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博上挂着这样一条热搜:“小红书被爆存未成年人性暗示”,引发了大家的广泛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进词条,导语这样写道:今年9月,四川成都的小学生家长蒋先生在“小红书”APP上搜索亲子乐园时发现,APP不时给自己推送含有大量未成年人生活的短视频,随后,越来越多明显泄露未成年人身体隐私的视频被推送过来……

记者发现,视频拍摄者都是未成年人本人,拿手机自拍时镜头直接对准了自己的隐私部位。而在含有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中,还有大量的用户留言、弹幕,有的留言带有强烈的性暗示。

对于这条新闻,有人表示是家长的问题,关注这类信息才会接到推送。

也有人表示不认同,认为平台应该担责,提高审核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在小食看来,未成年问题无小事,希望小红书后续如他们回应的那样,加强提升未成年用户和相关内容的识别能力,并重点针对未成年短视频内容、评论区画风等问题展开治理。

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面临的安全风险很多,不管是社交媒体上家长或孩子主动分享的言论、图像、视频和定位,还是内置了话筒、摄像头、GPS和语音识别等技术的移动设备和智能家居,都可能留下孩子们的大量“数字足迹”。

这些个人隐私和数据在网上被泄露和滥用的风险有很多种:一是可能会成为其他更严重的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前置风险。例如被别有用心的犯罪分子用来识别潜在受害者,来进行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性侵或者诈骗,或者引诱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犯罪。

二是“数字文身”,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影像或言论,在这个时代很难真正从互联网上彻底删除,对他后来的就学、就业、工作、生活都可能带来影响,这也是一些国家把“遗忘权”“删除权”作为个人数据权利来进行明确规定的原因。

三是利用数据和数字“画像”进行无孔不入的营销,存在着让未成年人过早过度商业化的风险。

所以,除了家长要加强孩子的防范意识外,各大互联网平台也应该担起责任,把好审核第一关。