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陆道培血液病医院执行院长李定纲:民营医院应该进入一个减量提质,优化结构,关停并转,换新重组,挤出泡沫,唤醒生机的时代。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中国民营医疗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困局?在10月22日看医界传媒举办的“2021上海医交会—品牌医疗投融资高峰论坛”上,著名医管专家、北京陆道培血液病医院执行院长李定纲介绍了中国民营医疗近200年的发展简史,并分析了中国民营医疗发展面临的几大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下为李定纲院长演讲摘要整理。

中国民营医疗发展简史

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开业于1835年,是目前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前不久刚度过百年华诞的北京协和医院,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晚了半个世纪。而两家医院初创时均为民营医院。

除此之外,北京的同仁医院、北京医院、人民医院等,上海的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胸科医院、红房子医院、瑞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肿瘤医院等,前身也均为民营医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营医院又开始了后发启动征程。据介绍,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中国医疗卫生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国家卫健委相关统计,现在医院、医生、护士数量比以前增加了几十倍。

《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医院数量已达35494家,其中民营医院数量为23524家,占据了近三分之二的比例。

在民营医院类型方面,主要是专科医院,而传染病、呼吸病医院几乎没有,在新冠肺炎流行时民营医院只能尽一点绵薄之力,很难派出专业人才,主要还得靠国家队。因此,有人质疑民营医院在抗疫方面不作为,实际上是对中国民营医院的发展状况不了解,跟民营医院的构成有关系。

经历多年发展,国内涌现了一批如陆道培医院、和睦家医院、三博脑科医院、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等杰出的民营医院。

以陆道培医院为例,是由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院士于2001年创办的,创办时,陆院士已经70岁了,如今整整20周年,并发展为拥有四家医疗机构和一家研究院的医疗集团,分别为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北京陆道培医院、北京陆道培血液病医院、上海陆道培血液病医院和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

民营医院发展的六大困局

除了取得的成绩,后疫情时代,中国民营医疗还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困境呢?在探索创新转型的路上,目前民营医院普遍遇到了一些天花板。主要有六大困局:

第一,思维格局困境

由于在体制内半个多世纪,三代医疗人系在公有体制下成长起来,在做医疗的格局上没有市场化思维,更没有国际化思维,这是中国医疗人和国际上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人才存在的巨大短板。

以前段时间被转手的北京一家大型国际医院为例,投资数十亿,负债累累,为什么一开始有这种布局呢?肯定是一开始战略上就错了。没有国际旅游医疗的国际名称名不副实,现在有一些医院也在用这些名称。我经常说,不要把它变成新常态,如果不做国际业务,千万不要自称是国际医院。

亚洲最大的阿波罗医疗集团在印度,2016年进军海南博鳌,当时在论证会上,海南相关负责人问,海南只有900万人口,一个亚洲的著名医疗集团进驻这儿,你们考虑到市场没有?阿波罗医疗集团作汇报的小姑娘表示,阿波罗进驻海南只考虑面向东南亚,面向亚太,面向全世界,没有想到海南的900万人口。

第二,人才困局

民营医院现在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人才结构哑龄化,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结构,一边都是退休的老人,一边是刚出校门不会看病的年轻医生,没有中间的骨干层,更没有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极大地制约了民营医院的发展。这个结构问题不解决,行业难以为继。

这次疫情之后,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公立医院的大肆扩张,像我原来工作的大三甲医院从一家变成三家,后面建设的两家比原来的大两倍以上,这么大的医院冠名了,建分院了,人才从哪里来?现在我所知道的,这些大三甲医院已经向民营医院去挖医生,挖护士,虹吸民营医院的人才和病人。之后,民营医院发展将非常艰难。

全国有400万医生,大家知道,中国医疗人才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只有10%不到的医生是硕士以上学历,广大的基层基本上没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因此,基层建设就很难办,优秀人才很短缺。

2021上海医交会投融资论坛

第三,技术困局

再有就是技术创新乏力。像我们陆道培医院,领军专家是院士,代表了中国最高的学术水准,甚至可以和国际进行PK,在国内外位居前列,遥遥领先,医院骨髓移植数量世界第一,我们一年可以做一千多例,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医院能做一千多例,所以我们就占领了技术和规模化的制高点。

关键是一些民营医院的决策人相信新技术吗?我认为很多人是不太相信的。肿瘤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学科吗?很少有人懂。然而,就医疗产业建设而言,无肿瘤不强,无肿瘤不大,无肿瘤不特已成共识,肿瘤在全世界都是产业学科,有引领作用。因为它的内涵技术、设备配置、体系构建是高度合成的。

有些难治性肿瘤坏死了,现在用新技术CAR-T就治好了,前不久中国也批准了120万元一针的CAR-T药物已经问世,而国外则是200多万到300多万一针,这些昂贵的药给我们带来了新技术,也出现了一个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和中国的一个巨大的药物价格差,价格差就可以把很多外国的病人引进中国。

医院要有机器人,培养人才太难了,我很看好医学机器人,将来很多简单的事情都可以办。五年以前我就已经在用,给新疆会诊,机器人可以移动,走到病人病床前,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医疗领域医生能力是第一生产力,比如天价基因药加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医疗、智慧医院;内科外科化、外科微无创化、微无创智能化、最终多学科融合化(MDT)。现在临床医疗更急需集成创新的生产力,必须是多学科医疗团队,集团式的波次冲击与占据制高点后才有可能。

第四,对国际医疗全然无知

我国现有23000家民营医院,但略微懂一点国际医疗的医生与院长能找到几位?我国现在每年已有输出100亿美金的国际医疗输出额,由于疫情,可能疫情开放之后会有更多的人出去看病,我们是一个输出大国,但是我们没有输入。

美国《新闻周刊》每年都会对全世界超出1500家的医院在20一30多个国家进行评选,请注意,前十名里美国占据了前三名,而亚洲最好的则是新加坡,排在第八名,第九是以色列。为什么没有一家中国的医院参评入选?是因为中国从不参与国际医疗,以至连入选参评的名额都不给一个。当前国际医疗旅游产业的产值是多少?7000亿美金。

所以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中国民营医疗的出头之日,就是百家、千家民营医院走向国际,参与国际医疗,就像中国有几十个足球运动员能上欧洲去踢球一样,这就是中国民营医院的希望,在医保的池子里很难有希望,商保也很难看到希望,国际保险会带来希望。

我们以基建狂魔的心态建设现代化医疗体系,是不行的。英国的小医院连锁起来就可以提供世界最优质的服务。现在全国各地一线、二线甚至三线城市都在建国际医院,要是没有国际渠道、国际病人,我建议别叫国际医院,希望有一批能做国际医疗的民营医院,而不是仅仅靠政府的医保政策来维持自身医院的生存。

发展国际医疗是医疗服务从地区化、本国化的内循环向全球化外循环的一次转化,是一次双轮驱动,也是医生个人品牌、医疗机构品牌、国家医疗水准整体医疗软实力的外向输出。更是大国软实力加竞争力的升华与质变过程,中国医疗如果冲不出亚洲,走不向世界,是没有希望的。

有些人老说我们穷,我们还要发展经济,然后再做国际医疗,实际不是这样,泰国曼谷康民医院,一年80万来自全球各地的病人,去做心脏搭桥术、关节置换手术等高级别手术。一定要知道,最强大的国际医疗不是美国做的,也不是欧洲、日本做的,是泰国做的。为什么?在美国做一个心脏手术15万美金,在泰国一万美金,价格优势明显。我们中国的手术做得好,能参与国际竞争才是真正的好上加好。

马来西亚是一个2000万人口的小国,国际医疗旅游的输入量2019年超过130万人,这一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一个小国,经济水平也不如中国,更不如上海、北京。迪拜2013年启动国际医疗,迅速做成了国家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因此我们必须用国际化思维去开拓国际化市场。

第五,市场运营视野狭窄的问题

市场运营的管状化思维,视野很窄与能力的极度有限,很多高端医院不去思考如何开拓市场、技术创新与差异化运营,总在想着要政府医保,与公立医院去争利,能有出路吗?即使民营医院50强也没有走向国际竞争,挂了很多国际的牌子,却不参与国际竞争。市场运营方面,我们还是认为需要考虑现金流的来源,病源的来源。外国病人即便想来,一些医院都不知道怎么收外国病人。

第六,资本困局

我一直看好资本与医疗的珠联璧合,但是资本的进场与医疗的运营管理似乎一直是一个矛盾物体,这也为资本投资的上市医院敲响了警钟。资本一般希望能快进快出,捞钱即走,有情怀的资本在国内难得一见,所以快资本和慢医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这也是一个瓶颈。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没钱办不成医院,而资本执币进场后却办砸了医院。

最后,还是要走出困境,突围前行。现在的医院,我的归纳是23000家民营医院百家欢,千家忧,万家愁,民营医院应该进入一个减量提质,优化结构,关停并转,换新重组,挤出泡沫,唤醒生机的时代。虽然前途路漫漫,但是民营医院仍需要重视资产、人才、技术、运营,要有软实力,要有长线资本和暖心的情怀。(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END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及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