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广告和营销上大手笔”砸钱“外,蒙牛在近些年来还开启了疯狂”买买买“的模式,被称为乳制品行业“收割机”。通过收并购圈定乳业资源,蒙牛的规模迅速膨胀。

2009年在中粮入股蒙牛后,资金支持下,蒙牛开始了自己的并购之路。

先是在2010年收购君乐宝,独立运营。而后的2013年到2018年,5年完成3次并购,分别是现代牧业、雅士利和中国圣牧。

从战略布局上看,蒙牛的意图很明显,在上游,通过收购拥有全国最大牧场的现代牧业争夺上游奶源,收购有机奶源中国圣牧推进有机乳品业务。而在下游业务板块,则对通过雅士利补足自己薄弱的奶粉业务,不断完善产业链布局。

看起来明朗的布局,却未带来理想的效果。一直经营良好的现代牧业,在2016年出现了首次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金额达7.8亿元,直到2019年才转亏为盈。

另一边,蒙牛对中国圣牧的收购,更像是一次反向输血。2018年12月,蒙牛以3.03亿的价格收购有中国圣牧51%的股权, 彼时,中国圣牧正处在营收锐减,由盈转亏的分界点。两个月后,蒙牛又将圣牧高科剩余49%股份收入麾下。

2019年,中国圣牧持续3年的亏损,因为蒙牛的输血得以转正。当年,圣牧高科乳业为蒙牛收入贡献4.93亿元,带来1.05亿元净亏损。

至于2013年斥资124.6亿港元拿下的雅士利,更是经历了连续三年的营收、利润双下滑。

而为其带来巨大利润的君乐宝,在2019年被蒙牛踢出局,换而代之的是贝拉米。财报显示,2020贝拉米为蒙牛集团贡献10.3亿元,而君乐宝2019年为蒙牛贡献的营收为111.2亿元,比贝拉米的10倍还要多。

乳业“收割机”蒙牛持续不断地运转着,随着市场的扩大,也带来了一些“并发症”。首先是资产负债率不断升高,已经由初上市的40%增长至2020年的53%,2019年,也就是收购出售频繁的那年,资产负债率一度高达58%。从现金流上看,自2015年以来,有3年为净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负债总额 数据来源:wind

除此之外,频繁的收购还给蒙牛带来商誉了减值的风险。曾经连年亏损的雅士利的商誉减值已经给蒙牛带来过一次亏损,此次以69亿元的商誉价格重新押注贝拉米,未来情况如何还未为可知,而蒙牛为了发展奶酪业务,对妙可兰多的收购又提上了日程。

“千亿目标”仍未完成,与对手差距越来越大

在乳品行业,蒙牛最大的对手无疑是伊利。实际上,两者“本是同根生”,最后却逐渐发展成为针锋相对的竞争对手。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与伊利创始人郑俊怀本出自一家公司。伊利集团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1983年1月,因为持续亏损,郑俊怀被调到该厂任厂长,很快便扭亏为盈。而牛根生就是郑俊怀的得力手下。

1996年,伊利集团成立,郑俊怀成了董事长兼CEO,牛根生是伊利主管生产和销售的副董事长兼副总。后来因为某些原因,牛根生离开伊利创立了蒙牛,成为伊利的竞争对手。

2000年以后,因为常温奶包装技术的引入,蒙牛和伊利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前后已经成为行业的前两名,这期间两者也明争暗斗不断。

2017年,蒙牛和伊利都提出了“千亿目标”。蒙牛乳业CEO卢敏放表示,2020年蒙牛销售额要达到千亿,市值也要达到千亿;伊利也提出2020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亿的目标。

目前,双方都未完成“营收千亿”的目标。但从财报信息来看,无论是在市值上还是营收和盈利能力上,蒙牛都已经被竞争对手甩在了后面。目前蒙牛总市值1364亿,只有伊利的一半左右,而近三年来的净利润也是只有伊利的一半左右。

在2020年的年报中,蒙牛对未来的展望是“2025年,再创一个新蒙牛”,但在目前的面临的债务、盈利等困境下,这个目标或许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