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团妈

12月第一天,一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了。11月28日,26岁摄影师鹿道森在微博发布一封遗书后失联了,三天后确认身亡。

遗书里,他这么介绍自己: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校园霸凌经历者、摄影创作人、独居青年、追梦人

从9岁挨父亲那一脚开始,印痕刻在了鹿道森心底,就算后来经历了校园霸凌也无处倾诉。在遗书里,他希望要成为父母的人都明白,孩子应该在爱中出生和长大,而不是争吵。

出事后,鹿道森的姑姑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的爸爸妈妈都很爱他,他的爸爸只是刀子嘴豆腐心。

天下本没有100分的父母,成年人的问题也总不能全部归因于原生家庭。只是,为人父母,我们可以不完美,却别总是用“刀子嘴,豆腐心”去诡辩,去为自己开脱。可能某一次“刀子”扎在孩子身上,就永远成为了他们心底抹不去的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豆腐心,何必刀子嘴?

孩子看到的只有父母“狰狞”的面孔

在知乎上有一篇帖子问:“有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妈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一个高赞的回复说:我不相信有一张刀子嘴的人会有一颗豆腐心,就算有,那也是硬梆梆的冰冻豆腐,可以砸死人的那种。

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成都儿童团家庭教育导师蒋昱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父母,哪怕孩子已经做得很好了,得到的回答依然是“你怎么那么笨”“你没出息”“这么简单都不会”,就好像每说一次,孩子就可以做得更好一样。但这些家长往往忽略了去接住孩子的情绪

鹿道森的父亲可能根本都不记得在儿子9岁的时候打过他,但也正是这种“理所当然”“我打你是为你好”的心态,让这些父母给自己冠上了“刀子嘴豆腐心”的名号。

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其实都是刀子心。”蒋昱说,“豆腐心,实际上是一种对孩子本能的爱,就好像是‘我为你好’,但这些家长其实都不算是真正为孩子好,只是为自己的面子好而已。真正为孩子好的家长,是应该去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

蒋昱把“刀子嘴豆腐心”的家长最常的表现分为了三类

第一类是唠叨。

当家长对孩子不停地重复一些话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传递自己的焦虑。比如孩子这次考砸了,一些家长就爱不停地问:你背单词了吗?你错题改了吗?你怎么才考这点?虽然这些话没有那么高压,但不停反复地问,一定会让孩子烦躁。

家长的焦虑源于他们觉得如果孩子这次没把错题弄明白,下次也不会考好,当他们不停询问时,孩子不会感受到这是一种关心,只会觉得“我爸/妈好烦”。

第二类家长会言辞激烈地骂孩子,甚至在言语中人身攻击。

这些家长在说这些话时面部表情不是温和的,肢体动作也不会平和,当一个孩子看着家长做这些夸张、狰狞的表情和动作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家长传递给孩子的就是暴躁的状态,孩子还能静下心来学习吗?

第三类最严重,不仅会从语言上打压孩子,还会动手打

就如鹿道森的经历一样,他在微博里说离开父母回老家后“终于不用生活在恐惧之中了”。如果孩子面对的是这样的父母,还能静下心来去学习吗?每天的生活只剩下恐惧。

没有哪个孩子能从父母的“刀子嘴”下感受到豆腐般柔软的心,他们首先看到的只有父母“狰狞”的面孔以及带来的恐惧。

父母的冷言冷语

会让孩子丧失感知爱的能力

当年《爸爸去哪儿6》热播时,杨烁对儿子言语上的打压让很多观众不适,杨烁也被评为“中国综艺节目史上最令人窒息的爹”,但节目组也仅仅是为他贴上了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节目中,选房间时杨烁想选1号,但儿子杨雨辰兴冲冲地选了5号,因为自己的幸运数字是5。可是杨烁不高兴了,因为儿子没有顺着他的心意选1号,所以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上,自己生着气往前走不等儿子,即使到了目的地也要不断告诉儿子你的选择是错的。

年仅七岁的孩子,穿着不合脚的雨靴,辛苦往前赶,但等着他的只有疯狂指责的父亲:走路方向和自己不一致,要退回去重新走;走路脚尖没冲前,要退回去重新走;只要比父亲这个成年人走得慢,就得再重新来过。

“你做的不够好”“你的选择都是错的”……如果家长长久的对孩子进行一些负面心理暗示,只会让孩子朝着父母嫌弃的样子去成长,也会越来越自卑,甚至丧失感知爱的能力,走上极端

“摄影师自杀了,你说他的父母难过吗?肯定难过。你说他的父母不爱他吗?肯定也爱他,因为这是作为父母本能的爱。但很多时候你以为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把孩子逼上了绝路,当他有一天没有路的时候,你也没有路了。”蒋昱说。

鹿道森在遗书里提到最多的就是“爱”,他渴望爱,他希望自己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中生长,但是在父母长久冰冷的态度下,他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爱了。那么,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会怎样呢?在纪录片《守护解放西》里,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16岁的小姑娘准备跳楼轻生,民警赶到现场后询问她怎么了、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女生情绪非常激动地说:“如果有人帮我,我现在应该上高三了!但是我失学了,我失学的原因也是因为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失控了小姑娘,一直都在哭着“控诉”父母:“我从小过得生不如死的生活,还不如不把我生下来,我从小就自杀过好多次,我没有童年。”

她因不堪忍受父母的虐待离家出走,到长沙打工,喝了酒导致情绪激动想自杀。 她哭诉说,她的父母会在大冬天让她脱光衣服,在雪地里跪着。

或许家长斥责孩子的本意是关心孩子、爱孩子,但因为一时的愤怒,话到嘴边却变了味,愤怒便容易酿成悲剧。

为什么不能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呢?

有时候父母的一句鼓励胜过所有

你是希望孩子出于对你的恐惧而听从你的建议,还是出于对于你的爱戴和敬重而听从你的建议?

如果家长用情绪解决问题,往往会让孩子因为心生恐惧而屈服于你的“建议”,但这样的建议根本没有效果,它只会带来痛苦的印记。

相反,如果我们能跟孩子共情,与孩子建立非常好的关系,孩子会因为爱你、敬重你、想要成为你,而真心实意地去尝试你的建议,如果恰好获得了效果,他会感到由衷的高兴。

但是往往有一些家长没办法和孩子共情,导致了很多家庭问题。蒋昱分享了一个她近期遇到的案例。

有一个妈妈和女儿的关系很差,每天女儿晚自习回家后妈妈问的最多的就是:“你作业写完了吗?你今天考得怎么样呢?又做错了吗?”女儿也很抗拒和妈妈沟通,永远回答都是:“就那样。”所以妈妈就在家里威逼利诱孩子学习,可根本不见效。

蒋昱给这位妈妈支招,让她每天等孩子晚自习回来后什么都不要问,只对孩子说一句:“女儿今天你辛苦了。”可这位妈妈告诉蒋老师,她说不出口这句话,她每天控制不住的就想要问女儿学习的事。

“你女儿每天早上六点多出门,十点多回来,你觉得她辛苦吗?”蒋昱问这位妈妈。

“辛苦啊,但我就是出不出口。”她说。

“我只是让她陈述一个事实,说‘女儿你辛苦了’,但这位家长也不愿迈出第一步去鼓励孩子,更别说以后还要对女儿说我爱你,或者对女儿道歉曾经打过她之类的。所以很多时候亲子关系处理不好,也有这样的原因在里面。”蒋昱说,“无法好好说话的父母,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见不着的伤痕,要花很长时间去修复

关于如何避免“刀子嘴”似的语言暴力对孩子造成伤害,蒋昱给出了她的建议。

多听少说。不要一看到孩子什么行为就说个没完没了,先听听看孩子怎么说,再根据孩子的回答来跟他讨论。

积极共情。当孩子出现一些成绩下降,挑战失败,表现不佳时,他情绪本来就是沮丧的,低落的,这个时候讲道理没有任何作用。需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如果不懂得如何安抚,就让孩子一个人安静下来,过一会儿再去安抚。不能在孩子情绪很不好的时候添油加醋,煽风点火。

不做无效建议。给孩子提建议的时候,不要贴负面标签,诸如“笨”“蠢”“无能”“不行”之类的,只阐述事实,不带情绪评价,例如只说:这次考试发挥的水平不够,而不是说你真笨。提建议的时候最好是有真实符合孩子实际的具体办法,如果没有,就不做建议。无效建议等于没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