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自我评价:我发论文很糟,31年中有9年挂零。12月4日,饶毅教授的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去掉标点和括号内字数,总共只有100个字的小文章,评论区吵成一片。12月5日,这个公众号再发一篇“火上浇油”之作,直指研究生培养问题,评论区闹出来的动静更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篇文章说了哪些事?讽刺了哪些人?刺痛了哪些人?评论区为什么热闹得像过年?跟缪老师一起来看看。

一、说了什么?

第一篇文章中,饶毅老师把自己参与署名的文章详细列出来,随便起了个名字《全世界生命科学界最糟糕的出版记录之一》,就发了出来。如果仅仅从数量上来看,饶毅老师的发文数量可真不怎么样,但如果你换个角度去评判这些文章的质量,恐怕会得出另外一种结论。

第二篇文章的题目很长,叫做《医生可以不做研究,研究生是否也应该分流:不拿博士,以硕士结束?》。文章分成“医生分流”、“研究生硕博分流”、“中国培养研究生经历”,共三个部分。讲述了饶老师带研究生的经历,提出了“硕博定位不同”、“论文造假有两个原因”、“导师和研究生应双方自愿”、“硕士毕业用不着非得发论文”、“太多的论文没有意义”等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讽刺了谁?

饶毅老师在生命科学界是什么地位?他参评过院士,却没能成功,自此之后宣布永不再参评。饶老师是不是没有成为院士的实力呢?公道自在人心。“已知:饶老师发论文的数量并不多,求:比他发论文多出很多的人,实力是否比他强,贡献是否比他大?”这道题,你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饶老师直斥超过50%的导师把研究生当苦力,他说得准确吗?他说的是谁?他说部分学科先硕士再博士的培养方案不合理,可以直接以博士为目标培养,中间不行的话,以硕士作为结束。这种方案谁同意,谁反对,谁做决定呢?

三、刺痛了谁?

有多少研究生本身并不爱科研,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为了延缓做选择,为了满足家人期望,甚至为了攀比才选择了深造?有多少人只是为了拿学位、评职称、拿项目、达到岗位标准才去发论文?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当中,有多少是出于功利,多少是出于热爱,多少真的能从科研中获得满足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饶毅这样的大牛,不发论文也就不发了,我们这样的科研打工人,不发怎么能出头?是啊,如何让真正热爱并适合科研的人拿到稀缺的资源,如何让不想做科研的人找到靠谱的工作,这问题本就很值得研究。

四、问题来了?

给大学做客观评价、分配资源,能不能不看论文?教授评职称、提高待遇,能不能不看论文?学生要毕业、去求职,除了论文和学历,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评判方式?

论文多不代表质量高,研究生多不代表有效率。从国家的角度上来说,是不是把资源给到那些有能力、有意愿做科研的人身上,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作用?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说,想做科研可以有机会,不想做也能找工作,是不是就不需要拿时间换学位,再拿学位换工作?

学生得不到导师的指导和尊重,导师得不到学生的敬爱和支持,这是不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大量的硕士和博士根本就不合格,饶老师的观点你同意吗?

看过两篇文章,很多人会感慨,饶老师真是个“大嘴巴”,一点不给人留面子。可话说回来,即便饶老师不说,我们就不知道有问题吗?“缄默不语”、“随波逐流”很容易,“一针见血”、“字字珠玑”真的很难!

对于饶老师的话,你怎么看?你认为他讽刺了谁,又刺痛了谁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