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品牌授权指的是IP方将自己拥有或代理的品牌,包括IP、形象、brand品牌等以合同形式授予被授权商,被授权商需要按照合同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版权方支付相应的费用,同时授权者给于被授权商相应的培训、图库、经营建议、协助营销推广等工作。

近年来,与热门IP进行各式各样的合作,早已成为很多商家提高销量的“突破点”。

但与我们常见的类似“完美日记×Discovery探索频道”、“优衣库联名IP宇宙”等常见的IP品牌授权合作形式不同,南极电商旗下品牌的南极人,更多的是通过打造强品牌,输出产品。

而南极电商之所以被外界贴着“标牌之王,吊牌之王”的狗皮膏药,离不开其一直以来的品牌授权服务,这也是企业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这种商业模式,若能很好地保证自己不被库存吃掉的同时做好品控,那么在自己不参与生产的情况下,产品质量保证便是这类企业最大的竞争壁垒 。

但今年年初,南极电商不仅被卷入财务造假风波,其品牌授权业务下的品控问题,也引发了市场对其“卖吊牌”商业模式的质疑,这也使得企业股价在年初出现闪崩。

为此,南极电商1月5日迅速发公告声称拟斥资数亿元回购股份,1月12日又发出澄清公告,试图安抚市场情绪。这些动作虽然拉动企业股价得到反弹,但远未将“吊牌之王”带离财务造假的疑云,而品牌的品控问题,也再次被行业所议论纷纷。

一直以来,南极电商便以南极人、卡帝乐鳄鱼、精典泰迪等品牌开展授权业务,2020年总GMV销售额更是突破40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2021年半年度财报截图)

需要肯定的是,自2008年变革商业模式、转型成为品牌授权商以来,南极电商IP品牌授权便成为了一个“金招牌”和“摇钱树”,通过授权“南极人”这个强大影响力的品牌给各类中小商铺用,让他们的其产品能够更快受到消费者的认可,打开销路。

但迈入品牌授权阶段后,作为授权方的南极电商,很难一下子就调整自己的品控策略和投入,很容易在初期便对工厂妥协消极。

况且对于一些厂家尤其是小厂家而言,虽然南极人品牌能为自己打开销量,但毕竟该品牌并不属于自己,无需具备维系品牌形象责任和义务,而且维系品牌形象需投入更多资金,没啥好处。这种授权模式也使得同样是南极人的产品,但质量参差不齐,品牌价值被消耗,口碑下滑。

另外,南极人品牌也早已从纺织品行业破圈,甚至出现“万物皆可南极人”迹象。拓宽品类虽然确实能帮助南极人的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得以提升,以及业绩增长,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质量翻车的案例比比皆是。

例如主品牌“南极人”,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止12月2日,与南极人相关投诉便有310条,完成处理仅13条。而观察消费者投诉内容,更多评价在其品牌授权店,而这些授权店“商家虽然有南极人品牌授权,但产品质量差,和图片不符。”

(来源:黑猫投诉)

这也难怪,从创立之初到如今,南极电商在在品牌印象上,一直没有取得很大的改进。品牌形象与品牌本就是不可分割,形象是品牌表现出来的特征,反映了品牌的实力与本质。

南极电商作为背后真正“掌柜”,与子品牌“南极人”,在市场上、在社会公众心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所体现公众特别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与认知也普遍是“吊牌贴牌”、“质量不好,但价格便宜”的刻板印象。

古语有云,成语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放下南极电商独树一帜的IP授权成长史上,同等适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吊牌”带来的硬伤,与南极电商跨境电商梦显然是对立且不符。

不管是平台卖家还是独立站卖家,铺货卖家还是精品卖家,都要意识到,自身在ROI的认知维度上,不要局限于每日、月度ROI,眼光要更长远——毕竟竞争对手考虑的,是半年甚至长达一年的ROI,考虑的是年度的用户活跃度和复购。而“赚一波就跑”是很难拥有客户留存率的,不仅流量利用率低,用户粘更性弱。

当然,南极电商也意识市场上存在公司授权店铺销售商品质量未达到国家制定标准,以及部分商品偷标、漏标损害企业权益的问题。张玉祥在股东大会上表示,首先会会在广州成立商品中心,打通供应链,全面介入供应链的采购,且在2-3年内,实现公司控制研发、品控、和工厂;另外,也会通过挑选设计师,制造更多在服饰品类上的联名,巩固品牌知名度。

其次,也制定相应《质量管理实施细则》,实施开展对授权供应商和经销商、店铺的质量管控活动,包括签约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完善供应链合作伙伴准入退出机制、持续主动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展产品抽查及送检工作、设立客户反馈与投诉电话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