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酒店2楼217房间,20平方米,从2020年5月1日起至今,这里是市中医院物业托管员工尤棋的“家”“办公室”“视频会议室”。在这里,尤棋独自过了一个新年和两个生日,为1329名境外以及其他中高风险地区来靖人员订制私人“隔离档案”。

尤棋是市中医院物业托管的一名90后员工(属后勤保障部管理),庚子年春天疫情突发,尤棋就冲在抗疫一线,在医院发热门诊、社区防疫卡口发光发热。2020年5月,市中医院承担起1916设计师酒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简称隔离点)的医疗支援工作,尤棋主动请缨,作为第一梯队入驻隔离点。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抉择:尤棋13个月的女儿多多,是先天性肠梗阻患儿,需定期前往上海复查、随诊;妻子在云南昆明支教,母亲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此外,家中还有年近九旬的外公外婆需要照顾。

“我心里是没底的,但我父亲和外公外婆以前都在医院工作,他们非常支持我,甚至催着我赶紧去。”尤棋说,家人的全力支持让他义无反顾地逆行去隔离点。

隔离点工作庞杂琐碎,且多为紧急任务,24小时待命,随时处理隔离人员的求助;筹备物资、搬行李、测体温、安抚隔离人员……这是尤棋工作的常态。甚至还面临隔离人员的抱怨不理解,尤棋却从未退缩。为确保第一时间接听电话,与其他工作人员交接,让隔离人员尽快安顿妥帖,他经常会错过饭点,常常以泡面充饥,有时电话来了泡面都顾不上吃。

“8月2日,309室左眼麦粒肿轻压痛,继续给予嘱其注意用眼卫生”“8月16日,501室陈女士,婴儿需君乐宝牌奶粉2罐”“9月26日,603室,抑郁症患者,特别注意加强心理疏导”“11月30日,南非隔离人员,米饭换成面包”……

打开尤棋的工作日记,满满记载着在隔离点的“战斗”点滴。“最夸张的一天接了200多个电话,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自己这么‘受欢迎’。”尤棋回忆,那是扬州疫情发生最焦灼的时候,当天凌晨2点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接到紧急任务,接收80多位扬州中风险地区市民。这批隔离人员里有7个不满10岁的小朋友,5个7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还有一位亟待化疗的乳腺癌患者。

大家接到紧急通知后,克服各种困难,投入到紧张的隔离医学观察工作中。尤棋作为后勤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协助建档立制、组织物资,做好人员接待、引导工作。那是“黑+白”连轴转的一天一夜,手机像热线电话一样一直响,微信群里的消息此起彼伏,吃饭是胡吃海塞的、走路是用奔跑的,尤棋也不知道自己这40多个小时自己是怎么扛下来的。总之,等所有人都安顿下来后,他是累得倒头就睡。“那天过后就留下个后遗症,总是觉得电话在响,幻听一样的。”尤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熟悉的生活环境里剥离,来到陌生的靖江,单人单间的隔离生活,一轮又一轮的检测,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一些隔离人员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对此,尤棋工作中还多了个“心理疏导师”的角色,向隔离人员传递积极乐观、胜利在望的信号,引导大家调整心态,战胜心理障碍。今年上半年,他和隔离点的“战友们”一起,合作开发出一款可以自测心理抑郁和焦虑的手机小程序,并增设了一人一档的文件柜和档案资料,此项创新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并在我省部分隔离点推广应用。

583天的坚守,意味着583天没有回家。女儿每隔两个月要去上海复查一次,19个月9次奔赴,尤棋始终缺席。年近九旬的外婆突发恶性肿瘤,却反复叮嘱“不要为了我回来,你在为全市人民守防疫门,不要分心”。每每念及此处,尤棋总是沉默地背过人群。

他可以忍受一个人过春节,一个人独自度过两个生日,却在女儿问他:“爸爸你是不是不要我了”时,百爪挠心。考虑到家庭的特殊情况,靖江市中医院曾多次提出让尤棋撤离、换班,但都被他拒绝。“不是没心动过,这么长时间不怕不累不抱怨那肯定都是骗人的。但一想到我若撤离,就必然还有人要顶上。单位现在各方面都需要人手,我不是医生不能去一线,但至少我可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守好外防输入的第一道关卡。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自己还可以坚持。”尤棋告诉记者,这两年他最亏欠的便是家人,每次家中有事情都只能通过微信解决。“送多多去早教好不好?”“好。”这是尤棋和爱人的聊天,虽然回复只有一个字,但也是夫妻二人为了一个家庭共同作出的决定。

583天的“与世隔绝”,尤棋在看似孤岛的隔离酒店里,为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329名隔离人员提供服务,让他们感受关爱和温暖。手机微信里多了上百个联系人、数十个微信群,20平方米的房间里,挂着送给他和中医院团队的15面锦旗,存放着10余封各种语言的感谢信。

“没有人天生勇敢,遇见危险,人的本能是退避。可我在医院工作,在百姓眼里就是‘超人’。”尤棋说,“大疫面前显大义,90后自有90后的追求。有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会迎来春暖花开的那天。”他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自己可以尽快回归家庭。记者了解到,目前医院正在安排人员接替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