候,还有位校长和我交流,问要不要把自己已经打款的50万保证金从银行要回来,因为他还没有签捐赠协议,领导说反悔了还来得及,可以拿回去。

其实他很清楚,即使做了营转非后面也很难,而且,做了非学科要挂羊头卖狗肉也难。

所以,退不退,我让他自己做决定。

因为,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负责。

所以,你如果非要问我校外培训的终局是什么?

清零——是我唯一的答案。

当然,你要非再问我,私教、小黑板都不复存在了吗?我就问你,怡红院不存在了,贾宝玉们就不喜欢美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