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存款可谓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压舱石。

在存款送积分等年末各类花式揽储的背后,实际上是银行对于居民存款的争夺。过去,各行主要通过理财揽客,或发行灵活计息的高收益存款产品,一方面可满足传统储蓄客户较低的风险偏好,同时也能灵活通过内部资产、负债摆布,给客户提供较高的预期收益。

但在打破刚兑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监管对各类存款产品的计息规范也趋严,“高息揽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去年12月,十多家大中型银行同时发布公告,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调整有靠档计息性质存款产品的计息规则,明确提前支取按活期利率计息。

据了解,浙商银行原来也有一款“增利加”产品,支取灵活,客户资金归集比较便捷,收益也相对较高。在行业揽储整体规范的大前提下,去年该产品也启动调整,停止新客签约,近期又给客户发了通知,称12月17日起,该行将对增利加产品服务内容进行调整,调整提前支取时适用的计息规则和付息周期。

笔者认为,任何金融产品都存在它的生命周期。银行按照相关规则和参照同业机构做法,调整产品计息规则,既符合行业良性竞争的规律,也顺应国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利率的大方向。

随着外界情况变化,各家银行对存款产品进行调整,核心目的只有一个,进一步规范计息规则,降低负债端成本向资产端信贷利率的价格下降传导,引导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回归本源,让银行回归到业务本质和服务质量比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